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鋒
(安陽師范學院經濟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2015年2月和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分別提出“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及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的戰略布局。以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作為傳統農作區和農業大省的河南,具有一定農產品加工業基礎,并結合省情先后出臺一系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措施。本文結合河南省的相關案例,研究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因素,對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和實現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農村產業融合是以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通過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開發等方式,實現農村三次產業界限的模糊化或消失、產業間資源的交叉重組和集約配置,以節約交易費用、獲取范圍經濟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1]。農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從事生產活動,其產出品為最終消費品或再生產的投入品,連接農業與服務行業,具有“承一接三”的特點。根據產業關聯理論的觀點,農產品加工業和關聯行業相互影響,形成特定的供需規模、購銷批量、交易頻率、談判地位和合作方式等,形成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潛在特質。
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產業融合的動機在于通過各種融合方式模糊化或消除行業界限以獲得潛在利益。因此,產業融合所引起的產業鏈上價值增值和價值占有能力變化之處,即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所在。當參與融合的收益大于參與成本時,企業將產生參與融合的行動。通過對河南省相關企業、農戶、服務業者等的調研,筆者發現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農產品加工業依靠農業提供的原料從事生產加工活動,同時需要服務業提供科技支持、倉儲物流、終端零售、廣告宣傳和售后服務等支撐活動。無論有形產品還是無形服務的交易,其交易過程都會產生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是利用市場機制所產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和監督等活動的費用[2]。
借鑒威廉姆森等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交易的不確定性[3]。首先,由于生產原料為特定農產品,其產成品需要特定運輸方式、營銷渠道等專業服務,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交易物品(服務)具有較高資產專用性,所以增加了“敲竹杠”風險,進而增加了交易費用。其次,我國農業的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特點,使得加工企業需要與眾多小農戶進行小批量、多批次的重復性交易以獲得足夠數量原料,這增加了交易費用。最后,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較大價格、自然等風險,加之與眾多小農戶的分散交易,使得加工企業所面臨的市場交易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使得交易費用增加。另外,當前涉農服務市場存在組織規模小、市場無序競爭、服務水平不高等增加交易費用的因素。
農村產業融合通過合約、聯合、并購等方式,模糊化或消除產業界限,使得融合前分散于多個環節的諸項價值活動被集中創造。集中創造價值活動,使得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的市場交易一定程度上被內化為自身管理活動,一方面能夠降低相關市場交易活動頻率以節約交易費用,另一方面能夠降低交易過程中的資產專用性和不確定性以降低交易費用。因此,通過產業融合來節約交易費用,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之一。例如,河南中鶴集團參與農村產業融合,其產業涉及農業(現代種業、集約化種植、養殖等)、加工業(農產品加工、健康食品產業等)和服務業(倉儲與物流、金融服務,教育培訓、零售業等)[4]。融合前各環節的市場交易活動被內化為集團內部的管理活動,有效節約了交易費用。
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包括農資農技、農業生產、農產品儲藏流通、農產品加工、農業加工品包裝儲藏、物流配送、終端零售、金融服務等價值增值環節。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對相關環節具有高度依賴性,既以農產品原料的品質為基礎,其價值實現程度又受農資農技、儲藏、流通等服務的影響。這種各環節間的價值依賴性,使得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具有潛在范圍經濟特征。
