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杰,劉 冬,孟亞麗,李立凡
(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西安710048)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與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產業的內在結構,激發了全民關注與參與熱情,也帶來了陜西省文化產業的顛覆與創新。隨著文化產業輸出與軟實力競爭的加劇,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提升到戰略高度。它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工作環境,也改變了人類的經濟行為方式,正在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跨時代的影響。然而,文化產業也是陜西省正在崛起新興產業,它不僅自身具有極大的經濟增長潛力,而且可以對地區價值提升、就業的環境改善和人文的環境建設起到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作用。
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產業特色,成為五大主導產業(先進制造業、旅游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類型。同時,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對區域的品牌宣傳、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軟實力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種新的經濟環境下,陜西省互聯網產業與文化產業這兩個新興產業的融合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互聯網將成為陜西省文化產業增長的新引擎。互聯網有助于釋放巨大的文化消費內需潛力。近年來,互聯網已成為獲取文化消費信息和參與文化消費活動的重要途徑,從而,極大地釋放了陜西省的文化內需和消費潛力。2016年陜西省擁有近12億元票房,這離不開強大的互聯網營銷支持。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日漸普及之后,文化產業消費無處不在。
互聯網是無邊界的平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包括移動互聯網在內,互聯網具有廣闊的前景和無限潛力,互聯網上可以做任何我們平時想做的事情,除了現場體驗之外,電商、技術、娛樂、傳播、金融、教育、營銷、社交,傳統的商業項目都可以搬到互聯網上開展。[1]正是基于這種大平臺優勢,對陜西省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平臺為王是“互聯網+文化產業”的價值現狀,這一點至今無法動搖,當下在互聯網文化產業領域比較成功的公司大多是平臺類互聯網企業,以“BAT”的優勢平臺為明顯的代表,擁有優質內容資源的企業也必須依賴平臺才能獲得足夠的消費市場來進行內容推廣。[2]
互聯網文化產業是以創意和新技術為特征的新興戰略產業,如:數字文化、創意設計、信息服務、人工智能等。[3]由于這些行業的綜合優勢,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陜西省也無例外,借助互聯網來激發文化創意、創新的活力。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近而,充分激發了陜西省文化產業創意、創新和創業的巨大潛力,為陜西省文化產業市場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互聯網充分改變了文化產業生產相互割裂的這一狀況,文化產業借助大數據技術,重新整合了軟硬件、渠道和資源、資本和創造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生產力的組合。有專家提出:“互聯網技術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運營方式和推廣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飛越。從而,對陜西省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表現在互聯網可以幫助陜西省打通整個文化領域產業鏈,促使陜西省文化產業形成更具包容性、跨界性和連貫性的文化產業生態系統。
互聯網有助于開拓陜西省文化產業融資渠道。陜西省的文化產業雖已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但主要還是依靠企業自籌、政府扶持、金融機構信貸、上市融資、風險投資等來籌集資金,民間資本參與度仍然不高。[4]
結合互聯網與陜西省文化藝術產業,能夠形成互聯網藝術產業,它可以作為傳統內容產業的一個載體,為傳統文化產業機構服務,例如,博物館、藝術館、劇院、畫廊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提高陜西省文化藝術產業的影響力。陜西省的互聯網藝術產業也可以作為新興的信息產業,依托互聯網和手機智能終端,成為藝術品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省互聯網藝術產業可以作為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商品參與市場交換,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實現文化產業化運營。也可以做公益性文化產業產品,由政府來提供,滿足整個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5]從而促進陜西省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
文化產業不同于一般的工業產業,它屬于以生產、復制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內容產業,主要為大眾提供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其職責與使命在于傳播、傳承民族文化,引導主流輿論價值。[6]正是擁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從而,加快了陜西省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步伐。
思想決定行動,觀念決定命運。利用本身的內容生產和平臺資源的優勢,陜西省迅速進行文化產業拓展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效地將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有效地聚集到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中。應對陜西省文化產業進行充分的重視,積極思考發展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辦法,是促進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因素。
陜西省文化產業有著獨特的經營和發展規律,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經營管理人才、文化創意人才和產業技術人才。習近平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7]文化產品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有了好的文化產品,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才會有生機。不僅要有好的文化產品,還要有好的文化產品營銷渠道,這都離不開優秀的營銷人員。陜西省大多數從事文化產業開發的人員都是從內部調整而來,雖然行業發生了變化,但思維方式、專業素養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這種近親繁殖是陜西省文化產業中應該杜絕的問題。
發揮好人才的作用,需要良好的社會生態和制度環境。建立科學的調節機制必不可少。良好的體制與機制,極大地促進陜西省文化產業內生動力的快速進步。
發展陜西省文化產業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縱觀當前的陜西省文化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叢林法則日益明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而成敗與否,不外乎觀念、人才、機制和產品等幾個關鍵因素。如何因地制宜,在參照、吸納外部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是陜西省文化產業必須思考的課題。
[1] 陳少峰.當前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J].藝術百家,2015(4).
[2]陳少峰.“互聯網+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5(4).
[3]王林生.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道德失范與倫理構建[J].同濟大學學報,2017(1).
[4]歐陽友權,吳釗.“互聯網+”與中國文化產業[J].求索,2016(4).
[5] 楚明欽.互聯網與我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5).
[6]黃芙蓉.“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與模式創新[J].統計與決策,2015(24).
[7] 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