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雙 吳小倩 向 雪 冀 鴻
(長春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5年來呈持續上升趨勢,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5屆的3.0%。但在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中,創業成功者鳳毛麟角。即便是在創業環境較好的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僅有5%左右。此外,《報告》還指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在三年后退出的超過了半數。由此我們發現,在國家政策和方針的引導下,大學生參與創業的積極性顯著提高,但創業前景不容樂觀。
陳奎慶教授在《大學生創業研究在中國:回顧與展望》針對中指出:近十年間國內CSSCI期刊上發表的有關大學生創業領域的研究多數局限在教育學的范疇內,管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的運用非常少,研究視角也較為單一,不能從多學科的研究視角來全面地分析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而且,目前國內的研究多為規范型研究,多為對大學生創業的現狀以及必要性等進行描述和分析,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的建議多基于理論且實踐性不強。同時,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大學生創業”為主題進行搜索,發現核心論文數達三千八百余篇。可見,大學生創業者群體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幫助大學生突破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也成為困擾社會各界的難題,運用多學科方法來探究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也由此變得極為關鍵。
本文以在校期間及畢業三年以內進行機會型創業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現有的創業調查和相關數據為主要依據,分析他們創業時遇到的問題及瓶頸,從主客觀兩方面總結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減少大學生創業者面臨的創業阻礙,幫助大學生提高機會型創業的成功率。
GEM報告在2001年提出了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的概念。在2002年的報告中指出生存型創業就是那些由于沒有其他就業選擇或對其他就業選擇不滿意而被迫從事創業的創業活動;機會型創業就是指那些為了追求一個商業機會而欣然開始的創業活動。麥可思研究所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中,絕大多數屬于“機會型創業”。與生存型創業相比,機會型創業更能體現創業者的主動性,更能夠適應時代潮流。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體主要為機會型創業者。
所謂創業失敗,是指由于客觀因素或主觀因素致使創業活動在某個階段終止的現象。《中國青年報》2015年5月20日引用的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有2.4%。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首屆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上,在談及大學生創業時表示,100個創業者里面活下來的只有1個。浙江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也表示,浙江省較好的創業環境使得浙江大學生初次創業成功率較高于國內平均水平,但和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猶如鴻溝;就國內橫向比較而言,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成功率也遠低于社會各類型人群的創業平均成功率,大部分“大創牌”企業熬不過三年,夭折于初創期,難以繼續運營。雖然,對于大學生創業失敗率的調查數據不盡相同,但得出的結論大多是一致的: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
(1)麥可思關于創業風險因素的研究發現2011屆到2015屆的大學生創業者普遍認為“缺少資金”、“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市場推廣困難”是可能導致創業失敗的三大風險,其中“缺少資金”穩居三大風險中的第一位,仍然是大學生創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般來說,大學生的創業資金無非三個來源:天使投資、信貸支持、家庭資助。首先,我國的天使投資行業起步較晚,總體規模小,投資地區主集中于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投資行業集中于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并不成熟的天使投融資渠道導致許多早期的創業團隊無法及時得到資金和管理的支持。其次,雖然我國金融機構對于大學生創業給予了很多支持,如:對于能夠提供有效資產抵(質)押或有優質客戶擔保的大學生創業者優先給予信貸支持;簡化貸款手續;利率優惠等等。但是大學生創業貸款難就難在無法提供有效資產抵(質)押也難以找到優質擔保人。加之此類貸款的高風險性,銀行對此更是避而遠之。中行、農行、建行、民生銀行的高層人士也表示,該行目前沒有開辦大學生自主創業貸款這項業務。天使投資和信貸支持獲得的高難度性,讓更多的大學生創業者將目光投向家庭。
