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民
摘 要:批評是教師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批評,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一次成功的批評,有可能使學生猛然覺悟,引以為戒。那么,教師如何掌握課堂批評的藝術,使學生樂于接受,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呢?
關鍵詞:初中課堂;教學;批評藝術
一、講究批評的策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的前提條件和基礎,缺乏自尊心就不會有榮辱感,責任感。犯錯誤的學生往往更希望老師更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以便能夠抬得起頭來,重新樹立自我形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時,要處處從愛護學生出發,注意策略,對學生的過失采取適當的諒解或寬容的態度,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自尊。
(一)批評要及時準確
對學生的批評必須作到準確及時,即“立即批評”。當時發生,當場批評,使其無法托詞否認。例如,老師正在專心講解板書,課堂上突然一聲怪叫,老師問是誰出聲,卻沒人承認。過了兩天以后,這位老師找到那位同學問及情況,他卻矢口否認,其他同學也都說不知道是誰。結果,事過境遷,既浪費了許多時間,又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教師一定要及時批評學生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尤其應在某一錯誤思想和行為還未顯著或剛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及時進行教育,防微杜漸,使批評成為警鐘,不讓它任其發展。
(二)同時,還要注意批評的時機
什么時候才能使學生理解和接受你的觀點,體會到你的批評是一種激勵,這就要求教師把握批評的時機。過早,話不投機半句多;過遲,事態擴大,悔之晚矣。而學生在輕松愉快時,情緒穩定,思想集中,心理平衡,這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乃是批評的良好時機。
(三)批評還要看場合
一般情況下,有些學生臉皮薄,性格內向,不宜在課堂上、大庭廣眾面前指出學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否則會使學生無地自容,抬不起頭。這些學生應該及時的單獨在課后批評教育。不然可就背離了批評的目的。
(四)批評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不同學生在心理,在文化層次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對某個人采用什么批評方式也不是單一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摸管了學生的脾氣,批評才能蕩滌學生的心理污垢,凈化他們的靈魂。然后根據學生個性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如:對于思維敏捷,反應速度快、性格開朗的學生可采用商量、討論問題、交換意見的方式,使學生平心靜氣地接受批評;對于自尊心較強,缺點錯誤又較多的學生,可將其缺點一點點地逐步指出,由淺入深,耐心引導,逐步加以理解;對于意志比較薄弱,心存僥幸,屢犯錯誤,不愿正視自己問題的學生,可措辭尖銳,語氣激烈一些,與以其真誠的強刺激,促其醒悟;對于自制力較差,可塑性強的學生,可借助他人的經驗和教訓,運用對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評的內容,使受批評者在對比中感受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二、注意批評的語言藝術,引起學生的共鳴
(一)批評時“待之以誠,曉之以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的相信,沒有一股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情感是溝通師生思想和心靈的紐帶,對在課堂上犯有毛病和錯誤的學生,需要老師用熱情、誠懇和信任的思想和感情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心靈。沒有感情的交流,批評是何等的蒼白無力!因此,批評學生時要擺事實,講道理,入情入理,力爭達到心與心的交融,情與情的溝通。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使學生對老師的批評,心悅誠服,努力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
(二)批評時寓教育于幽默之中
有些老師對學生的缺點過錯往往采取諷刺、訓斥、挖苦、體罰等直接批評方法,讓學生在切膚之痛中“吸取教訓”。課內課外都好,但這種方式,往往會孕育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之情。教師在批評中如采用別致的批評方式方法,則具有十分高超的藝術性和感染力。課堂上經常發現中學生偷偷看雜志小說。你發現后,不可一味地居高臨下粗聲大嗓地去責備、訓斥,甚至處罰學生,尤其對有一定辨別力的中學生,批評時減少直言,善用曲語幽默,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批評教育的目的。這是可以說:“你會看這些書了?很好啊!”“介紹我看一本!”學生很容易聽出話外之音,就會收起書回神聽課。所以說,注意語言幽默,啟發自我教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批評學生時應該堅持以下兩條原則:
(1)批評與鼓勵賞識相結合。鼓勵賞識的作用在通過肯定性的評價,增強學生的信心、勇氣及責任感、榮譽感和上進心,不斷進步。如果對學生一味地批評,對于性格脆弱、內向的學生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作為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改正自己的缺點,又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過失老師要冷靜思考,方法適當,妥善處理,使批評行之有效。但是,無論批評的作用如何之大,在課堂教學中還要盡量多表揚、常鼓勵,少批評、不體罰。
(2)口語與肢體語言相結合。體語是指教師的姿態、面部表情、手勢等,它不僅有一定的獨立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能輔助有聲語言和加強有聲語言的作用。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在某種場合往往能起到口語所無法表達的作用,它所傳遞的信息往往是針對性強,而且不干擾其他人。比如上課時有同學在下面閑聊,老師應該停止講課,只需用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來暗示。這樣,既不影響其他同學,又能終止談話行為,并且能讓他們認真聽課。這豈不是遠遠勝過類似“誰在說話?”“愿意說到前面來說”的批評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批評的整體效應。不僅要激起某個學生的情緒反應,還要以一當十,引以為戒,讓其他的學生都能受到教育;還要考慮學生的反應情況,可以吸收一些學生好的批評建議或意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