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制變革:中國媒介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一書以新制度經濟學和規制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從意識形態、技術創新和制度環境這三個方面探索了國際上的媒介融合規制變革經驗,對“放松與強化相結合”“分立向融合轉變”等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對中國媒介融合規制創新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媒介融合要結合中國國情,在融合規制的基礎上,放松市場結構規制、經濟性規制和競爭規制,強化市場行為規制、社會性規制和壟斷規制,并構建健全的融合性規制框架和體制,最后根據中國的媒介融合發展狀況提出具體的變革對策。
媒介融合改變了信息加工和傳遞的方式,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系統。新媒體的盛行使得媒介融合不僅是技術革命,還是社會傳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場重大變革。商業化時代,經濟價值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媒介融合的目標也趨向于追求更多的商業利益,新媒體在內容生產方面已經構建了與市場運作一致的集團化運行模式和一體化技術平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二者的相似之處都是以滿足受眾需求為目標,媒介融合也需要以此目標為發展基礎。媒介的融合使得新的媒介形態產生,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任何媒介平臺上的信息資源都可以在多媒體數字平臺上實現數字化,媒介的技術融合能有效提高信息的流動功效,這種融合既可以為傳統媒體提供服務,也可以為新媒體提供服務。媒介融合促進了媒介形態的發展,媒介形態的發展改變了媒介消費形式,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媒介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在豐富和優化信息傳播方式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具體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傳統道德觀念造成了巨大沖擊。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使得全球媒介集團壟斷信息的局面固化,社會中難以真正形成透明、互動和參與式的媒介生態;大眾難以分享共享共同的價值取向、難以在網絡中形成反抗力量。媒介融合對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的形成和傳播帶來了阻礙,文化融合進程中產生的新產物對人們的商業道德等觀念產生了沖擊。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發展,各種媒介即融合技術開始以各種方式介入到社會道德理念形成及傳播中,這種變化極易導致社會道德體系碎片化。二是導致了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隱患問題。媒介融合帶來了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知情權,推進了民主治理的實施,但過多的負面信息極易造成社會焦慮、擴大部分受眾的仇恨情緒,造成輿論暴力等現象。三是難以穩定市場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發展。傳統媒體時代,公共廣播以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為最終目標,是政府尋求市場利益與公共利益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開展,市場經濟發展及競爭理念固化,商業傳媒在技術更新和市場開拓方面較之傳統媒體更具優勢。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部門媒體傳播的內容趨向于商業化和庸俗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更具娛樂性,沒有發揮出傳播社會正能量和正確引導社會價值的功能。
《規制變革:中國媒介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中針對中國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具體的發展路徑。一是走法制化道路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這一背景下,媒介融合也必須納入到法制化建設軌道中。完善當前形勢與媒介融合發展不適應的法律規范,優化政策制度,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推進媒介融合法制化建設。對此,政府部門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優化制度,從源頭開始進行科學管理,政府部門可以采用初次信息查詢的方式詳細記錄數字版權,并建立安全的全國化數字檔案系統。二是規范媒介融合發展道路。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媒介融合發展的社會需求及發展特點,構建規范化的統一標準,推進中國媒介融合發展規范化道路建設。對此,首先要規范媒介融合技術發展水平,充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傳播技術開創新技術,用新技術引領媒介融合健康發展,實現媒介優化轉型升級,最終形成安全、統一的數字平臺系統。其次是規范信息傳播內容標準,尊重媒介規律,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發展原則,優化信息服務。
(夏冬靈/碩士,長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劉秋雨/碩士,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王子翼/碩士,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