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晟豪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最早開始于系統科學這一領域,它是當今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系統科學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并逐漸形成體系,主要用來揭示復雜系統運動的內在規律,一般情況下會應用它的原理去聯系解決實際問題。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是一種基于系統科學的系統研究方法。在復雜系統問題的求解中,社會系統研究方法顯示出與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因此系統的研究方法特別適合于社會現象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從系統的角度看,社會系統分析方法是以社會的系統性為基礎的,從整個社會及其構成要素和結構、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和制約因素之間的關系,全面準確地審視社會。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整體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和開放分析法,其中總體分析方法是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核心。將社會系統研究方法運用到長期照護保險的政策,從宏觀層次社保保障體系建設到微觀政策落地實施出發,努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積極搭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空巢老人增多,家庭結構萎縮,家庭關懷功能弱化,帶來長期照護需求快速增加和家庭經濟負擔日益加重,上海市的家庭養老模式很難維持老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對于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因此,上海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2017年1月在徐匯、普陀、金山啟動長期照護保險試點工作,于2018年1月1日上海市全面開展試點工作。
上海市長期照護險主要是面對上海市60周歲以上、參加職保或居保的失能老人,他們按照要求提出申請,都可享受到社區居家照護、養老機構照護以及住院醫療照護等多種模式的照護服務。在長期照護險政策幫扶下,一定程度上不但能保障老人的生活需求,減少家庭養老的壓力,維持家庭的和諧與穩定,而且也符合十九大報告中織密網的要求,完善社會保障中養老體系。
所謂的整體性原則,即由于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導致了彼此的活動的限制,相互的屬性的篩選,以及某些功能的協調,由此而形成社會系統的新形態系統。整體性表明,整體函數不等于其分量的函數的簡單求和。這就是所謂的“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總和”。整體性原則便是要求我們學會利用與整合各部分功能,充分發揮最大的效用。
長期照護保險的出臺無疑是彌補了社會保障制度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缺陷。在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來,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現象越發明顯,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正處在發展階段,政策的出臺與調整都需要跟隨著國家現狀進行調整。在政策的瞄準對象機制中,我們要立足于整體進行統籌分析。當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時,我們需要從局部看整體,立足社會保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與國家先進國家的政策性比對,及時出臺針對性的政策。它還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相結合,充分保護廣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完善多層次、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明確、明確的權利、問責制和可持續性。
所謂層級,是指系統中不同的成分依次屬于的層次關系。在一個系統中,每個子系統都應該屬于整個系統,而層次關系中的子系統不應該覆蓋其他子系統。在面對由眾多層次構成的復雜系統中,或多或少的會存在問題考慮不全面的現狀。層次分析法主要是堅持把握住宏觀層面的原則,放開微觀層面的活動,從而實現系統的靈活性與優越性。
長期照護政策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制度,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長期護理保險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是四個子系統。因此,在政策設計的時候需要保持政策的統一性,不能因為政策的重要性或者稀缺性,還破壞了整個系統的層次性原則。一旦子系統從平等的層次上逐漸出現,甚至取代整個系統的狀態,它就打破了層級原則,使整個系統逐漸癱瘓,失去其應有的功能。
此外,在長期照護險政策中我們要明確的劃分各個層次等級。國家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各個市/區政府之間的職責劃分,根據政府自身的定位,確定自己的責任。長期照護政策無論從財政補貼,還是失能評估、報銷比例、保障方式、監督機制等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保障落實。層次分析法要求,在宏觀上保持長期照護險的穩定發展,微觀上,由各個地方的政府制定自己的政策。對于上海而言,上海將長期政策掛靠醫療保險,由財政補貼和職工繳納兩部分組成長期照護基金,保證長期照護險的穩定運行。因此,政府只要在宏觀層次上基金的穩定運行,微觀層次上,可以靈活地調整基金的繳納比例、投資方式和保障水平等。
所謂結構原理,是結構在系統中的元素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方式。這些包括元素之間的一定比例、某一順序,以及某些方法的組合。當一個系統占據了子系統的很大一部分,破壞了既定的秩序和合作,那么系統也將崩潰。
上海市長期照護險中照護模式主要由社區居家養老保險、養老機構照護和醫療機構三部分組成。對于失能的老人采取任何的照護模式,對于其報銷的費用都是相對性的公平的。長期照護保險的人群需要按照要求向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提出申請,定點機構會根據要求對享受人群進行嚴格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構確定照護等級。不同的照護等級也享受不同的照護待遇,如居家養老照護模式中,二級、三級失能老人只能每周享受3小時的照護實踐,四級失能老人享受照護時間不超過5小時,五級、六級的失能老人每周服務時間不超過7個小時等。這些嚴格的申請流程和待遇標準,互相牽制彼此。當其中一個環節過去重要,而忽略其他流程,可能會導致長期照護制度發生失衡的現象。
對于一個復雜且可行的系統,不僅內部需要以合理有序的方式進行通信,而且還需要在系統和外部環境之間交換材料、能量和信息,并且通過這種交換,系統保持其自身結構的更新,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變。如果系統的開放性被破壞,材料、能量和信息與外部環境的交換不能正常進行,系統的結構將無序,系統將死亡,這就是系統的開放性原則。上海長期照護保險在目前階段,采取了三種照護模式:社區居家養老保險、養老機構照護和醫療機構照護。開放性原則就要求長期照護制度要不斷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政策要求符合社會的運行軌跡。而現階段,中國普遍的老人采取的養老模式依舊是采取的家庭養老,如何進一步保障以家庭為單位的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在上海發達的一線城市,家庭養老保障功能不斷地弱化,子女養老負擔不斷地加重,尤其是面對失能老人。因此接下來,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應該注意到家庭中的失能老人,不斷地與外界信息進行交流,完善長期照護險的服務模式。
此外,長期照護制度要保持開放性,需要吸引社會上的人群關注到長期照護制度,投入到養老服務的行業來。讓現在的年輕人擁有防老的意識,以長期照護制度為平臺,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融入到為自己而養老的隊伍中來,通過“時間銀行”機制來儲蓄養老照護的時間,減輕未來家庭的養老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