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市統計局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陳海生、張建強、陳釗、戴穎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領域,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制造業是提升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的必由之路。隨著科技創新進步和信息技術發展,制造業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日趨緊密,制造業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天津牢牢把握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契機,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規劃,大力推進相關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取得了積極成效。
智能制造是一種由智能機器與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在制造過程中進行智能活動,通過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來擴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類專家在制造活動中的腦力勞動。
智能制造從主要方向看,可以分為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服務等,不僅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工業制造領域,而是上下游產業鏈的融合,既有理念、又有管理,還有生產鏈條的各種服務支持。
智能設計是利用計算機輔助制造、網絡化協同設計等智能化的設計手段和方法,應用到產品研發設計中,使得產品設計更加智能化;智能生產主要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更多智能技術和智能設備,如數控系統、柔性制造系統、無線傳感網絡等,使得企業生產更加智能化;智能管理主要是通過智能供應鏈管理、外部環境智能感知、生產設備性能預測和智能維護、生產流程智能化管控等;智能制造服務主要指產品服務和生產性服務,包括針對產品的銷售、售后安裝、維護、回收,生產性服務主要指與生產有關的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服務和物流服務等。
從表現形式看,智能制造主要表現為人工智能、數控系統、柔性自動化、計算機集成制造、大數據互聯制造等形式,將會隨著各種新技術、新理念的生產和發展,不斷拓展和延伸。
智能制造作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物,受到了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和普遍重視。主要經濟體均制定了相關發展戰略,如美國的 “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法國的 “新工業法國計劃”、德國的“工業4.0”等,各國均在積極加快智能制造發展步伐,以便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
我國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強,世界知名品牌較少,長期徘徊在制造業價值鏈低端等問題依舊突出,仍然沒有跨入制造強國的行列。為提升我國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塑造國際競爭優勢,國務院在2015年正式頒布 “中國制造2025”規劃,把制造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明確指出“中國制造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天津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具備較為完整的工業產業體系,工業產品鏈齊備。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持續深入推進,天津牢牢把握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定位,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轉型升級作為激發活力的有力抓手,緊密圍繞國家相關戰略規劃,密集出臺落實舉措,引導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智能制造方向發展,形成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濱海高新區、臨港經濟區、北辰開發區、武清機器人產業園等一批專業化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特別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生產模式新、符合市場需求方向的特點,具備了一定智能制造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智能制造發展的水平。
根據天津已出臺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2016-2020年)顯示,天津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到2020年,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開展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構建工業互聯網基礎等十項重點任務。“十三五”期間本市將搶占智能制造制高點,到2020年,將培育5家智能工廠和100家數字化車間。
發展智能制造,需要先進的理念機制作為支撐,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積極推動,需要扎實有力的舉措招法深化落實。天津先后出臺了 《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實施意見》、《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務環境,構筑智能產業新高地,加快智能經濟發展。2016年,首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召開,搭建了全球先進智能科技成果發布平臺、創新合作平臺、產業聚集平臺和投融資對接平臺,極大提升了天津智能發展的影響力,拓展了后續發展潛力。
隨著互聯網的逐步普及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智能化與新型工業化加速融合,工業互聯網和工業企業云讓智能制造成為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加速器,“互聯網+工業”通過先進的物理信息系統,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從而提升整個制造過程的運營效率。天津互聯網普及率從2013年的63.9%提高到2016年的92.4%;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1年的53.0%提高到2016年的58.0%。與此同時,2016年,工業勞動生產率達到29.9%,比2011年提高7.3個百分點,企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截至2016年底,天津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企業524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48.4億元,占制造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4.3%;利潤總額286.1億元,占比15.7%。企業效益較好。2016年,天津高技術產業 (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8.5%,其中,醫藥制造業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利潤率達到兩位數,分別為12.8%和13.1%,均明顯高于全市工業平均水平。研發能力較強。天津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有研發活動,占比為51.1%,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強度為1.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2016年,天津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共1078家,比2015年增加6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891.98億元,同比增長10.3%,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1.5%,比重較2015年提高3.1個百分點。高端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共129家,完成產值1173.45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9.9%;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穩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企業共149家,完成產值1362.19億元,占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達23.1%;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扭轉了2015年的下降態勢。新材料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新材料產業企業共280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691.24億元,同比增長25.5%,占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28.7%;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3%,增速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列首位。
