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夢,趙慶建
(南京林業大學,南京 210037)
福建省更準確的位置是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這里的氣候濕潤,夏季高溫多雨,即使在冬季溫度也相對北方地區較高,更適合植物的生長,而這也造就了福建省植物種類豐富,林業等自然資源眾多的特點,并成為我國南部地區巨大的綠色圍墻。當今全球環境惡化,大片林區豐富的地域遭到破壞,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研究我國對林木的眼界不只局限于保護,現在更多的是植樹造林,栽種樹木,開山造林。也正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我國的森林資源在逐年增加,在最近一年的資源調查中發現,福建省的森林覆蓋面積位居全國第一,林業用地的面積也位于全國排名的前列。遮蓋面積的林業覆蓋率讓福建的生態功能大大增加,也為福建日后林業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市場導向的要求,福建省開始引進一些新的林業資源。例如茶葉、松香等林業產品也成為福建省的幾大特產,而這些產品的銷售,不僅給當地政府帶來收益,還能增加農民和一些個體商戶的經濟來源。從現有資源環境來看,福建省有多達50處的生態保護區,20處以上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將近兩千種的木本植物,也正是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讓福建省不斷向著“生態強省”的目標邁進。
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動態性的,人們對林業產業的認識和了解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深刻,在林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們只是利用林業資源進行相關的木材生產,但隨著認知的加深,人們開始將林業生產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家居用品、花卉觀賞甚至是生態旅游業。根據人們經濟和生產活動將林業結構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一般說來林業的第一產業主要為營林生產活動;第二產業為加工制作產業;第三類產業則是服務業。
發展低碳經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發展低碳林業經濟,低碳林業經濟是相關部門通過利用現有的資源和科技手段,提高森林能源的利用率,保護環境資源并實現林業經濟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由于林業經濟發展指標多種多樣,所以本文根據數據構建的原則,分為低碳資源以及低碳投入和產出。低碳資源代表森林資源的使用情況,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部分。而投入和產出則是低碳經濟發展中人力物力的使用情況和收入回報。
而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是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人民的經濟收入。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重要以人為本,政府在制定林業產業發展方向時要根據不同地區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僅要為當下的生活環境考慮,還要考慮日后的發展問題,在推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
傳統模式中的生產發展只注重林木相關生產產品,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把低碳經濟作為協調發展的基礎,環境上的資金投入與人力物力以及技術上的資金投入相結合,讓其共同形成林業產業發展的總體成本。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林業產業結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低碳特點就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林業產業和經濟協調發展不僅能提高林業整體的收益,還能把經濟和社會以及生態效益結合成一個整體。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協同發展中包括系統協同發展、空間和時間協同發展,這也就意味著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相互聯系,不同地區之間也實現了資源上的共享,整個經濟生產活動更加緊密有序進行。從經濟方面進行分析,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協調發展使得森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林業負責人經濟收入更有保障,福建省的整體經濟收入也得到了提高;從社會方面分析,不僅是一個省份生態建設的表現,更代表著國家林業建設;從環境角度來看,為了降低森林資源對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協調發展的限制,必須降低資源消耗率,減少碳排放量。
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協同發展都具有極強的動態性,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變化不定,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發展系統分工合理明確,并且將資源相互整合,整個發展系統從雜亂向有序的方向演變,也由剛開始的簡單到后來的復雜,協同發展狀態一直向前進步,不斷演化為更適用生活的態勢。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協同發展的狀態與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利益緊密聯系,這也就表示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如果一直以一個較高的協同發展狀態存在就能使子系統持續發展,這也表明只有加強各系統之間的協同效應,才能優化整個林業資源的配置,實現高效發展目標。
在林業經濟中把低碳投入放置在核心位置,而低碳循環也正是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的發展目標。在循環發展過程中,通過加強對人力物力和科技創新手段的投資來提高生態環境的建設,增強環境保護的能力,并將節能減排實現最大化,從而促進年林業產業的發展,同時通過新型的有關低碳技術手段推動林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低碳經濟角度來分析,大幅度增強地毯投入,以促進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的協同發展。
