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哲學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的創新。在其創新性上,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立足新的歷史條件,突出表現為“三個向度”的創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軍事哲學 創新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具有核心地位,其成果則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因其鮮明的革命性和對革命戰爭總結與指導的高度科學性,始終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愈演愈烈及軍事實踐在信息化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軍事哲學對軍事和戰爭的思考也在動態中得以深入,而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變得更加復雜多樣。在繼承以往軍事哲學的基礎上,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必須與時俱進,必須開拓創新,必須直面挑戰,這是理論上的自覺與使命擔當。在軍事哲學、尤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創新發展的研究上,筆者認為,除了部分熱點問題(比如戰爭與和平問題),學界對此的關注仍不夠充分;相比于軍事學理論,作為對新軍事變革的理論回應,對當今軍事實踐的哲學反思仍還有所欠缺。軍事哲學的創新發展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中生動且非常具有實踐指向的部分,對其研究有助于為我國軍事實踐的理論反思引向深入,并對我國新時代強軍實踐有著重要指導意義。本文僅在創新性的“三個向度”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進行初步探討。
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的發展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對時代要求的把握,其在革命戰爭時期誕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圍繞抗美援朝戰爭、一江三島戰役、對印自衛反擊戰等建國后的戰爭得以進一步深化,并在改革開放后進一步拓寬視域、緊跟新軍事變革大潮,形成了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主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繼承和發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以中國夢、強軍夢的實現為目標指向,形成了習近平強軍思想,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新境界。可以說,創新性正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發展的最大生命力。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的創新發展上,筆者認為,可從“實踐性、交互性、指導性”三個向度理解,其中,實踐性最為基礎。
一、突出以實踐性為基礎的軍事哲學創新
“人們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學會戰爭。”①軍事哲學的創新伴隨著軍事實踐的創新。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軍事實踐的過程,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繼承并將其與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中國軍事實踐的自覺結合,其體系建構立足于中國軍事實踐,并在其中得以不斷升華。新時代,實踐性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創新發展的基礎,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在創造性的軍事實踐中主觀能動地把握戰爭形態演變規律
戰爭形態的演變契合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②人類戰爭形態經歷了從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到如今的信息化戰爭,每一次的軍事革命均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背景之下,立足于一定生產力基礎的軍事實踐活動。戰爭形態的演變蘊含著一般的客觀發展規律,同時也是軍事實踐中人們主觀能動的創造活動的結果。斯大林指出,“在軍事上,特別在這種現代化戰爭中,不能停步不前。在軍事上停步不前,就等于落伍。”③而落后就要挨打。當今世界軍事變革大潮中,信息化戰爭形態演變愈演愈烈,而未來作戰形態已向著包含智能化在內的新方向發展。習主席強調,“我們要把握機會,乘勢而上,積極推進改革。”④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能否主動跟上、搶占戰略制高點,決定著我們在國際軍事競爭中能否有一席之地。
一是注重以提高武器裝備效能為主的國防科技創新。戰爭形態的演變無不與武器裝備的變革有著直接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以武器裝備為主的國防技術革新是戰爭形態改變的決定性因素。習主席強調,要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特別是軍事科技發展方向。較世界軍事科技先進水平來看,我們的國防科技發展水平仍有差距,只有堅持自主創新這一核心驅動,方能在未來戰場爭取主動。
二是創新發展作戰樣式。新的戰爭形態催生新的作戰樣式。緊隨世界軍事革命,要求我們的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適應新的戰爭形態,并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作戰樣式。打贏信息化戰爭仍是我們的戰略目標,而信息化戰爭形態仍是在發展變化之中。在加快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發展的當下,緊跟并引領信息化戰爭之勢,堅持結合我國軍事實踐進行作戰指導上的革新,培養信息化作戰理念,積極拓展創新信息化條件下新的作戰樣式是我們適應未來信息化戰場、爭取戰爭主動權的必要之舉。
(二)以信息優勢為牽引,深入研究現代戰爭制勝機理
