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昌 郝雄文
摘 要:大數據時代,網絡新媒體廣泛而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社會環境、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文化結構、教育發展、精神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運行的有機組成部分,網絡新媒體也必然對它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本研究以分析網絡新媒體特點入手,辯證分析網絡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一、網絡新媒體的特征
(一)傳播范圍的廣泛性
網絡新媒體具有強大的技術優勢,與傳統的人際傳播相比,它突破了口頭媒介面對面交流的“在場的有效性”,通過穩定性的意義存儲系統拉大了傳播者與受眾的時空距離,從而使信息通過網絡新媒體同時傳遞給多個受眾。尤其是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為網絡新媒體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技術支持,不斷擴大了網絡傳媒的受眾規模。到目前為止,網絡、廣播、電視在城鄉的普及率都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的趨勢。根據第 4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我國網民規模達 8.02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57.7%。網絡傳媒的高普及率和覆蓋率使其傳遞的信息能夠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并被不同文化程度的群體所接受。
(二)傳播輻射的高效性
網絡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多渠道和高頻率優勢。一方面,信息不僅可以通過同一媒介傳遞給多個受眾,而且也可以通過多個媒介傳遞給同一受眾,這種散布性傳播模式形成網狀結構,擴展了個體獲取的信息量和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廣度和深度。網絡不僅借助電子郵件、電子論壇等方式把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傳播擴展為媒體、個人、組織和大眾之間的同步或異步傳播,而且多媒體化和超文本鏈接,使個體能夠通過鼠標點擊在不同的信息之間即時轉換,自由地選擇所需信息,從而增強了信息容量和傳播速度。另一方面,網絡新媒體借助聲音、圖像和文字等傳播方式的整合,營造出聲色俱全、圖文并茂的場景,能夠充分調動個體的聽、說、視、觸等各種器官,并為個體提供角色表演和互動,從而增強了傳播內容的感染力和真實效果,產生信息強化效應。
(三)傳播內容的復雜性
網絡新媒體的復雜性體現在傳播內容的性質上。一方面,網絡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具有積極的導向性,“沉默的螺旋”理論表明,網絡傳媒通過信息傳播的和諧性、連續性、重復性和廣泛性在受眾中產生共鳴、積累和普遍的效果,從而形成蘊涵一定價值傾向、主流文化、社會規范等的輿論,輿論的約束力和社會從眾心理將使個體接受大眾傳媒所主導的觀點,并作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準則。這種傳播內容的傾向性有利于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產生累加效應。另一方面,網絡傳媒多維輻射的傳播模式增加了政府控制信息源的難度,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實和虛假、科學和愚昧、先進和落后的信息并存。網絡的交互性和傳播分散化更是削弱了政府的“把關人”地位和信息控制權,使個體置身于信息汪洋之中而無所適從,影響了個體對信息的正確判斷和選擇。
(四)傳播價值的導向性
網絡新媒體的導向性是通過對其所傳播信息的篩選、解讀和評價、主導輿論、創造輿論環境。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有時候我們不能夠完全靠直接經驗來獲得,要通過間接的信息傳播渠道,例如網絡傳媒等來認識世界,也就是說很多時候認識到的“社會”只是網絡傳媒解讀的社會。身處在網絡傳媒環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明確社會提倡什么和反對什么,從而給予選擇的暗示,迫使接收者進行選擇并接受那些社會提倡的信息內容,并接受這種信息內容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由此來引導接受者個體的道德品質的養成。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網絡傳媒具有一種能改變人類價值觀念的力量。
(五)傳播空間的虛擬性
所謂虛擬性是指互聯網的存在狀態是看不見的,只有通過聲音、圖像、文字等讓人們感覺它的存在。虛擬性主要表現在活動空間的虛擬性、主體的虛擬性和環境的虛擬性。空間的虛擬性是指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不是依附于物理意義上的實體空間,而是以數字化的信息為傳輸內容的電子空間或者網絡空間。傳媒主體的虛擬性是指在互聯網絡交往中,每一個人的社會身份都是虛擬的。環境的虛擬性是指由海量信息所構筑的虛擬的網絡空間。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描述的那樣,一個真正的個人時代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二、網絡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網絡傳媒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規模
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通過專門的場所、設施和人員系統科學地對個體的思想施加影響的過程,它的規模和效果往往受到教育場所、設施和教育隊伍素質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而網絡傳媒所具有的獨特優勢能夠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區”。網絡傳媒廣闊的受眾和時空優勢不僅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規模,而且突破了地域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地點和手段等更加靈活,從而縮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周期和成本。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就是借助于網絡、電信、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的組合優勢,對各種社會群體進行跨越空間的實時或非實時的交互式教育,從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實效。
