肖著清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方面表明了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體現了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地位。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要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要從精神層面建設,培育其良好的個人素質,在鄉村形成文明風氣,不斷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和成就,但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農村“三留守”人員居多,鄉村文化普遍較為落后,鄉風文明建設與新時代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信仰滑坡。總體而言,農民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較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仍占主流,占統治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潮流。但對農民群眾的精神信仰教育手段有限,方法不多,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傳承不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力度不夠,鄉風文明建設的精神引領作用發揮不好,故而導致不少農民群眾精神信仰缺失,精神嚴重“缺鈣,寄托于迷信、宗教等,參加邪教組織和非法宗教活動”。
2.陳規陋習盛行。婚喪嫁娶成本高,“天價彩禮”,幾千年“入土為安”喪葬觀念根深蒂固,看風水做法事等迷信活動遍及城鄉,亂埋亂葬、修建豪華墳墓常有發生。民俗節慶過度消費,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生辰壽宴、升學宴、謝師宴花樣繁多,奢靡斗富現象屢見不鮮。人情消費負擔嚴重,好面子、講排場,不管是送禮方還是辦事方皆經濟負擔沉重,有苦難言。
3.文化活動單調。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不斷加大,不少地方有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但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還是不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與群眾的需要還有不少差距,難以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還有些貧困村公共文化設施陳舊落后無法利用。極個別偏遠地區出現文化設施“空殼”化現象,沒有較好地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載體。有些鄉鎮把文化工作站工作人員作為擴編進人的一個站所,把工作人員挪作他用,工作人員也缺乏陣地意識,較少做好鄉風文明建設的本職工作。不少文化工作者的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缺乏活力。而且農村文化建設隊伍結構單一,不少地方的鄉土藝人、民俗文化的傳人缺乏自身文化傳承的自覺,青年人才大量流失,缺乏新鮮血液,后繼乏人。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較大,有些人不務正業,沉湎于賭博和“買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帶來好吃懶做等不良習氣,嚴重影響文明鄉風的形成。
4.擾亂治安因素增多。一是黑惡勢力滋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黨風、民風得到根本好轉,但仍然存在黑惡勢力無視法律法規、為非作歹、欺詐百姓等現象。更為嚴重的是,某些黑惡勢力正在向政治領域滲透,破壞村“兩委”選舉,通過拉票賄選,謀權篡位,成為“村霸”,無視國家法律法規,坑害百姓。二是邪教和宗族勢力抬頭。有些邪教組織和非法宗教活動,隱形變身、變換花樣,散布反動言論,搞亂農民思想,趁機蠶食和滲透農村陣地,甚至還騙財騙色,愚弄群眾。有的黑惡勢力把自己作為宗族利益的代言人,打著維護宗族利益的旗號橫行鄉里,禍害百姓,或者煽動本族群眾以集體上訪為名,沖擊鄉鎮以上黨政機關,影響著農村基層黨政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因賭博致貧、引起家庭矛盾和社會治安問題的現象時有發生。四是盜竊、搶劫、詐騙時有發生。盜竊對象從偷雞摸狗、盜竊家禽家畜、金銀錢物等到盜竊國家公共物資等,利用網絡、傳銷、推銷、集資等新型手段詐騙農民。五是偽劣假冒、黃賭毒等丑惡現象影響惡劣。出現假煙假酒、假奶粉、假疫苗、短斤缺兩、不講誠信、賣淫嫖娼、賭博吸毒等,一些原本民風淳樸的村子竟出現了村民群體性榮辱顛倒和逾越道德底線的現象,嚴重影響鄉風文明建設、社會治安和社會和諧穩定。
5.傳統美德流失嚴重。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傳承的不夠好,有些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受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出現道德迷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不清。道德失范,社會正義感弱化,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農村就業崗位少,收入低,大量勞動力外流,“三留守”人員不斷增多,男性長期在外,禁不起外面世界的誘惑,農村留守婦女感情寂寞,家庭責任感缺乏,婚外情、婚外戀明顯增多,離婚率不斷攀升;對子女的教育嚴重缺位;對父母的贍養相互推諉,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傳統的義利觀念淡化,不少社會成員“重利忘義”,為了家產或贍養老人,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經商交易不講誠信,損人利己,中華傳統美德受到嚴重侵蝕。
1.思想認識不足。不少人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虛,發展經濟是實,搞好經濟就行。在財政支持,人才隊伍等方面跟不上新時代的要求。有些鄉村搞一些形象工程,缺少鄉風文明的內涵。受考核指揮棒的影響,政績觀不正確,對鄉風文明建設缺乏恒心與耐力。根本上講,就是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好做表面工作有關。
2.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盡管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縮小城鄉差別,但城鄉二元結構現象依然突出,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依然較大,嚴重阻礙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城鄉之間的福利待遇,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享有明顯滯后于城鎮居民,鄉村精英人才的流失,鄉風文明不能較好地傳承和弘揚。在新農村建設、土坯房改造等房屋拆建中,不少有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的建筑一定程度上破壞。城鎮資源相對集中,農民享有的資源相對有限,鄉風文明建設很難與城市的文明接軌,因此,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這個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3.社會文化的變異。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如禮義廉恥、誠實守信等等。然而,有些農民盲目而急切地追求個人利益,促進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沉渣泛起。唯利是圖、虐待老人、兒童現象習以為常,正確的義利觀、榮辱觀、價值觀沒有得到更好的彰顯。
