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嘉維
(黃河科技學院,鄭州 450003)
目前,在高職高專學校的選修課程中,素質教育的課程比較多。學校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到課程的知識性外,把拓展學生實踐能力也作為一項重點來培養。選修課程中有音樂類、禮儀類、語言類、專業學科課程等。選修課程的設置覆蓋面非常廣泛,能夠提高學生在專業學習和適應社會方面的能力。學生在選修課程時,根據自我的需求進行有目的的選擇,不僅提高了學生自我感知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課程學習的動力。
音樂鑒賞課程在高職高專學校設置的選修課程中還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因為在學習音樂鑒賞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素質得到了提高,學生體會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意境美,不但得到了放松,也學會了通過音樂調整自我的心態。
音樂鑒賞課程的教材目前有很多的版本,基本上都是分中國和外國兩大部分進行鑒賞的,內容和形式也基本上相同。但目前單純的鑒賞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的需求,教師在傳授音樂鑒賞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到音樂實用性教育方法運用的意義。下面,就高職高專音樂鑒賞課程的一些內容對人才培養方面的影響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音樂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樂,無論作為人們一種愉樂的方式方法,還是作為統治者影響子民的手段,中國的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在進步和發展。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雖然目前很多民族都已經漢化了,但大多都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音樂。在廣大中原地區,人們耳濡目染的音樂基本上都具有漢族音樂的特點,但對于少數民族音樂卻知之甚少。這里不僅是指民族音樂中的民歌和小調,而且指少數民族特色音樂。在剛接觸少數民族音樂時,也許會有不解和新奇,不了解其民族音樂的內涵,或者說對其所要表達的方式和方法不了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可以在無形中加深對本國本土少數民族的了解,無論在生活習慣、民族信仰等方面都可以。我國有的民族音樂已經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但很多高職高專的學生還不是太了解。當然,在高職高專的學校中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了解少數民族音樂可以避免一些民族信仰紛爭。所以,中國民族音樂的學習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了解本國民族文化,同時也為民族融合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音樂課上已經了解了一些我國音樂。但隨著學習壓力的逐漸增加,學生漸漸地遠離了音樂課,中國音樂與學生漸離漸遠,流行音樂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占據了音樂視聽的主要比例。中國傳統音樂無論在器樂、舞蹈和歌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據史料記載,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筑、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1];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舞蹈紋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比如巫舞[1]。另外,中國的戲曲種類有很多,著名的有:昆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墜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1]。而其中被世界認可的就有中國昆曲和古琴,二者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的稱號[2]。
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開設了孔子學院,很多外國人都在其中學習中國文化,其中也包括音樂文化。在世界都在向中國學習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加強我國高等院校的素質教育,把本國所特有的文化傳統發揚廣大并積極傳播。
當然,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影響,一些比較潮流的音樂形式也在中國慢慢地發芽扎根。在吸取西方音樂知識的同時也將其運用到我國音樂創作中,為中國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了解和學習的通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去了解新知識,尤其是學生們感興趣的知識。在音樂鑒賞課程中,外國音樂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流行的很多音樂形式很早都出現在西方一些國家。比如藝術歌曲,作為一種聲樂體裁,源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3]。奧地利的舒伯特是藝術歌曲的大師,他的很多曲目至今一直為人們欣賞和傳唱[3]。而中國的藝術歌曲則始于20世紀初,相比德、法、英、俄等國晚了些。所以,現在流行的很多音樂形式,尤其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藝術形式,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藝術歌曲一般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任務的一種音樂體裁。在藝術歌曲的表現上要求很高,因為其藝術創作專業性很強。無論歌詞與歌曲的旋律選擇和創作上,還是在演唱和伴奏上都要求很高,因為這些都是音樂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藝術歌曲的鑒賞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專業音樂的認知,同時藝術歌曲還可以在欣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中國的藝術歌曲雖然起步較晚,但藝術歌曲所表現的藝術形式中加入本國民族風格,慢慢地中國的藝術歌曲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并走向了繁榮,出現了很多像施光南老師那樣優秀的作曲家。由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原因,很多抗戰類的藝術歌曲也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被廣為傳唱。比如《嘉陵江上》,它能讓聽眾感到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抗戰的決心。這首曲子能很大地增強高職高專學生的愛國意識。
歌劇是一種綜合戲劇、美術、音樂、建筑、舞蹈等獨立藝術而成的舞臺藝術。歌劇是用歌唱代替講話的一種表演形式,又被稱為“歌唱的戲劇”[4]。說到戲劇大家并不陌生,因為在中國戲劇是一種傳統藝術。歌劇是用場景、音樂、表演、舞蹈來展現一個故事或者來表現一位人物、一種思想。作為歌劇這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除了帶給大家視覺上的享受外,也可以對觀賞者產生一定的思想上的影響。歌劇中人物性格的刻畫、適合形式的表演,加上歌詞與音樂的語言表達,這些足以讓欣賞者體會到歌劇中所要表達的故事情節,同時也可以讓欣賞者在思想上有所感悟,體會到教育的意義。所以,在高職高專學校音樂鑒賞課程中歌劇鑒賞能讓學生直觀地觀看到歌劇所要表達的故事,也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受到心靈上的啟迪與教育。
說起流行音樂,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覺得很容易接受。為什么?因為流行音樂通俗易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流行音樂有時就是人們的生活調劑品,無論你是怎樣的一個心態,都能在流行音樂中找到一首符合自己心境的作品。
流行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豐富多彩,大多以愛情為主題。在藝術創作中,愛情是一個創作的永恒主題。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在大學時期也有很多人處在愛情的朦朧或熱戀階段,所以,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流行音樂可以說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但目前,由于網絡時代的大發展,我們可以接觸到很多國外的流行音樂。當然,國外音樂有其自身的音樂特點,但由于國情與民族的不同,欣賞音樂的方式和方法略有不同。
在流行音樂中說唱音樂一直受到青年人的喜愛。中國說唱音樂也在飛速發展,但國外的說唱音樂發展比我們早,已處于較成熟的階段。作為教師在賞析說唱音樂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欣賞積極向上的樂曲。目前,我國的說唱音樂有很多優秀的曲目,比如張衛的《戰斗宣言》,這首曲子既體現了愛國教育意義,又易激起聽者的愛國熱情。當然,說唱音樂既有表達愛情、親情、友情的,也有表達關于人物、地點、事情等方面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選擇地進行流行音樂的鑒賞很有必要。
總之,音樂鑒賞課程在高職高專學生人才培養中起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除了讓學生了解到音樂知識,也通過音樂鑒賞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同時,由于音樂喜好的相近性,也拉近了學生、師生之間的距離,可以讓校園環境變得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這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中國[EB/OL].騰訊網,2013-12-16.
[3]劉威.音樂審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高鐵.音樂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