麥可思研究院針對2016屆畢業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有四成左右為農村背景,他們父母為農民或農民工。對于這些家庭而言,他們給予孩子的是他們一生的心血,如果創業失敗,不僅創業活動無法繼續,對于整個家庭而言也是巨大的打擊,顯然這種方式并不適合。缺少資金的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起初難以將創意轉化為有形產品,在發展過程中難以將產品推廣至ez 市場,在公司資金周轉不暢時容易面臨風險。可見,資金問題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大學生創業。
(2)從創業的外部環境來看,大學生的創業需要國家各級政府、社會輿論、家庭等方面的支持。總體來看,我國的創業環境在改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有形基礎設施方面都有提高。我國各省市政府近年來針對大學生創業推出了各類補助政策,如: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能夠緩解大學生創業時資金方面的問題,但對于缺少初創資金、籌資經驗又不足的大學生來說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其次,在創業的過程中由于中國社會的濃厚的傳統觀念和文化環境,一部分父母更喜歡子女能夠謀得一份安穩的工作而非選擇創業。此外,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男生創業者更容易獲得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女生在創業時面臨的處境則更加艱難。
(3)任勝鋼等指出,創業教育能夠促進創業者創業導向的形成,通過創業教育獲得的創業精神、知識和技能、網絡資源等積極影響著大學生創業。但目前國內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做得并不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與外國相比開始較晚,缺少系統的教育體系且校企合作程度低,師資力量不足,因而大學生在創業教育中,無法獲得創業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實際效果微乎其微。
此外,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舉辦創新、創業實踐類比賽,如,挑戰杯、互聯網+等等。首先,從學生參加比賽的心態而言,部分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意、創業的比賽的初衷是獲得創新學分以達到學校的硬性規定、獲得獎項來增加就業時的籌碼,他們在參加時更注重比賽規定的計劃書等其他內容,忽略了真正創業者在創業時應有的籌資方案、危機處理等方面。其次,在比賽前他們沒有接受良好的賽前培訓,在比賽過程中缺乏創業指導,種種原因使得比賽結束時創意仍停留在構思層次,無法拿出實質性的成果,真正的創業實踐仍然沒有開始。這都導致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的積極影響減弱,使得大學生創業失敗率較高。
創業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不僅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大學生創業者具有較強的創業能力和較為豐富的社會經驗,在創業活動開始時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遇到阻礙時學會克服,持之以恒堅持下去。
(1)不充分的創業準備是導致項目中途的夭折的重大殺手。單曉瓊對浙江省內166位創業失敗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 57.8%的失敗者認為創業前考慮不周全對其創業失敗造成了巨大影響。周建新針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的研究發現,僅有15.4%的大學生表示對創業計劃書較為熟悉。大學生創業者由于自身經驗不足,思維不夠嚴謹,缺乏對創業的系統分析和理性認識,因此更容易忽略了創業的前期準備工作,頭腦一熱就著手開始創業。同時這些前期準備不充分的創業項目,往往存在創業定位不準確、市場調研不充分、項目可行性分析不足等問題。
準確定位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自我的定位與認知要準確,二是對所做項目的市場定位要清晰。這就要求創業者有明確的創業目標,對即將進入的行業有充分的了解,避免盲目跟風。
定位不準確會導致整個創業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偏離創業者的初衷,迷失發展方向,導致創業失敗。市場調研是定位的基礎,也是選擇目標市場的主要依據,沒有充分的市場調研,就無法估算現有的市場容量和未來的市場潛量,這無疑增加了創業的風險。此外,創業者在將商業創意轉變為創業實踐之前,對創意沒有進行的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大學生創業者由于自身經驗和能力的限制,在對商業創意進行可行性分析時,無法全面的評估商業創意的優缺點,判斷該創意是否真的切實可行,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創業的風險。大部分大學生創業項目中途夭折并不是由于創業者沒有盡職盡責,而是因為缺少了可行性分析的環節,從而導致創業失敗。因此,創業的前期準備至關重要,沒有做好前期準備是很多大學生創業者失敗的根本原因。
(2)針對經驗和能力對創業的影響,學者進行了很多研究。例如,對張玉利和王曉文驗證了創業者先前經驗對創業的影響。Obschonka等研究發現,創業者早期具備的風險承擔傾向、知識和領導力等個體層面的創業能力會影響創業的成功率。可見,創業者社會經驗和創業能力對大學生創業成功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大學生創業群體中,一部分創業者為初次創業,社會閱歷較少,經驗不足。在選擇創業合伙人時往往只考慮到志同道合,沒有按照項目的需求尋找合作伙伴,在重大問題的決策時容易產生矛盾,導致效率降低。初次創業的大學生人脈不夠廣泛,社會資源不足,難以雇傭到優秀的人力資源,擁有自己的核心團隊,這就導致了團隊工作效率偏低,推廣過程不暢;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缺少資源的大學生更是難以獲得優秀的工程師和新媒體推廣平臺,這就大大延長了產品的制作周期也增加了產品的推廣成本,進而提高了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難度。