范圍經濟是指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或同時從事兩個環節生產活動)的成本低于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或分別獨立從事每個環節生產活動)的成本總和時的經濟性狀態[5]。影響范圍經濟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投入、管理能力、內部市場、降低經營風險等主要方面。要素投入方面,農產品是加工業的主要投入要素,其質量和供給方式影響加工環節的價值;同時,加工品依靠流通、零售等服務實現其價值。若加工企業參與產業融合,涉足農業及服務行業,則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原料和服務。管理能力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為及時響應市場需求,需要農業及時供給原料和服務業提供高效倉儲、物流等服務。若加工企業參與產業融合,進行農業及服務業的經營或合作,則能夠增強其在產業價值鏈中的管理協調能力。內部市場和經營風險方面,加工企業從農產品市場獲取原料,需要與眾多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進行大量形式各異的重復性交易,缺乏穩定的規模化原料渠道;同時,加工企業的價值占有能力受到下游渠道商、物流服務商、零售商等的擠壓,增加了經營風險。若加工企業參與產業融合,增進對上下游環節的合作及控制程度,則可以將外部市場交易內化為企業或聯盟內部的協調性活動,能夠有效降低經營風險。例如,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參與農村產業融合,除了屠宰加工主業外,還通過組織農戶、自建或并購、企業合作等方式,將肉牛產業鏈中的良種繁育、飼草料種植、肉牛養殖、冷鏈物流、產品銷售等內化為自身控制的活動,以范圍經濟性獲得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6]。
科技創新和技術要素投入是轉變農業結構性矛盾,提高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效率,向社會提供綠色、安全產品的重要保障。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涉及良種技術、生物技術、種養技術、加工儲藏技術、冷鏈物流技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技術種類。技術屬于無形資產,具有較強的共享性和外部性。若不同主體、不同環節間實現技術共享,則整個產業鏈只需以較少成本(或無需成本支出)即可獲得較大規模收益,即實現技術價值外溢。
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外部性抑制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上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而傾向于以“搭便車”方式共享他人技術成果;同時,技術創新企業努力避免技術外溢。因此,在產業分工狀態下,各項技術分散于產業鏈各環節(各企業),其效應多被局限于各環節(各企業)內部,而環節間(企業間)缺乏技術共享,影響產業鏈的價值創造效率。部分規模較大、研發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不僅努力避免競爭對手共享技術,還對合作企業實施技術封鎖。這固然能保證大型企業獨占技術和避免價值溢出,但卻限制了全產業鏈獲得潛在共享收益。在“技術外溢”和“技術封鎖”兩難境地下,產業鏈主體對潛在收益的追求,成為產業結構變革的動力。
農村產業融合通過合約、聯合、并購等方式使得產業界限模糊化或消失,融合前分散的價值活動被集中到同一企業、同一聯盟或同一環節內。價值創造活動的集中,不僅代表各作業活動協調,還代表技術價值的內部化。在產業融合狀態下,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參與主體協調技術創新和技術成果共享等內容,在更廣泛的協作范圍內實現技術價值的合理分配。因此,農村產業融合一方面有效規避涉農技術創新活動的“搭便車”行為,另一方面使得大型企業將自己在某一環節的技術與其他環節及企業共享,增加自身及全產業鏈的收益。例如,河南永達食業集團是一家集“肉種雞繁育、飼料生產、商品雞養殖屠宰、雞制品深加工、冷藏配送、商業連鎖、國際貿易”為一體的雞肉產業化大型農牧清真食品企業[7],公司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與養殖戶建立成品雞的長期購銷協議,向養殖戶提供公司研發的雛雞和飼料,并傳授先進飼喂技術和成品雞標準。育種技術、飼料營養技術和飼喂技術在公司與養殖戶之間的共享,既使得公司獲得穩定而優質的成品雞來源,又為養殖戶提供了增收渠道。
農產品加工業依靠農業,植根于農村社區,與農村經濟社會保持密切聯系。農村產業融合立足于農業和農村,打通農村三次產業界限,實現產業資源的互通共融。因此,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可以密切與農戶、農村集體組織的關系,發揮工藝傳授、文化傳承等社會功能,構建與地方政府的互動關系。這是構成加工企業參與融合的動力之一。
首先,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有利于與農戶、農村社區保持緊密聯系,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同時,密切農村社會關系,有利于企業以適銷對路產品開拓農村市場。其次,農村產業融合有利于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等多功能性的開發。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保持天然聯系,通過參與農村產業融合,能夠吸納農業多種功能的價值。例如,河南鄭州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紅棗種植加工、冷藏保鮮、貿易出口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8],公司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建立紅棗種植基地以密切與農戶的經濟聯系,繼承和研發棗產品加工工藝以傳承技術,建立透明工廠、中華棗文化博物館、紅色棗園革命館等旅游項目以宣傳文化。公司參與農村產業融合,承擔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取得良好融合效果。最后,農村產業融合是調整農業供給側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的重要途徑。地方各級政府重視并響應中央精神,結合本地情況紛紛出臺實施方案。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既可以享受國家相關扶植政策,又可以與當地政府保持良性互動。
