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武 編輯/任風遠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外匯管理部門需要承擔起統籌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重點任務。作為國家外匯管理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實踐者,基層外匯管理部門要真正落實好各項工作部署、實現高質量履職,關鍵是要看清當前面臨的形勢,把握發展大勢,明確工作重點。
一是把握世界經濟普遍性復蘇的趨勢。2017年,世界經濟在復蘇中開啟“換檔提速”,全球約有四分之三的國家經濟增長加速,實現了10年來最廣范圍的增長。基于對未來增長的樂觀判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8—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提高至3.9%。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也帶動了全球貿易的回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2017年全球貿易增速經歷五年低迷增長后首次超過經濟增長速度,達到4.0%,高于同期經濟增速0.4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全球經濟、貿易的普遍回暖,為我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供了機遇期,有助于培育和發展外貿新動能與貿易新業態,推動國際產能的合作,加快外貿轉型升級。
二是把握全球貨幣政策同步收緊的趨勢。從去年開始,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開始漸進式回歸正常。考慮到2018年全球經濟復蘇態勢有望持續,預計延續收緊態勢將成為全球貨幣政策的主流。在貨幣市場、股市和債市風險互相傳導、互相強化的情況下,跨境資金流動的流量、流速、流向、結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都可能進一步加劇。
三是把握美國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美國自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在貿易領域頻繁、廣泛地開展雙反調查。針對中國,特朗普政府發起了全球保障措施、301知識產權、232國家安全等一系列調查。今后,若美國繼續發起更多非常規貿易調查和貿易保護措施,將對全球貿易秩序和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四是把握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趨勢。201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企穩回升,雙向波動趨勢明顯,有效消除了2005年至2016年間人民幣單邊升值或貶值走勢引發的跨境資金套利套匯交易,推動跨境資金流動趨向均衡,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環境。與此同時,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逐步增強,經濟基本面長期回穩向好,再加上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將有力支撐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穩定,為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基礎。
五是把握我國繼續實施擴大開放的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關于“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決策部署,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下一步,金融外匯領域改革將加速推進,包括: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匯率彈性;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資本項目交易的7大類40項分類標準,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下的外商投資外匯管理等。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實施,將對各地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及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是把握金融監管回歸本職主責的趨勢。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國家開始對危機根源進行深刻反思,改革金融監管體制和強化金融監管舉措成為各國的共識。面對我國近年來金融市場亂象叢生、影子銀行規模快速擴張、互聯網金融風險不斷爆發、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快速上升等風險,黨中央、國務院將維護金融安全穩定提升到了國家安全穩定的高度,并研究部署了一系列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政策措施,包括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推出資管業務新規、暫停網絡小額貸款公司、從嚴管控房地產資金以及改革金融監管機構等。這些措施將對打贏防范金融風險的攻堅戰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一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切實支持涉外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外匯管理工作必須牢牢把握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基本取向,積極落實和完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外匯管理政策,帶動企業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支持企業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產能合作,助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建設;做好融資需求管理和精準化服務工作,提高企業跨境融資的有效性;建立重點企業聯系人制度,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指導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外匯市場建設,規范、支持新型外匯支付業務發展,簡化保險機構資本金結匯管理,豐富外匯衍生工具品種,持續優化業務辦理流程與效率。
二是堅持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并重,切實推進貿易強國戰略的實施。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一直較低。2017年,我國的服務貿易占比為14.5%,而同期美國和歐盟分別為20%和27.5%。服務業對外開放相對滯后,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已成為我國涉外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的“短板”。外匯管理工作應適應新發展的要求,完善服務貿易外匯管理,落實好服務貿易便利化政策,積極打造面向周邊國家的“中國服務”國家品牌;要立足區域特色,優化貿易產品結構,擴大貿易國別,推動貨物貿易轉型升級;要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不斷探索完善監管制度、服務體系和政策框架,積極支持貿易新業態的發展。
三是堅持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并重,切實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2018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出了構建“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監管框架。宏觀審慎著眼于維護國際收支平衡,進行逆周期調節;微觀層面著眼于依法維護外匯市場秩序,保持政策跨周期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這一監管框架,為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改革指明了方向。基層外匯管理部門要開展好探索與實踐工作。具體來說:第一,要積極探索建立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監測評估機制,既能做到對現有風險點心中有數,又能密切關注跨境收支形勢變化;第二,要強化外匯市場的微觀監管,推動實現所有跨境交易留痕管理,增強對違法違規及打“擦邊球”等行為的穿透監管能力;第三,要以資金流為起點、以原則監管為導向、以監管銀行為抓手,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合規性的審核;第四,要對外匯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從嚴執法、頂格處罰,強化外匯檢查的威懾力;第五,要完善自律機制建設,通過建立和完善服務咨詢和投訴機制、監督評價及處罰制度、從業人員培訓登記制度等,充分發揮好自律組織在行業管理和支持涉外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作用。
四是堅持事前監管與事中事后監管并重,切實將“放管服”落到實處。事中事后監管的加重,不等于事前無監管,其核心是從事前防范、事中攔截、事后處置三個維度入手,綜合施策、立體防范,實現外匯業務既“放得開”,又“守得住”。為此,一方面要落實好事前管理改革措施,在減少審批流程、降低涉匯主體“腳底成本”的同時,前移風險防范關口,通過加大涉匯主體風險教育、動態發布銀行高風險業務提示、完善銀行高風險業務審核等方式,提升事前風險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能力的建設,按照本外幣、境內外、經常與資本、線上與線下“四位一體”的宏觀審慎主體監管思路,建立全面的外匯收支監測與分析制度。同時,加大輿論宣傳和引導,積極主動宣傳外匯管理政策,加強預期管理和輿情引導。
五是堅持跨境人民幣全面拓展和重點突破并重,切實加快人民幣向西“走出去”的進程。如前所述,當前人民幣匯率預期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階段性管理措施逐步退出,加快人民幣“走出去”迎來有利時機。從新疆來看,外匯管理部門應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發展定位,主動發揮向西開放橋頭堡的作用,以大型涉外企業為突破口,促進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閉鏈循環,拓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使用的廣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好中哈霍爾果斯合作中心這一平臺,創新和豐富跨境人民幣業務產品,完善創新業務風險管理,不斷拓展創新業務服務的范圍和功能;推動人民幣對堅戈在銀行間市場直接報價交易的落地,引導中哈雙方合作開展堅戈現鈔跨境調運及代保管相關業務;支持阿拉山口打造人民幣計價的硫磺報價交易集散中心,推動硫磺人民幣計價結算業務取得突破;擴大人民幣在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使用,努力將新疆打造成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區域貨幣的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