4.信息傳播帶來挑戰。現在,信息爆炸、速度迅速,方式多樣,特別是新媒體傳播,信息無時不刻在傳播著世界上的大千世界,社會上的形形色色,同時也充斥著大家的頭腦。網上傳播的信息真真假假,魚龍混雜,不少淫穢信息,西方不良思想嚴重侵蝕農民的淳樸心靈,給鄉風文明建設帶來嚴重影響。
1.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組織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們黨的三大法寶之一。抓好基層黨建,是鄉風文明最本質的抓手。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的政治高度,把鄉風文明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建立與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運作體系。認真把好“村兩委”換屆選舉關,選優培強基層黨組織班子,選好“領頭羊”,配好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兼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發揮黨員干部“頭雁效應”,使其明確“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總體目標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黨組織加強對鄉風文明建設管理指導委員會、“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文明新風評議會”等社會組織的領導和指導,積極組織發揮村官、鄉村精英人士、新鄉賢、鄉村志愿者、鄉村社會組織在環境整治、法治宣傳、移風易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作用,不斷提升鄉風文明培育的實效。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充分調動各級財政的積極性,保障公共財政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投入。可采取各級財政按適當比例分擔的辦法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本項目經費,保證鄉風文明建設的資金需求。二是發揮市場作用。撬動社會資本,用好民間資本,改革和完善鄉風文明建設的投融資體制,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涵養鄉風文明。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休閑廣場等公共休閑娛樂場所,修繕歷史文化人物和紅色故居等教育基地,組建歌舞劇團,民間協會組織實施送書、送戲、送電影的三大工程,推進建設農家書屋,購買農學、文學等各學科的書籍,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3.注重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一是加強科學教育,提高辨識能力。在農民群眾中廣泛、深入地加強文化知識教育來破除迷信思想,摒棄不良習俗,提高農民辨識能力,加強農民思想引導,過上健康向上的生活。二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涵養鄉風文明。將政治信仰教育和道德信仰教育統一起來,聯系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講形勢、講政策、講道理,使廣大農民群眾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黨情黨史、初心和目標,提高思想覺悟,增強對共產黨的認同感。舉行道德評議會、公平評議會等等。這種互評、自評的過程也就是一種互相教育、自我教育的過程,培養農民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
4.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主體作用。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是農民,營造鄉風文明是為了農村和諧美麗,創造更加文明的生活環境,最終是為了惠及農民,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找到農民提升自身素質的內生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其中,在建設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把鄉風文明建設的主動權真正交給農民,參與其中,享受建設成果。一是保護鄉村傳統風貌。保護鄉村風貌和鄉村味道,保護鄉村獨有的山水田園、青山綠水、村落景觀,農村生產的節約循環和悠閑自如的生活方式,民俗節慶、各種民間社會禮儀、傳統工藝、街區、建筑、文明故事、風土人情、鄉村文明。二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宗祠文化道德教化作用,挖掘祠堂文化內涵,匾額、楹聯、碑記以及族規家訓等傳統元素,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樹立良好家風。三是突出文化共享,開展多樣群眾性文化活動。根據本地的素材,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如舞龍、舞獅、秧歌、旱船、瞻仰革命烈士故居、讀紅色家書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自編自演一些鄉土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道德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遍布城鄉的文化活動場所,舉辦公民道德演講比賽、紅歌比賽會、道德兵評選活動等大型文化活動。同時,利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教師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日,精心組織安排節慶文化活動,為全民廣場文化活動的開展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利用地區的民族傳統與現代文明相結合,進行以傳統美德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建設,教育農民,激發民族感情,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社會氛圍。
5.完善鄉風文明建設制度,建立長效機制。一要建立民主議事機制,推進民俗轉變。成立“紅白理事會”,對于炫富攀比、天價彩禮、薄養厚葬等不良現象的,加強教育,引導群眾樹立理性婚嫁觀,辦集體婚禮、文明婚禮。倡導厚養薄葬,推行公墓、樹葬、水葬,深入開展“三沿六區”亂埋亂葬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整治亂埋亂葬現象。二要建立健全鄉風文明建設的評比獎懲機制。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指標,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文明城市創建考核指標體系中要突出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研究制定詳細、具體和考評標準。三要認真制定和完善農村的村規民約。各主管部門要積極指導各地制定和完善適合當地實際的村規民約,以規范和約束村民的行為,促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