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近年來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的快速流動,農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日益嚴峻,“誰來種田,如何種田”,怎樣使土地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以上因素使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歷史局限性逐步顯現,創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大勢所趨。
關鍵詞:農業共營制;土地股份合作社;適度農業規模化;農業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
1當前農業經營體系面臨的突出矛盾與困境
近年來,隨著瓦房店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創新,新型農業主體快速發展。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20家、家庭農場20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9家,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95家,但農業分散經營的落后體制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主要面臨“三大矛盾”和“一大困境”。
1.1農地規模化經營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業,瓦房店市形成了“集體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經營”格局,全市農村承包地640萬畝,分給84萬承包戶經營,戶均承包7.5畝,平均分散地塊5~7塊,改革之初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保證糧食穩定增長,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但是,30年后的今天,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經營成本高、生產效益低,不利于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不利于發展規模化種植,不利于市場化農業。特別是小規模生產成本高企,如2013年我國玉米生產成本2074元/噸,高出以機械化生產為主的美國728元/噸。
近2年來,中央提出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10~2015年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從34萬畝增長到86萬畝,其中,50畝以上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從6.4%增長到15.5%。土地流轉比重與農業規模經營比重偏低且增長緩慢。其中,土地流轉成本高、農民擔心流轉后收不回土地、農戶占有地塊的固化觀念、農戶流轉土地合同期內失去土地經營參與權等問題,是制約農村集中與農業經營規模化的制度性弊端。
1.2農業職業化經營的矛盾
改革開放之初,農村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農民以種糧為業,自種自收。但是農業生產效益長期低下,按戶均承包地7.5畝種2植玉米計算,年總收益不超過4000元,農業成為難以養家糊口的產業,而農業進城務工收益遠高于種地收益,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加劇了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誰來種地”成為當前農業經營面臨的重大問題。
1.3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矛盾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以人民公社體制下的農村供銷合作服務模式,轉變為農業公益性服務組織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兩大主體,農業整個生產鏈條以農戶自主經營與自我服務主為,不利于農業生產降低成本,先進技術的應用、農業市場化。“誰來服務”成為當前農業經營面臨的重要問題。
1.4農村合作經營的制度性困境
近年來,瓦房店市加快推進土地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全程托管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86萬畝,50畝以上種植大戶發展到1600多戶。但由于村集體的經濟統籌作用弱化,鄉村農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占地無序,特別是設施農業、果樹種植亂占亂建,不利于農村發展規模化種植、農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發展區域性、功能化、品牌化農業,更不利于形成整村經濟實力。
2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實踐的“祟州試驗”
四川省崇州市以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經營,破解“誰來經營”難題。以農戶自愿自主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折資入社,打掉田埂、農地集中,集中開墾后土地面積增加,破解了困擾農地集中制度性難題。農戶成為合作社股民,不再怕失去土地承包權,又保證其擁有經營參與權。合作社生產成本通常按一定比例由合作社與職業經理共同籌集,政府給予合作社與職業經理財政金融支持政策,破解了支付高額土地流轉費用問題。
四川省崇州市以推進農業綜合服務社會化,破解“誰來服務”難題。能過“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多元合作”模式,將科技、金融、信息、質量安全、品牌、農資、機耕、機播、機收、銷售等公益性和社會化組織整合到一個平臺,組建農業綜合服務超市,提供“一條龍”服務和“點菜式”服務,構建代營外包和代耕外包交易平臺,實現農業分工社會化、農業服務專業化、農業生產效率化。
崇州市試驗的“農業共營制”,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村級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打掉田埂、農地集中、整村規劃,既有利于整村土地規模化集中,又有利于形成農業分工經濟,更有利于整村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并同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美麗村莊建設,破解農村合作經營的制度性困境。
3“農業共營制”——農業經營方式的突破創新
“農業共營制”模式,以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推進農業的專業化經營,以農戶為主體自愿自主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以強化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的組織化經營,實現多元主體的“共建、共營、共享、共贏”。
3.1實現農業經營主體的“共建共營”
農業共營制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堅持農戶的主體地位,穩定了家庭承包權,盤活了土地經營權,通過經營權的進一步細分與重新配置,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構建和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其意義在于,一是破解當前土地細碎、經營分散的難題,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和規模化,有效解決怎樣種田的問題。二是使土地經營的決策權控制在農戶手中,農戶共同進行生產經營決策與監督執行,確保耕地不撂荒,防止出現土地流轉的非農化和非糧化問題。三是通過經營權中的產權細分和業務外包,一方面促進形成農業企業家能力,培育職業經理人隊伍;另一方面吸引一批外出青壯年返鄉創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和多樣化農業生產性服務群體,促進農業分工與專業化,有效解決了“誰來種田、如何種田”以及科學種田的問題。
3.2經營收益的“共享共營”
土地的集中、現代生產力要素的聚集及其能者的參與經營,極大地改善農業的規模經濟、分工經濟,形成“共營共享”的利益共同體與分享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戶在扣除生產成本之后能夠獲得70%的剩余純收入分紅。二是農業職業經理人享有超產部分的20%的傭金;規模經營的政策性獎勵。三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提取超產部分10%的公積金,享受相應的專項政策扶持,促進壯大集體經濟。四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承接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外包獲得業務收入與服務規模經濟。
3.3政策扶持
一是農業部門加大村級土地股份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力度,制定農業職業經理人認定與管理制度,加強農業綜合服務超市建設。二是允許工商注冊土地股份種植專業合作社。三是財政部門整合相關資金,用于扶持組建村級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農業綜合服務超市和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員培訓等。四是財政部門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水務部門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電力部門將農田電力設施建設項目,重點投向土地股份種植專業合作社所在行政村。
4探索實現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性突破
4.1股份制農地集中機制
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虛化地塊的概念,實化地塊的股權概念,實現農戶從擁有地塊向擁有股權的重大突破,可以打掉田埂、農地集中,破解了困擾農地集中制度性難題。
4.2引入企業家經營制度
合作社選聘農業職業經理負責生產經營,職業經理以其職業化的素質能力,開展專業化、市場化經營,更加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益,破解農業職業化經營難題。
4.3形成社會化服務交易機制
合作社可以將生產服務外包,借助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有效形成農業分工經濟,破解小農經濟制度性難題。
4.4實現組織運行模式的現代化
以入社社員組成成員大會作為合作社最高權力機構,選舉產生理事會作為合作社的決策機構,聘請職業經理人作為生產經營執行機構,選舉產生監事會作為合作社的監督機構,破解經營組織現代化難題。構建了整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有利于整村整組形成規模經營,有利于整村整組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破解整村發展經營難題。農業共營制使整村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規劃利用,使糧食生產能力得到加強,農民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農業生產力水平及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