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常寶,吳秀青
(1.內蒙古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呼和浩特 010021;2.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環境工程系,呼和浩特 010051)
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年之際,由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課題組組織開展了《回顧70年:內蒙古自治區經驗與挑戰》的重大課題研究。70年來,內蒙古在探索和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本研究是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經驗來探討內蒙古的經驗,是該課題的一個子課題。
在我國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方式,是區域與民族自治的結合,同樣也是經濟與政治的結合,應該體現在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文化等各個領域中。作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鄉是解決我國人口聚集居住較少地區有關民族問題的制度,能夠有效解決我國民族問題,而且經過長期的實踐得到的經驗總結,可以知道民族鄉和民族區自治對于實現民族平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有關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第一,民族志和方志類文獻。如《俄羅斯族簡史》編寫組編的《俄羅斯族簡史》、呼倫貝爾盟地方志辦公室編的《呼倫貝爾盟情》、王增祥主編的《額爾古納右旗情》、額爾古納右旗志編委會編的《額爾古納右旗志》、何瑾等的《俄羅斯風情錄》、蘇勇的《呼倫貝爾盟民族志》、徐占江主編的《呼倫貝爾旅游》等等,這些文獻中對于中國俄羅斯族專門研究而出版的方志類很少,大多為有關額爾古納地區或呼倫貝爾地區的一些地方志,對于額爾古納市俄羅斯族記載的內容并不多,內容篇幅都很短,只是針對這個民族的概況進行論述,為其研究提供了線索。
第二,專著類文獻。20世紀末開始,關于中國俄羅斯族研究的著作相繼出現,如金春子等的《中國跨界民族》、唐戈的《在森林在草原》、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等編的《俄羅斯族百年實錄》、鄧波的《俄羅斯族》、王俊彥的《白俄中國大逃亡紀實》、姜勇的《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家庭俄羅斯族》、祁惠君等的《額爾古納市俄羅斯族現狀與發展研究》、石方等的《哈爾濱俄僑史》、汪之成的《上海俄僑史》等等。
第三,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類文獻。近十多年以來,關于中國俄羅斯族相關的論文比較多,內容包括居住、體制、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研究。同時,民俗學和民族學、人類學專業的研究生開始撰寫中國俄羅斯族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包括居住、體制、文化、社會等方面。
縱觀學者們對中國境內的俄羅斯族研究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體質人類學視角的俄羅斯族人的體質特征的分析與研究,主要研究中國俄羅斯族人的身體圍度、體型、皮膚和手紋等體質特征,并進行理論分析。第二,某一地區的俄羅斯族的研究,是地域性俄羅斯族的經濟建設的研究。第三,俄羅斯族各種風俗習慣的研究,其中包括飲食、居住、服飾、婚葬、節日等方面。第四,俄羅斯族文化的研究主要是語言、音樂、舞蹈等方面進行研究。但是,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著以下不足點。其一,理論探討不足,中國俄羅斯族生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對其研究應該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加以指導,真實、準確地反映俄羅斯族的社會文化變遷過程。其二,分析深度不夠,雖然是對俄羅斯族的學術研究內容不少,但是這些研究多數停留于民族基本狀況的論述,學術研究起步晚,分析不夠透徹,缺乏理論深度。
文化變遷是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文化變遷內容指的是民族社會內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民族交流碰撞,文化與意識形態、物質層次等等發生了改變的過程。人類學家們認為,文化變遷是所有文化都有的現象,也不會隨時間改變而有不同,只會不斷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遷,因此文化變遷與社會變遷密切相關。