綜上可見,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主要在于節約交易成本、獲取范圍經濟、技術價值內部化和營造發展環境等方面。為了促使以上動力因素轉化為企業的參與行動,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小農戶分散經營是倒逼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因素。提高農戶規模和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費用和制度變遷成本,可以為加工企業參與融合創造條件。應大力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積極發揮其對小農戶的示范、引領和組織作用。鼓勵以“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加工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戶”等組織形式,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降低加工企業參與融合的制度變遷成本。在主體自愿的前提下,由政府搭建平臺,促進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加工企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利益連接方式開展深度對接融合。
出臺相關政策促使農資農技、農產品倉儲物流、農業金融、農業加工品零售等涉農服務企業進行兼并重組、設施設備更新、技術水平升級,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服務保障。同時,鼓勵加工企業后向延伸參與涉農服務業,特別是儲藏、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配套服務。
獲取范圍經濟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之一,能夠增強加工企業配置資源和加工增值能力,提高企業獲取范圍經濟的能力,進而提高參與融合的積極性。
鼓勵加工企業優化配置現有初加工設備,向農戶、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提供儲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等初加工服務,增強范圍經濟的規模。支持加工企業對非熱加工、高效殺菌、節能干燥等設備進行升級換代,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增加范圍經濟的價值。鼓勵加工企業引進副產品收集、運輸和處理技術和設備,推進加工副產品循環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以農產品綜合利用加工拓展范圍經濟的范疇。
加強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科學規劃入園企業的類型和規模,對入園企業給予費用折扣。園區應以要素集聚為重點,以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園內核心企業為主導,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為基礎,實現園區功能結構完善、網絡連接緊密、要素協同優化、范圍經濟明顯的集聚融合發展格局。
涉農技術尤其是公共涉農技術是培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融合因素,啟動并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關鍵資源。政府應出臺稅收、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鼓勵具備實力的大中型加工企業增加對加工工藝、生物技術、育種技術、栽培技術和儲藏保鮮等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支持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對傳統工藝、祖傳秘方、“老字號”品牌的傳承與改良,鼓勵加工企業、農戶等采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等創新商業模式,與服務商及消費者對接。
加強公共涉農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和技術集成推廣基地建設,加快形成企業、科研機構、高校、民間組織、技藝傳承人等在內,協同高效、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嚴格執行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穩定涉農技術所有者的收益預期,增強其進行技術研發的積極性。政府建立技術服務公共平臺,組建獨立的涉農技術價值評估機構,建設涉農技術信息服務平臺,選擇涉農技術共享的優秀案例進行示范推廣。逐步建立和完善涉農技術市場,以市場機制確定技術價值和配置技術資源。
國家應完善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認定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并將認定結果作為落實相關扶持政策的參考。
為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首先,通過準備金減讓和稅收減免政策,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參與融合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在維護農戶合理利益的前提下,放寬對加工企業等商業資本投資農業和服務業的限制;支持農戶進行互助信用合作,提高農村社區資金積累和配置能力,改善加工企業的交易環境。其次,縣鄉政府和農村社區適當放寬用地限制,并預留一定比例土地滿足參與融合企業的需求。再次,政府和農村社區的涉農公益性項目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優先向參與融合的加工企業傾斜。最后,定期為加工企業進行免費的產業融合人才專項培訓,提高其參與融合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