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綜合交通運行年報》3月29日正式發布,上海多項對外交通指標全球領先。
據悉,2017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箱,創下全球港口集裝箱運輸史上最高紀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建成開港,新增集裝箱泊位7個、吞吐能力400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成為全球最大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據了解,上海機場2017年實現貨郵吞吐424.2萬噸,上海成為繼中國香港、美國孟菲斯后全球第3個年航空貨量400萬噸以上的城市。此外,上海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12億人次,浦東機場成為繼北京首都機場、香港國際機場之后,中國第三個、內地第二個突破7000萬人次的機場。
長三角交通聯系在2017年更加緊密。2017年上海與長三角(蘇浙皖三省)鐵路旅客到發量為14494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約8.5%。上海與長三角鐵路旅客到發量占上海鐵路旅客到發總量的比重為68%。每天進入上海的短期訪滬外牌小客車約為20~25萬輛,主要來自于長三角,其中蘇、浙、皖三省的車輛占比達到85%。
上海市人民政府3月27日為第二批貿易型總部頒證,至此,上海貿易型總部企業已有122家,年銷售規模近4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商品銷售總額約四成。
據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介紹,“十三五”規劃以來,上海鼓勵具有國際國內資源配置能力的企業在滬設立貿易型總部,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確支持貿易型總部發展。2016年,上海認定了首批94家貿易型總部企業,在人才引進、出入境、外籍人員永久居留證辦理、金融服務、通關便利化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目前,上海122家貿易型總部企業的業務涉及國內批發零售、國際貨物貿易、物流倉儲、國際服務貿易、平臺交易業務等,已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主力軍。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尚玉英表示,根據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規劃,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配置功能、與中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貿易中心。同時,上海積極致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全力推進新消費引領和消費品牌集聚,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為貿易型總部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上海、廣東、四川等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于4月1日在成都啟動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發展倡議》,明確將進一步強化協同改革、協同創新、協同發展的思維,大力實施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戰略。這意味著各地的自貿改革試驗今后不再是 “單兵突進”,而將更加注重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
這份倡議是當天舉行的2018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發展論壇的主要成果。11個自貿試驗區共同倡議,把協同開放置于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大任務,推進自貿試驗區之間的制度對接、產業協同、平臺共建,加強自貿試驗區對其他區域的引領示范、輻射帶動,加快打造立體全面開放、競相協同共興的嶄新格局。
此外,各自貿試驗區還計劃每年輪流舉辦一次協同開放發展論壇,研究確定年度協同重點,發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年度發展報告。
4月3日上午,浙江舉行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開工653個重大項目,總投資8205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工程項目306個,占比46.86%,總投資3294億元,占比40.15%;生態環境和公共設施工程投資項目271個,占比41.5%,總投資2724億元,占比33.2%。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推進工程項目45個,總投資1155億元。
3月31日,“淮海經濟區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聯盟”在徐州成立,200多位聯盟成員單位的代表出席會議。
該聯盟由徐州、宿遷、連云港、宿州、淮北、商丘、濟寧、棗莊等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市政府組建,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相關單位自愿加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通過組建聯盟,將重點破解農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謀劃體制機制創新,有助于推動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科技資源碎片化等深層次問題。
成立大會上,聯盟各市政府分管領導簽署 《淮海經濟區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聯盟行動計劃》,并向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八家顧問單位頒發聘書。
江蘇省省農委副主任蔡恒說,將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促進聯盟成員的交流和交融,依托科技為鄉村振興添動力。
4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復同意浙江省設立西湖大學。根據復函,西湖大學系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為非營利法人,由浙江省統籌管理和指導。
創辦西湖大學是浙江省貫徹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決策部署,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浙江省高等教育資源的布局、結構,吸引和培養世界一流人才,提升創新引領能力。同時,設立西湖大學也是創新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機制的一項新舉措,對于我國探索政府支持下調動社會力量集聚一流學術人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西湖大學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學校,主要開展基礎性、前沿科學技術研究,著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秉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聚焦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等方向設立一級學科,并注重學科交叉,力求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學校從舉辦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適時開展本科生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規模不超過5000人。目前,西湖大學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已入學,2018年計劃招收博士研究生130名。
西湖大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同步設立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校辦學治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實把好學校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
據了解,西湖大學采用基金會籌資的辦學模式,既有效地保證學校辦學的非營利性,又能發動社會力量更好地支持高校發展。學校辦學經費來源主要為舉辦者出資、辦學收入、競爭性科研項目經費及人才政策支持經費和政府扶持資金等,日常運行經費主要由西湖教育基金會承擔。
當前,西湖大學面向全球招聘領軍人才和青年科學家,前期已經開展了五輪面向全球的優秀人才招聘,簽約37名高水平學術人才,預計教師規模到2021年達到210人,到2026年達到300人。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公布在即。近日,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稱為“中國大灣區”。
他表示,在目前的正式文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英文翻譯為 “Guangdong-Hong Kong-Marco Greater Bay Area”。雖然這一翻譯是準確的,但是比較拗口,不易記憶,他建議將其簡化為 “The China Great Bay Area”,即 “中國大灣區”。
樊綱指出,在地理概念上,中國沒有比這更大的灣區;從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來看,這也是中國最大的灣區。因此“中國大灣區”的提法不會有歧義。
樊綱認為,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灣區,且將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體量的灣區和大都市圈,2050年人口將達到1.2億至1.4億的龐大規模,名稱甚至可以進一步簡化為“The Great Bay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