文化變遷過程中文化涵化則是一個重要概念。涵化指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影響而發生的文化變遷過程。涵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文化系統相互接觸與交流才會產生的,相互接觸與交流是其產生的最基本條件。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額爾古納市,位于額爾古納市中南部,西與額爾古納河隔河相望,是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中國俄羅斯族與華俄后裔的聚居地。2017年全鄉總人口2 376人,由漢、俄、蒙、回、滿、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17個民族構成,少數民族人口約1 520人,其中俄羅斯族及華俄后裔1 329人(56%)。全鄉總面積4 3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萬畝,草場面積21萬畝,森林覆蓋率74.3%。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下轄恩和村、朝陽屯村、向陽屯村、正陽屯村、七卡屯村、八卡屯村、九卡屯村、自興屯村。
恩和俄羅斯人有“混血人”、“當地人”、“俄羅斯族”、“二毛子”、“華俄后裔”等不同的稱呼?!盎煅恕笔亲苑Q,也是他稱,當地人習慣使用這種稱呼。“當地人”是自稱也是他稱,但是當地人不習慣使用?!岸砹_斯族”是政府于1953年開始對民族進行識別后確定下來的法定稱呼,也是自稱和他稱,屬于戶口稱呼?!岸印笔撬Q,含著蔑視意義,所以當地人不接受該稱呼?!叭A俄后裔”是俄羅斯人與中國漢族、回族、蒙古族、鄂溫克族等各民族通婚的后代,是學術稱呼,當地人基本上認同,但在自稱中幾乎不會使用。本研究使用“華俄后裔”這個稱呼,主要原因是由于歷史原因,額爾古納地區很多華俄后裔未將戶口上的民族成分改成俄羅斯族,反而有一些漢族改成了俄羅斯族,因此“俄羅斯族”的表述在人口統計上不準確。
通過對額爾古納地區華俄后裔的社會文化變遷結果進行研究,去深入分析兩國文明的較量碰撞,簡述俄羅斯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涵化不同原因,從涵化過程與特征對此問題進行淺析論述。
俄羅斯族是很喜歡對自己居住環境進行美化的,如在自家房前屋后種些蔬菜蔬果花草等,每家都有著自家的小院,住房前后都有空地預留,以便于做菜園花園,種些蔬菜,如蘿卜,黃瓜,土豆,白菜等,主要是為了自家食用,院前多以花草進行院落美化,這是文化涵化中的結合現象。
而從室內布局的角度去分析,俄羅斯人多喜歡寬大木質、鐵質的床,東北地區的中國人喜歡炕,而在相關的尋訪過程中,每個華俄后裔家里是有床也有炕的;地板的裝修也是不分文化區別,有的有中國特色,有的有俄羅斯特色,也有混合兩國特色的地板家裝等。這些都是涵化中的結合現象。
在地方建筑上仍舊保持著俄羅斯文化的特色,其中在額爾古納地區,華俄后裔聚居的地方仍是俄式圓木結構的居舍,這也和當地氣候有著關聯干系。這也是文化涵化中的結合現象。
民居木刻愣建筑,主要由白樺木組建而成。木刻愣房屋結構最明顯的功能是便于通風、交換空氣,冬暖夏涼,很適宜居住度假。但是近年,由于十個全覆蓋的緣故,幾乎都被拆掉了,這是涵化中的同化現象。
華俄后裔都過俄羅斯族傳統節日。比較代表性的節日是“巴斯克節”,這是東正教的耶穌復活節,與中國的春節一樣的地位。在每年春分后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進行。節日一般會持續七天,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飾,唱歌、跳舞,撞彩蛋,十分隆重。除了巴斯克節,華俄后裔還比較重視圣誕節。華俄后裔除了過自己的傳統節日外,還過漢人的傳統節日,如元旦、春節、國慶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這是涵化中的結合現象。
但是節日的性質逐漸地發生了變化。由于原先俄羅斯族的傳統節日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一開始并不叫節日,而是叫宗教紀念日。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與漢人和其他多民族共同生活,宗教色彩漸漸淡化,娛樂成為了主流。這種的節日的性質變化是屬于涵化的融合現象。
飲食文化方面華俄后裔家庭多數已經以東北飲食為主,而俄羅斯菜肴多會在節日上出現,如果醬、列巴等等,都是招待賓客的重要食物,而在日常生活過程中,也會食用俄羅斯日常飲食,這些也都是涵化中的結合現象。由于在飲食文化上的過渡,不同于傳統的俄羅斯菜肴,現在的菜肴也是進過改良的,更為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如用中國人習慣的植物油和動物油,代替菜肴中使用的奶油,從而滿足國人的口味需求。這也是涵化中的融合現象。
在額爾古納地區,辨認華俄后裔主要通過體質特征,而不是服飾。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華俄后裔都是蘇聯服飾,女性以緊身褲和外套連衣裙為主。現在則已經不再穿著過去的搭配打扮,這也可以說明這個文化對于華俄后裔的影響,同時這也是現代化的促進結果?,F在自治區也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中老年婦女仍在保持著過去的裝扮,穿著緊身褲裙裝佩戴頭巾。這也是涵化中的同化和結合并存、以同化為主的現象。
關于華俄后裔的語言上,六十歲以上的人會說俄語,在交流上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是六十歲以下的幾乎不會說俄語,現在他們的日常語言是流利的漢語。語言上屬于涵化的結合趨于同化現象。
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中俄婚姻文化氛圍,在現代華俄后裔的結婚婚禮上,中國文化高于俄國文化,如撕裙子此類俄國民俗文化減少,這也是涵化的結合趨于同化現象。
從上述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華俄后裔的社會文化變遷過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華俄后裔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了文化涵化中的結合、融合和同化現象。在這樣的涵化現象中可以總結出制度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