軍事實踐的發展變化帶動著戰爭制勝機理的改變,相較于冷、熱兵器時代,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理已發生了巨變。習主席指出,“抓軍事斗爭準備,核心是要把現代戰爭特點、規律、制勝機理搞清楚。”⑤每一次軍事革命都是戰爭制勝機理在否定中的提升,新一代戰爭形態下的制勝機理在否定以往制勝機理的同時,也會成為其革新的牽引,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適應新的作戰形態的發展方向。打贏信息化戰爭關鍵是要掌握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戰爭,信息因素成為制勝的關鍵因素,越是掌握信息優勢,便越是在信息化戰場上擁有主動。在國防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中,信息優勢建設成為我們實現信息化國防力量的重要牽引,在此作用下,我們的軍隊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發展水平方可得以發揮最大的潛力,形成有效的信息化作戰力量。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軍事價值論創新
軍事價值是軍事實踐的產物,其作用發揮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軍事實踐的價值顯現也有所不同。革命戰爭年代,軍事實踐的價值表現為世人所矚目,而在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當下,軍事實踐的價值表現則愈發具有潛在性,但這并不意味著軍事價值的缺失。
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軍事價值考量。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方面,全球化條件下,國際間經濟、文化發展越來越聯系緊密,經濟實力的提升帶動著軍事力量建設的增強,現代戰爭所能產生的激烈程度空前提高,所需要的代價也越來越大,國家與地區間的利益沖突不再提倡以戰爭的方式解決,而是更多地尋求合作。另一方面,戰爭發生規律告訴我們,矛盾的解決并沒有放棄戰爭手段,世界多極化也必然要求軍事多極化,戰爭的發生概率從來不曾歸零。為此,強大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強軍夢,必須服從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最高利益,同時也成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這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類世界和平發展這一價值遵循與軍事實踐的統一。
二是“能戰方能治戰”的軍事價值論。習主席指出,“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⑥馬克思主義軍事價值理論告訴我們,正義戰爭是消滅戰爭、實現和平的主要途徑。“能戰方能止戰”這一論斷正是馬克思主義軍事價值理論在中國化歷程中的當代表述。最大程度的安全是和平,任何發展都離不開和平環境。筆者認為,和平價值正是軍事價值的最高價值。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軍事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穩定發展的保底手段,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戰略支撐,也就無法有效應對任何發展阻力,更無法保證穩定發展的和平環境。
二、突出以交互性為主要表現的軍事辯證法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貫穿于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對一系列軍事實踐中的辯證關系的考察中。隨著時代發展,軍事實踐的辯證關系也不斷豐富和深化,在立足馬克思主義軍事辯證法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各軍事辯證關系的思考也必須與時俱進,從而加深理解軍事活動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提高系統回答新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破解軍事實踐與理論中的重大難題。
筆者認為,在信息化時代,軍事實踐和軍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各種辯證關系呈現的主要特點即是帶有信息網絡特征的交互性。信息網絡中,傳播者與受者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傳統的線性關系,其同步或異步的反饋機制使得二者在交互作用中均得到最優信息。信息化時代的軍事辯證關系,其交互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戰爭諸因素的交互性作用
一是人與武器辯證關系新發展。習主席指出:“在戰爭制勝問題上,人是決定因素。無論時代條件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演變,這一條永遠不會變。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軍事技術不斷發展,武器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如果武器裝備上存在代差,仗就很難打了。”⑦習主席的論述是對人與武器辯證關系的進一步深入。一方面,在信息化戰爭中,人依然是決定性因素,這里的“人”,更多的是指與信息化武器裝備深度結合的人,是適應未來戰場的信息化人才,這是我們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不能忽視武器因素的重要作用。我們既要反對各種盲目抬高武器地位的“武器制勝論”、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人機一體論”,也要反對各種無視信息化時代的“盲眼癥”——機械地割裂二者,片面強調人的決定性作用,對武器因素的作用視而不見。尤其當武器在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中形成了代差時,武器因素則越有可能成為制勝的決定性因素。人與武器的交互性影響在信息化時代只會不斷加深,未來戰場決不存在單純的人或武器便可制勝的條件,我們看武器因素,更應當是與人相結合的武器;重視武器因素,是人的因素的決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與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在強軍實踐中均具有戰略性地位。
二是兵民為本思想到軍民融合思想的發展。毛澤東曾指出,“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⑧后又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⑨1945年4月,中共七大正式提出“人民戰爭”和“人民軍隊”概念,也標志著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兵民為本論”思想的成熟,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關于軍與民辯證關系思考的第一個成熟理論成果。兵民為本思想是對人民群眾在戰爭中重要作用的肯定,蘊含著我黨我軍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上,兵民為本思想注重人民群眾在經濟與科技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促進了國防科技與國防經濟發展,是軍隊質量建設的重要保證。新時代,兵民為本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則是軍民融合思想。軍民融合思想的交互性特點,體現在將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提高到國防戰略高度,將國防和軍隊建設納入社會經濟建設的體系中去,力求打造全要素、深層次、多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圍繞“攻克長期制約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⑩,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創新性整體設計,在此基礎上設計未來戰場中人民戰爭新樣式,以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為指向,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
