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暢 編輯/靖立坤
制度更名突出了貿易信貸調查的統計意義,而申報原則的調整則明確了代理業務的申報原則。
[解讀]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的通知》(匯發〔2018〕8號)發布,對《貿易信貸調查制度》(匯發〔2016〕1號)進行了修訂。
貿易信貸是國際收支平衡表與國際投資頭寸表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中國境內的對外貿易經營者與境外主體(含港、澳、臺地區)進行貨物貿易交易時,由于貨物的資金收付時間與貨物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應收/預收款和應付/預付款。具體來說,當企業開展出口/進口貿易時,若預收/預付、延收/延付貨款,則會產生貿易信貸。但需要注意的是,貿易信貸中的“進出口貿易”與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貿易概念不完全一致:貿易信貸所指進出口貿易,包括一般貿易等納入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但也包括離岸轉手買賣、網購等未納入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而在海關統計項下的以獲取/支付工繳費為目的并不轉移貨物所有權的來料/出料加工,則并不包括在貿易信貸的進出口貿易中。
2002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首次開展貿易信貸調查,并自2003年起,將調查周期定為半年;2004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貿易信貸調查制度》,使此項調查制度化;2009年貿易信貸調查首次使用了新的抽樣和測算方法,并開發了配套系統,數據采集和查詢統計分析能力得到加強;2010年,國家外匯管理局修訂了貿易信貸的定義,指導企業主要依據其財務報表填報數據;2011年,貿易信貸調查推廣至全國,調查頻率提高至季度,并對部分填報要素進行了優化;2012年,再次修訂制度并升級系統;2016年,第三次修訂新版貿易信貸調查制度,統計頻率提高至月度,統計內容和統計口徑均進一步簡化,還將規模以上大型企業納入調查。2018年,對2016年的制度進行了小幅修訂。
法律依據。《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的有關規定制定,調查對象必須依照本制度,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調查所需的資料,未按照規定申報的,由外匯管理機關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機構可以處3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主要調查指標。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含三張報表,包括調查對象的《單位基本情況表》《出口重點企業貿易信貸申報表》和《進口重點企業貿易信貸申報表》。調查指標主要包括:調查對象單位名稱、組織機構代碼、經濟類型代碼、行業屬性代碼、主要貿易方式、主要出(進)口國家及地區、當期出(進)口總額、當期收到(支付)的出(進)口貨款金額、期末賬面出(進)口應收(付)款余額、對關聯企業的出(進)口應收(付)款余額、期末賬面出(進)口預收(付)款余額、對關聯企業的出(進)口預收(付)款余額、其他因素導致的當期偏差、出(進)口應收(付)款平均周期等。
樣本選取原則。國家外匯管理局每年年初確定參與月度調查和年度調查的企業名單,并在國家外匯管理局官網上發布。原則上,全部月度調查企業的進出口規模或貿易收付款規模,應能覆蓋全國總量的50%,全部月度和年度調查企業合計的進出口規模或貿易收付款規模,應能覆蓋全國總量的70%。
外匯局的職責。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對全國貿易信貸調查實行統一管理,負責制定和修改貿易信貸調查制度及調查表,負責對外匯局分支局相關工作的培訓、指導,負責匯總、編制全國貿易信貸流量和存量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分支局根據《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每年完成轄內企業的月度和年度調查兩項工作,負責對調查對象進行培訓和指導、采集調查對象申報數據、控制申報數據質量和匯總分析有關數據。對于未按照《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要求申報的企業,國家外匯管理局有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對其進行處罰。
數據公布的時間。中國貿易信貸數據的公布時間、公布范圍、公布內容、公布頻率以及公布方式,均以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和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的相關公布要求為準,詳細公布時間表可參見國家外匯管理局政府網站中的相關內容。
更名。將《貿易信貸調查制度》更名為《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突出了貿易信貸調查的統計意義。
修改申報主體確定原則。將申報主體確定原則修改為“誰進行貿易收付款,誰申報”。這是由于實務中某些進出口代理企業同時開展代理報關及收付匯業務,雖不記錄財務賬,但可根據業務臺賬等信息源集中申報多家被代理企業的貿易信貸數據,而實際賬務處理企業往往由于規模有限難以進入樣本范圍。因此,申報原則的調整明確了代理業務的申報原則。
調整相關概念及指標解釋。一是將“貿易信貸”的概念中“因貨物進出口而產生的應收/預收款和應付/預付款”修改為“由于貨物的資金收付時間與貨物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應收/預收款和應付/預付款”,進一步強調了該項統計與國際收支統計原則的一致性。例如,網購等未納入海關統計的部分,應納入貿易信貸貨物范疇。二是更準確地描述“離岸轉手買賣”的概念,將“但該貨物始終未進出我國國境(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交易”修改為“但該貨物始終未實際進出我國關境(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交易”。由于實際存在暫存國內的過(國)境貨物不屬于海關統計的實際進出關境的貨物,因此此處將“國境”修改為“關境”,并與間接申報等國際收支統計制度中相關表述一致。三是對部分容易引起誤解的指標解釋進行了修訂。將“主要出口國家及地區”中“調查對象出口貨物的主要交易對方所屬國家及地區”修改為“調查對象出口貨物的主要交易對方注冊地所在國家及地區”,即明確了應按照企業注冊地歸類其所屬國家或地區。四是調整了產生偏差(貿易信貸不能完全解釋進出口與收付款缺口的部分)的原因,將“由于稅費、溢短裝、匯率折算、軋差結算、無需收款等各類賬務處理”修改為“由于匯率折算、核銷壞賬、無需收款等各類賬務處理”。刪除了其中的稅費,是因為根據現行填報原則,稅費等因素不會產生上述偏差。
此外,為配合《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更好地開展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工作,幫助被調查企業深入理解各項指標,國家外匯管理局即將印發《貿易信貸統計調查業務指引》,以舉例的方式對如何填報《單位基本情況表》《出口重點企業貿易信貸申報表》及《進口重點企業貿易信貸申報表》作出進一步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