(二)網絡傳媒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網絡傳媒的傳播模式和手段具有多維性,它使信息更加豐富、生動和迅速,從而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調和陳舊的狀況,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樣化的素材,而且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教育場景,把許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直觀教育。大眾傳媒還具有“議題設置”功能,它通過有傾向性的信息選擇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使個人、群體、社會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或尊崇的典型,并迅速為公眾所認同和接受。而網絡的交互性、實時性等傳播優勢更能夠把影響較小的事件整合為聲勢強大的社會反響。大眾傳媒的這種功能能夠引導人們對社會的熱點、難點、重點和疑點等問題給予關注,并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幫助人們澄清認識、轉變思想,這不僅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問題相一致,而且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三)網絡傳媒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
網絡傳媒的傳播模式和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空間和新渠道,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代化。
其一,網絡傳媒的傳播模式在“把關人”和受眾之間形成交互、開放、平等的溝通渠道,它能夠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使受教育者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不僅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你講我聽,你打我通”的單向強制方式,為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進行思想交流互動提供了平臺,而且縮短了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距離,使教育者由居高臨下的說教轉變為“春風化雨”式的引導式教育。
其二,網絡傳媒運用聲音、圖像、動畫、數字化處理等技術優勢,不僅能夠構建虛擬現實,為教育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各種問題再現逼真的生活場景,而且為準確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快捷地向教育對象傳遞教育內容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從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預測性。
三、網絡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網絡傳媒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價值觀和行為失范
網絡傳媒缺乏積極有效的“把關人”,這不僅削弱了對色情、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過濾能力,而且“把關人”的主觀介人使傳播內容、傳媒方式、傳媒時間等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價值傾向,而不良的價值觀和理念將使個體與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相偏離。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大眾傳媒和信息技術強勢推行“文化帝國主義”,向其他國家進行資本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滲透和輸出。例如,好萊塢影片就浸潤著美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成為用美國的“普遍價值”消解其他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二)網絡傳媒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維方式單一化
網絡傳媒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技術建構社會知識和社會影像,但是這種優越的技術效應營造了一種標準化、類型化的認知模式,它容易使個體膚淺化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和審美趣味消解個體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從而直接導致教育對象思維的機械化和主體性的喪失。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諾在《文化工業》一書中,對大眾傳媒的這種“電子麻醉劑”效應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它阻礙了自主的、獨立的個性發展,這些個性本來是很明智地為自己作出判斷和決斷的”。
(三)網絡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心理和社會交往產生沖擊
網絡傳媒通過替代物或符號把面對面的傳統人際傳播轉變為人與媒體的交流,這種脫離主體而存在的交流模式導致社會交往的“二律背反定律”:在拉近個體之間距離之時使個體被中介隔離,失去了面對面交流的“在場有效性”,即無法傳遞表情、動作和姿勢等蘊涵的豐富情感,從而造成人際關系和情感的冷漠,甚至造成情感和心理錯位。據國內互聯網調查顯示,在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5個小時以上的人群中,13%的人會減少與朋友、家人的相處;26%的人會減少與朋友的語言交流;8%的人逐漸與社會隔離。這不僅影響了個體在繼續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價值取向、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而且容易使個體形成孤獨、焦慮、憂郁等不良心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傳播媒介,尤其是網絡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雖然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但其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創新,但又不可避免帶來消極影響,我們只有掌握網絡傳媒的傳播規律,把握其本質,積極探索網絡傳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對策,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 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6-57.
[3] 劉東建.大眾傳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淺析[J].思想教育導刊,2007(1),34.
[4] 付長海,陳占安.傳播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現代傳播,2003(2),67.
[5] 陳元先.大眾傳媒素養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231-234.
作者簡介:王樂昌(1990.08- ),男,漢族,山東聊城人,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專職輔導員,中共黨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郝雄文(1990.12-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專職輔導員,中共黨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