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霄 婁玲娣


[摘要]目的 探討電動起立床訓練在腦卒中后長期臥床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65例長期臥床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護理及康復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常規治療護理及康復干預的基礎上,增加2周電動式起立床訓練。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圾肺部感染治療有效率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肺部感染有效31例(96.88%),CPIS由治療前(6.10±1.23)分降至治療后(2.34±1.05)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動起立床訓練對控制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的肺部感染有一定的療效。
[關鍵詞]電動起立床訓練;肺部感染;腦卒中;長期臥床患者
中圖分類號:R743.3;R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8)03-0267-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3.030
長期臥床是一定數量腦卒中患者的最終生活方式。而肺部感染是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效地控制和減少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對提高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重要意義。電動起立床可以幫助臥床患者維持被動直立狀態,減少肺部淤血,促進體位引流,減少痰液積聚,改善肺通氣。以往研究發現,電動起立床訓練在康復科氣管切開患者的應用中能有效縮短氣管切開置管時間,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但電動起立床訓練在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肺部感染中應用不多,因此我科對65例合并肺部感染的長期臥床的腦卒中患者采用電動起立床訓練,并進行了對照性研究,發現在常規治療護理上進行電動起立床訓練的觀察組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康復科入住合并肺部感染的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65例,年齡62~90歲,平均(68.69±12.56)歲,其中男43例,女22例;納入標準:(1)腦卒中根據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證實;肺部感染經影像學證實,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2)肢體功能障礙,經Brunnstrom分期評定≤3期;(3)臥床時間≥3個月;(4)生命體征穩定;(5)經患者或家屬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胸部惡性腫瘤;(2)腿部骨折;(3)使用無創呼吸機。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吞咽功能障礙程度及痰培養結果等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抗炎,解痙祛痰,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紊亂及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進行手法排痰和呼吸功能訓練等康復干預措施;并采用氧氣療法、藥物和飲食護理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基礎治療、康復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2周電動起立床訓練。具體如下:觀察組患者每天兩次由責任護士陪同下平車至單人康復訓練室進行,每次訓練前測量生命體征,評估患者心率、血壓、呼吸及血氧飽和度正常后開始電動起立床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30分鐘,連續訓練4周為一個治療周期。本研究采用B-ZLC-0型電動起立床,每次操作前檢查起立床功能正常后,踩“升降腳輪踏板”,將電動起立床移動至所需位置后,將患者轉移至床面仰臥,雙腳底緊貼“腳踏板”,并用綁帶牢固固定患者胸部、腰部、腿部后,裝上擺臺。第一次用控制器調到角度約250開始,觀察患者沒有不適反應后,以后每天增加5~10°,逐步調到角度80°左右。訓練時患者雙下肢應穿合適彈力襪以促進血液回流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訓練期間責任護士嚴密監視患者神志、面色及生命體征變化,如有異常,及時中斷訓練。
1.3觀察指標: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是在1991年由Pugin提出的一種可以量化的臨床肺部感染評分標準,將體溫、白細胞計數、氣管分泌物、氧合指數、胸部X線片、氣管吸出物微生物培養等臨床監測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常用于評估肺部感染的嚴重程度。治療前后進行CPIS評分。
1.4療效判定:本研究根據《醫院獲得性肺炎治療指南》引,對治療后的兩組患者進行療效判斷:將判斷標準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患者排痰少:口腔分泌物基本消失,肺部聽診□音消失;顯效:患者排痰明顯,口腔分泌物少量,肺部聽診基本無□音;有效:患者排痰較好,口腔分泌物中量,肺部聽診聞及少許□音;無效:排痰較差,分泌物無明顯減少,肺部聽診仍聞及較多□音。
1.4統計學處理:全部資料應用SPSS 24.0版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PI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中,除觀察組1例患者因病情加重轉其他科室治療、對照組1例患者因家庭原因放棄治療出院外,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1例患者CPIS評分均有改變,但觀察組患者CPIS評分的改變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88%,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80.65%,見表3。
3討論
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由于體位原因導致橫膈上移,使胸腔的容積減小,肺的水化能力減弱,體液的容量反而相對增加。同時,由于長期不活動,呼吸系統衰弱,骨骼肌廢用性萎縮,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免疫功能下降,吞咽功能下降引起的誤吸和一些侵襲性的操作,易發生肺部感染。其次,長期臥床后,由于機體缺少必要的運動,患者的全身肌力逐步減退,呼吸肌的肌力下降;臥床體位使胸廓外部阻力增加,胸部擴張受限,呼吸功能受到限制,肺的順應性變小,肺活量明顯下降。另外,由于臥床體位,膈肌運動受到一定的阻礙,影響了呼吸運動,導致咳嗽咳痰無力,痰液易潴留在氣管、支氣管和肺內,不利于排出。均使肺部感染難以控制,經久不愈。
電動起立床可以幫助臥床患者保持直立體位,減輕肺部淤血,促進體位引流,使積聚的痰液容易排出;同時,臥床體位轉為直立體位后對氣道沖擊力瞬間加大,有利于粘附在氣管、支氣管內壁的痰痂松動脫落,容易通過自主咳嗽將痰液排出體外;另外,直立體位下患者膈肌下降,使肺通氣得到改善;直立過程中,由于機體需氧量增加,呼吸運動得到增強,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快,使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得到增強;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此外,劉俊英的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配合電動起立床訓練能顯著減少肺炎的發生。本次研究通過對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進行電動起立床的訓練,發現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康復效果明顯優于未使用電動起立床訓練的患者。說明對臥床患者進行電動起立床的訓練,對肺部感染的預防和預后均有一定的作用。
直立訓練能使患者心理得到調節,增強患者對疾病康復的信心。患者站立起來之后,視野更加開闊,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在訓練中能以積極的情緒配合進行有效咳嗽、咳痰等康復訓練,從而有利于患者肺部感染控制。
因此,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應盡早進行電動起立床訓練,這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