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月(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通過眼睛可以探尋到人類很多心理活動規律,一個正常個體的信息加工很大程度上依靠視覺,通過眼睛可以得到的信息約占80%-90%。19世紀,通過觀察人的眼球運動來進行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方法就產生了。20世紀初出現了對眼動儀的研制,現已在心理、醫學、工程、消費、教育、體育等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國眼動研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在天津師范大學進行眼動研究,沈德立于2001年出版的《學生漢語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是我國閱讀方面的眼動研究里程碑。如今國內的眼動研究伴隨著研究團隊的壯大和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也在如火如荼發展,無論是研究領域的廣度還是研究內容的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眼動研究作為比較前沿的科技在體育領域中應用相對較晚,1997年僅有一篇文章發表,但對于研究運動員、教練員的心理活動,從而對于提高運動的技術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更全面更詳細反映國內眼動在體育領域研究的進展狀況,對1997-2018年間國內的眼動研究論文從發表時間、研究內容、資源類型分布、機構分布、研究方式、基金資助等方面進行分鐘和探討。
運用文獻信息學常規統計方法,以中國知網為檢索平臺,以“眼動”為主題檢索,再把文章主題設定為“體育”類。對初始文章的研究主題進行逐一考證,剔除與“眼動”、“體育”無關文獻,最后得到有效文獻216篇。
在參考有效文獻和結合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定論文發表時間、研究內容、資源類型分布、機構分布、研究方式、資金資助6項分析單元,并對其中216篇實證研究報告的研究對象、眼動指標、儀器等類別進行分析。
采用文獻計量法,以頻次和百分比統計方法為主。
1997-2018年間國內共發表眼動體育類研究文獻216篇,從整體發展狀況看,文獻量呈逐步增長的趨勢。見圖1。第一篇從1997年開始,這時國內眼動研究剛剛起步,研究人員和研究儀器缺乏,體育領域屬于初步發展階段。2005年呈現快速增長,2011-2018年期間文獻發表量呈階段性增加,隨著心理學眼動研究日趨成熟,體育領域被更多研究人員,體育高校重視和人可。其中2015年達到最高峰值,發表了27篇,為我國體育領域的眼動研究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1
眼動有三種基本方式:注視(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隨運動(pursuit movement),根據眼動基本方式為基礎得出各項眼動指標。眼動指標是眼動研究的核心,運用眼動儀,通過直接觀察法、后像法、電流記錄法、機械記錄法、光學記錄法等方法得到研究者想要的眼動指標,從而進行研究得出結論。
研究儀器上主要使用的是ASL型號眼動儀,Tobii型號眼動儀,Eyelink ii型號眼動儀和。SMI型號眼動儀。隨著科技的發展,眼動儀也變得越來越簡便,向著可穿戴式和小型化發展。
研究材料現階段主要分為實驗室內和場景下兩種情況,也分為靜態和動態,靜態主要是對圖片的分析,而動態是對視頻或者在運動場景內分析。動態分析實驗情景和真實情景更加接近,但對實驗儀器要求較高。
從眼動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分為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兩大類。體育類眼動研究文章一共216篇,大體分為體育工作者(教練員,裁判員等)、運動員、體育廣告服務等第三產業。其中球類69高達篇,通過統計知網文獻數據如表1所示。排球、乒乓球最多,分別占比百分之20以上,羽毛球、籃球、網球次之,分別占比百分之10以上,足球、棒球、壘球占比最少。眼動記錄方法適用于足球,籃球,網球,乒乓球等多項球類和其他戶外運動的運動員,也適用于對教練員、裁判員、體育服務業等研究。

表1 國內球類眼動的研究
由圖3可知,216篇體育領域的眼動研究文獻的資源分布比較廣泛,其中期刊類型最多,共102篇,占總數的47.2%。在期刊發表中,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發表文獻18篇,文獻數量最多,其次是上海體育學報15篇。這說明目前關注體育類的眼動研究還比較淺,深入研究和高層次的科學研究還不足。

圖2
以獨立或第一作者的單位為準進行統計,結果如圖2。發文單位和研究機構集中分布在高校。其發文量占論文總發文量76.4%,體育院校占70.4%,發文量最多的是上海體育學院,達31篇,占發文總量的14.4%。其次北京體育大學29篇,首都體育學院26篇。此外天津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等學校的發文量均在10篇以上??梢哉f體育院校是國內眼動研究在體育領域的主陣地,處于體育領域眼動研究的最前沿。

圖3
作文統計文獻可得,在216篇正式發表的文獻中,獨著105篇,占總數的49%;合著111,占總篇數51%,通過數據可得,合作研究和單獨研究是體育領域的兩大基本形式。進一步結合作者單位信息可知,在合作形式上同一機構內部有合作,不同機構外部合作也存在一部分,這表明眼動研究不是一個人,一個機構的研究,應該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尋求合作,互利共贏。由圖可知,最多為李京誠10篇,但絕大多數作者的發文量為2-3篇,這表明大多數作者只是偶爾進行體育領域的眼動研究,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

圖4
對216篇正式發表的文獻的基金資助進行統計,受到資助的有27篇,分別為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基金5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篇、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3篇、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3篇、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2篇等??梢钥闯鲈隗w育領域眼動研究受資助力度較小,總體看來還需要各級提高資助力度。
本研究得出結論:(1)眼動研究在國內體育領域從1997年開始,2005年呈現快速增長,2011-2018年期間文獻發表量呈階段性增加,其中2015年達到最高峰值;(2)眼動研究在各項運動項目中,主要以球類運動實證研究為主,選用專家——新手范式,以圖片和情景為研究材料,重點關注眼動指標數據與運動表現的效果關系;(3)論文發表類型以期刊為主,在發表源刊中以《天津體育學報》發表數量最多;(4)從團隊構成來看,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是國內體育領域眼動研究的主要科研力量;(5)眼動研究以合作研究為主要形式,多以團隊研究為主;(6)在現有眼動研究文獻中體育領域的研究受到資助份額較少。
盡管當前國內體育領域眼動研究取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發展也比較迅速,但在以下方面仍值得進一步關注:①研究內容的深度應該有所加深,提高博碩士,會議等研究,在此基礎上也要加強體育領域的實證研究。鄧鑄(2005)的研究也表明,應用研究在繼續成為眼動領域主題的同時,基礎眼動研究需要深化。此外還需要加強中西方的比較研究;②在研究對象上,提高研究內容的廣度,對各個體育項目進行覆蓋,而且不光著重于運動員的研究,還有教練員、裁判員以及體育服務業;③在研究方式上,提高合作能力,以高校合作為主,也要加強與科研院、醫院等外部合作。盡可能逐步形成一支專業性強的穩定的研究隊伍;④在資金資助上既要加大對體育領域項目研究的資助力度,從而提高眼動研究的數量與質量。
運用眼動儀進行眼動研究是體育運動心理學領域未來發展的趨勢,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現在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目前研究者的重點還放在開放性運動技能類項目,而且研究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大多是通過眼動的外部特征如眼跳,注視時間,注視位置等,如果將眼動指標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與口語報告或者訪談調查相匹配,研究可能更加完善和全面。未來肯定會出現更加多樣的研究方法以及更高的生態學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