分析當前福建省的三種林業結構,主要是“二、一、三”的結構特點。福建省的這三種林業產業結構分為三種類型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福建省的林業第一產業營林生產活動當中,主要是野生動物為主,負責生育和繁殖,并將其作為一種經濟手段加以利用,但是這種產業在低碳經濟中只占有1%的比重,經濟收入并不樂觀,無法滿足林業經濟的發展要求;第二產業是利用樹木本身做造紙生產的制作業,但是這種產業帶來的環境污染的損失遠大于加工制造得到的效益,并且占林業生產的比重太大,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第三產業是福建省的資源旅游林業服務業,它雖然沒有第二產業損失的嚴重,但是它在這其中的優點并不明顯,也不能很好地突出低碳的特點,有關林業方面的技術占比經濟不大,還沒有足夠的實力為福建省林業經濟的發展開辟道路。雖然當前福建省有多個地區開展旅游服務業,但是由于游覽景色比較單一,缺少各地區的特色以及人性化的服務不到位,都沒有實現真正的經濟價值,也沒有給地區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
雖然福建省整體林業經濟較高,但是各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并不平衡,有的地區注重發展林業經濟而有的地區則關注其他方面的經濟發展,并且東南和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數明顯高于西南和東北地區。在短時間內林業經濟會受林業產業影響,而且這種不平衡發展的現象是無法通過調整林業產業結構進行修復。近年來福建省開山造林的面積雖然在不斷擴大,但是卻與林業三次產業的聯系不大。通過分析福建省的林業經濟指標,發現低碳資源各指標的比重最小,這也就表明福建省在低碳資源利用率方面并不高。地毯產出和林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排名都排在地毯投入的后面,有關林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與林業產業的結構的相關性位于中等水平,科學技術對林業產業結構影響不大。
分析福建省近幾年林業產業結構和臨界經濟數據發現,不同地區的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共同發展協調度參差不齊,在空間上與相鄰地區的協調度呈現出分散的格局,例如龍巖地區和相鄰的漳州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協調度在空間上呈現出異質性的特點,這種現象說明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空間問題也比較明顯,從小地區也分映出福建省不同地區的林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依賴性并不高。
雖然福建省存在著三種林業產業結構,但由于占比重不同的問題,這三種林業產業結構并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為了改變三種產業不均衡問題,要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在三種產業結構中,要對第三產業中的生態旅游業和林業服務業進行重新規劃,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可以嘗試帶動節能環保產業。在林業第一產業中注重非木材經濟產品的發展,以擴大綠色品牌為目的,提高林業產品的經濟收入,還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建立低碳可循環資源領域的產業示范基地。在林業第二產業中樹木加工制造業占主要地位,但是在加工中時常有浪費的現象出現,為了減少這種現象的出現可以對傳統的加工技術進行改進,增加樹木的使用周期或是適當地減少加工制造量。此外,還要提高至制品的利用率,著重發展綠色環保的低碳產業,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因為福建省林業第三產業的中心是旅游業,因此旅游景區要建立健全的綠色環保公共設施,完善有關破壞環境的制度,嚴格控制旅游景區服務標準,要堅持以“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為目的。不管是規劃還是開發商制定經營理念時都要時刻注意提高林業生態服務建設??梢院粲跤慰图尤氲降吞辑h保行動中來,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不僅減少了破壞環境的現象,還能促進綠色生態產業向前更進一步發展。在林木方面,發揮森林的潛在價值,可以借用互聯網或是其他渠道打造新型經濟,爭當“生態文明強省”。
因為福建省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它的林業資源非常豐富,雖然有很高的覆蓋率,但是在林業產業方面的利用率卻非常低。要想有效改善此類問題,首先要加大林業的保護力度,減少林業資源受到損壞的情況,加強管理,增加巡山護林人員;注重保護優質樹木和珍稀樹種,提高林業資源的質量。林業經濟發展中,使用有關的科技手段對發展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以低碳環保為前提,研發新的有關林木的低碳技術和綠色環保材料,廣泛吸收研發創新型人才,在短時間內將研發的成果應用到林業生產中去。此外,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構建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以環保低碳為目標創建出一個林業基地。
我國在林業稅收方面稅收的力度比較大,就會增加林業負責人員的經濟負擔,所以在進行林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調整相關政策,減少有關林業方面的稅收,增加經濟收入,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扶貧政策,鼓勵人們進行林業方面的生產。在林業種植中,政府部門可以派遣相關專家給種植者指導或提供一些技術手段,減少林業種植方面的麻煩。福建省不僅是生態示范區,還是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區,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和經濟雙向發展上的優勢,加大有關森林碳匯項目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林業經濟政策,讓更多的資金用在技術開發和低碳環保項目,讓資金不再成為發展低碳綠色產業的阻礙。
林業在福建省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福建省與其他地區經濟合作的首要洽談產業,但是在空間上福建省林業產業結構與經濟的發展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為了能夠減少空間上的差異,福建省要加大對外的扶持力度和合作交流,結合本地的優勢跨地區發展,加強經濟市場上的對外交流。有些地區的林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指數比較低,可以根據當地林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改善措施,減少發展中空間上的差異,實現“低碳”和“經濟”雙目標,各地區相互協調發展,為福建省的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從文章分析來看,福建省林業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實現低碳協同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扶持,還要加大資金和科技手段的投入力度。此外,還要減少內部空間上的差異,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交流,讓經濟和生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