(二)軍事哲學創新與軍事學發展的交互關系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軍事哲學天然地受哲學和軍事學發展影響,特別是在軍事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離開軍事學的研究,軍事哲學的發展便容易失衡。有種觀點認為,軍事哲學屬于軍事學的分支學科,是用哲學范式研究軍事問題的一種軍事科學。筆者認為,這是對軍事哲學與軍事學發展中的辯證關系的曲解,如此便極易導致將軍事哲學機械地作為工具論來理解,從而難以達到哲學的思維高度。軍事哲學到底是一種哲學,軍事學的發展對其有著深刻影響,但其思維方式必定是哲學的,同時也不排斥從軍事學到哲學的實證方法研究。兩者的交互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軍事哲學對軍事學理論的批判性反思。軍事哲學是對軍事學的超越,在建構的同時對其價值論、方法論、認識論等方面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一方面從對軍事學本身的哲學抽象來對自身進行批判反思,另一方面以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軍事學發展的外在對其觀照,實現另一種批判反思。對軍事領域問題的研究,離開軍事哲學的反思則容易陷入窠臼,尤其當面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軍事實踐問題時,在破除阻礙和破解難題上則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失去創新和突破的空間。
二是在共同的邏輯起點上,軍事學領域的最新發展極大促進了軍事哲學的創新。軍事哲學的發展應該是開放的,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為其自身發展帶來豐富的理論視域與思想深度。軍事學科的最新進展與實際問題是軍事哲學的重要反思對象,各個時代背景下的軍事活動中的具體問題是軍事哲學的重點研究方向,圍繞現實軍事問題而確立邏輯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和各軍事學科的必然要求,是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在解決軍事領域時代性難題上,軍事哲學的視域應當是包含軍事學的,二者在發展中相互融合促進,共同推動軍事實踐的創新。
三、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現實指導性
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的創新發展過程,同時也是黨運用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指導軍事實踐和軍事理論發展的過程,各個歷史條件下的軍事哲學無不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現實指導性,促進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最為顯著的現實指導性是對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突出強調,其當代表現則是在強軍目標的指引下,戰斗力作為軍隊建設唯一的根本標準的確立。
習主席指出,要“讓一切戰斗力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 。戰斗力生成模式蘊含著戰斗力生成過程中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其發展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并隨社會生產力的突破性進展而發生變革。兩次工業革命將機械化戰斗力生成模式帶入了歷史舞臺,而以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主要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決定并加快了信息化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變。
戰斗力作為唯一的根本標準,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一戰爭指導根本法則的體現,要求著國防科技與國防經濟等國防基礎建設以信息化戰斗生成模式為發展指向,要求著訓戰理念與組織指揮體系圍繞信息化進行根本性轉變,要求著軍事理論發展范式的創新。這一根本標準的確立,在上下聯動中加快推進了戰斗力生成模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科學化進程,既是人民軍隊形成新型作戰能力的實踐標準,同時又與其實踐過程相統一。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14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9頁。
③《斯大林軍事文集》,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第300頁。
④ 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8頁。
⑤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49頁。
⑥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第91頁。
⑦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130頁。
⑧ 《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頁。
⑨ 《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9頁。
⑩ 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167頁。
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9頁。
(作者簡介:杜鵬飛,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軍事哲學和軍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