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也降低了創業的成功率。他們掌握的知識如法律知識、財務知識、營銷知識等等還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缺乏實踐。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初次創業的大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創業更容易失敗;同時大學生創業者往往缺乏專業的危機處理和管理能力,在出現矛盾如:權責不對等、投資人撤資時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解決,使得各方矛盾激化,進而合作關系僵化,最終導致創業人員分崩離析,甚至造成整個創業項目的擱置。
(3)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說,創業本身非常考驗人的耐心及意志力,尤其在創業初期,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未知的發展前景,創業者不僅得經受身體上的磨礪還得承受心理上的壓力和折磨。這就需要創業者具備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等等,能夠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獨立客觀的思考問題,團結力量一起解決問題。然而,當代大學生創業者并沒有下意識地培養和磨煉自己,使自己具備這些特質。
由于當代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相對舒適的成長環境造成他們中的很多人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當其在創業過程中遇到阻礙和挫折時,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就會制約創業活動的進一步發展。此外,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做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被別人過多的干涉。這使得創業團隊成員在創業方向、發展戰略等問題發生分歧時,通常會互相埋怨,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致使創業項目不能按照正常的軌道運行。一部分大學生創業者單憑滿腔熱血投身于創業中,但在處處碰壁之后,逐漸失去斗志,自我消沉,最終半途而廢。創業并非“彎腰就能拾到的財富”,大眾點評網做了三年才拿到A輪融資,備受投資商青睞的共享經濟模式如今也飽受爭議,大學生創業者需要忍耐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再者,依賴性強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大特點,頑固的依賴心理使得大學生不愿正視困難,在市場低迷、產品與預期相差甚遠、項目推廣難等問題出現時,不能勇于面對挫折,采取回避的方式,最終導致創業失敗。可見,大學生的自我品質和自身特點也是影響創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在高等教育新常態與大眾化、國家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大地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對大學生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的現實,于國家政府而言,要加強監督落實力度,積極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做到真正助力于大學生創業者;于高校而言,應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有效的指導;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在著手創業前,需要制定創業規劃,重視前期準備,增加各方面的知識儲備,努力提高創業實踐能力,有意識地磨礪自己,強化心理素質。
[1] 倪寧,楊玉紅,蔣勤峰.創業失敗學習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J].現代管理科學,2009,(05):114-116.
[2] 于林.我國天使投資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28(10):66-68.
[3] 任勝鋼,賈倩,董保寶.大眾創業:創業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創業嗎?[J].科學研究,2017,35(07):1063-1072.
[4] 賀尊.商業創意轉變為創業企業的可行性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報,2013,(01):152-156.
[5] 單曉瓊,婁鈺華,吳艷青,吳海南.大學生創業影響因子與創業失敗研究——基于166位創業失敗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1):123-125.
[6] 周建新.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103-104.
[7] 張玉利,王曉文.先前經驗,學習風格與創業能力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1,24(03):1-12.
[8] Martin Obschonka,Maximilian Goethner,Rainer K.Silbereisen,Uwe Cantner.Sociali dentity and the transitiontoentrepreneurship:Therole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with workplacepee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