天津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部分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探索智能制造,著力打造“殺手锏”產品,取得明顯成效。2016年,天津初步建立了機器人焊鉗和機器人工作站,工業機器人產品從無到有,極大推動了天津工業生產的智能化進程,工業機器人生產形勢較好;隨著重點城市軌道車輛生產企業在天津的落戶,填補了天津城市軌道車輛生產的空白,2016年生產城市軌道車輛311輛,產品銷售勢頭良好;此外,新能源汽車、光纖、光纜、太陽能電池等新產品生產均呈現較好增長態勢。
2016年,天津參與科研活動調查的6243個單位中,有R&D活動的單位為2439家,占比為39.1%,不足四成。R&D經費支出537億元,占GDP的比重僅為3.0%,低于 2015年(3.08%)0.08個百分點,僅略高于2013年水平(2.98%)。從企業看,519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為2051家,占39.5%;R&D經費支出35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1.4%。從主要城市看,2016年,北京、上海R&D經費支出分別為1484.6億元和1049.3億元,分別為天津的2.8倍和2.0倍;R&D經費支出占 GDP的比重分別為5.96%和3.80%,分別高于天津2.96個和0.80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較低,嚴重制約了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和創新活動的能力和積極性,導致企業創新能力較弱,技術水平難以與先進地區企業抗衡。
2016年,天津高等學校共55所,在校生51.38萬人,畢業生13.79萬人。研究生在校生5.45萬人,畢業生1.70萬人。從專業看,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中,理學、工學專業畢業生的比重為42.5%;研究生在校生中,理、工學專業占比47.7%。雖然天津高等學校的畢業生資源較為豐富,但技術型、研究型專業的畢業生比重并不高。一方面,很多新興學科的人才畢業后紛紛選擇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創業環境好、高科技企業集聚的城市就業,人才流失情況較為嚴峻;另一方面,天津在吸引高端人才、創業人才方面沒有叫得響的政策措施,在各大城市競相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競爭中很難引來領軍人才,人才資源相對匱乏,制約了天津技術和理念的發展。
天津營商環境還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損害了天津在企業家中的聲譽,直接影響了企業來天津投資的意愿。有些部門和機構在為企業提供基本服務、解決企業問題時缺乏主動性、積極性,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在企業辦理相關業務時,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規范的流程,企業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和費用;有些部門和工作人員在為企業辦理業務時害怕麻煩、不敢擔當,服務意識淡薄。
制造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領域,要以智能制造為著力點,努力實現由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不斷提升研發制造能力,積極搶占產業鏈高端,強化輻射帶動作用,走出一條智能制造和智能發展的新道路。
科技創新的成果只有形成產業化,才能成為創造實際價值的有效成果,產學研形成完整鏈條,環環緊扣,互為助力,才能真正推動天津智能制造實現高效發展。天津擁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諸多高等院校及眾多科研院所,為智能制造的科研成果轉化、推進產業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對高端人才、創業人才的待遇要向國內先進地區看齊,好的人才留下來,新的人才引進來,形成人才高地,打造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要進一步加大對科研院所的財政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激勵科研機構產生更多有效成果;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三方對接,合作建設實驗室,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共享各自掌握的資源,使應用型研究的方向性更明確,更能夠滿足產業化的需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為天津發展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契機,同時智能制造的發展將為三地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服務支撐,加快三地產業協同進程。要充分發揮三地比較優勢,北京利用豐富的科研資源著力開展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計算機集成系統等基礎性研究,天津利用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較強的裝備制造生產能力積極做好研發成果的轉化;要充分發揮天津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政策優勢,依托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未來科技城等合作平臺,加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納高端人才和科技資源的力度;要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建設,在規劃層面做好頂層設計,為開展進一步合作打好堅實基礎。
智能制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企業作為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創造有效價值的核心要素,是智能制造發展的主體力量。要高度重視企業和企業家,牢固樹立“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理念,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實實在在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要加強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聯動合作,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做好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行動計劃,把戰略化為規劃、把方案化為行動、把成果化為產品;要形成合力,積極解決智能制造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不推不讓,迎難而上,主動作為,落到實處;要積極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典型應用示范,積極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
天津是傳統工業強市,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依然較高,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一手抓增量培育,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打造高端制造優勢;一手抓存量優化,改造提升石化、冶金等傳統產業,不斷邁向中高端,著力構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體系。要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積極布局,要通過培育和引進上下游企業,打造產業鏈條,形成集群發展優勢,打造產業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