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十三五”國家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戲劇高等教育越來越向著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發展,文章從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談起,對現有的培養模式進行分析,根據現階段教學改革需要,探討“產學研融合”的培養模式如何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來。
關鍵詞:戲劇教育;應用型專業;產學研融合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支持一批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重點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平臺和基地建設,鼓勵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訓實習設施,推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應用技術創新”。根據《規劃》很多戲劇教育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開始進行教學改革,將改革重點放在如何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上來。文章將對現階段人才培養機制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不足
“應用型”表演專業的綜合性不強,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這就要求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表演是一門語言、行動的藝術,但是呈現這門藝術又需要將文字、舞臺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起來。在藝術呈現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達導演的創作意圖,更要通過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體會,做到從“外部形象”深入到“內心生活”的高度統一。現階段,要培養“一專多能”的表演人才,不僅僅要進行表演、臺詞、聲樂、形體教學,還要加入其他實訓類課程,例如:舞臺美術設計、戲劇影視服裝、化妝、音效、燈光等。不斷健全專業培養計劃這樣才會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
“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缺乏,同質化嚴重。如何樹立本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是藝術高校普遍面臨的難題,高校的人才培養要與區域需求協同發展,要明確高校的人才定位和服務布局,形成具備符合輻射區域需求的辦學特色。
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往往固定化,這樣會導致對人才需求的把握不準確,進而僵化、滯后,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后不能及時滿足工作的需要,這樣就與“應用型”專業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緊隨社會發展的,符合時代的需要,就要形成動態的人才培養模式,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二、“產學研融合”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探索
堅持實踐教學、成品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要尋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平衡點,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管理、實踐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利用校內實踐及展示平臺,豐富實踐形式,例如:舞臺表演實踐、影視表演實踐、電聲實踐、肢體劇實踐,輔以舞臺美術實踐、舞臺燈光實踐、舞臺音響實踐等等。努力打造成品教學,以學期為周期,每學期末將教學效果以成品形式進行匯報演出,以演出水準衡量教學水平。高年級以成品劇目為主,以公演標準獨立完成劇目的創作和演出,并尋求社會演出平臺進行展演,接受社會的檢驗。
校內實驗基地與校外實踐平臺協同發展,堅持緊密與藝術實踐單位的合作,使人才培養有較強的指向性。校企結合,實景育人,文化單位主要生產戲劇劇目,有著完整的戲劇藝術生產過程,從文學到戲劇藝術,從藝術到舞臺,從舞臺到商業,等等一系列完整的制作過程。使學生較全面地了解戲劇影視文本、表演、導演、燈光、音響等戲劇要素。通過表演和舞臺設計思考訓練,使學生理解舞臺光區、光色、聲場、聲源等技術構成。其目的就在于使學生以自信的表演形態駕馭舞臺空間,自如的面對不同風格題材的戲劇作品,打造“應用型”人才,解決文化企業人才短缺的難題。
以項目帶動實踐教學,將課題帶入課堂并延伸到文化生產中去,例如:國家藝術基金、科研項目、教改項目、人才培養項目等等。以項目為單元,教學更有針對性,利用項目優勢,更為深入的進行專題教學,形成教學成果,投入文化生產中,產生社會經濟效益。而且,利用科研項目的評優、獎勵機制,不僅可以激發辦學活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創新能力的自覺培養。
開展“雙師制”,教學過程中引進行業內專家,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聯合授課,開展多元化教學形式。行業專家入校的教學形式靈活多變,可進行模塊教學也可進行論壇式授課,進行專題講解示范。建立專家工作坊,利用校外專家在行業內的經驗指導排演作品,拓寬專業視野,檢驗學習效果。
三、結語
“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在不斷嘗試和摸索中前進的,需要各高校戲劇類專業積極探索,在各具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一般規律,不斷培養出更加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世英.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02):9-11.
[2] 張曉華.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M].臺灣心理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胡瑞濤(1988.07- ),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系教學秘書,河北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