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麗,吉慶華
(楚雄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楚雄675000)
當今時代,人們節能環保理念不斷提高,低碳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低碳經濟的迅速壯大,促使各國經濟經濟制度與技術不斷創新,產業與能源結構逐步調整。在國際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帶動下,近幾年我國低碳經濟也逐漸發展,并成為了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長期以來,重工業生產的產業結構,為我國環境造成了較大負擔。據統計,我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這為我國低碳經濟高速發展壓力較大。為此,我國政府提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向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轉變,并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根本目標。而產業結構調整對低碳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消耗,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減輕環境污染,促進低碳經濟向可持續發展。為此,深入研究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升級途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低碳經濟是基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為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分為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系統和低碳產業體系。其以發展觀轉變、技術和制度創新為核心,實質是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創新清潔能源結構,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二者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實現低碳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與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必然路徑和應有之義,因此可以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某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協調第一、二、三產業的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即產業結構調整。近幾年,為了早日擺脫全球金融危機與氣候變化,各國開始紛紛發展綠色經濟,推進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模式轉型,主要包括技術、產品、產業空間布局、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等。
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應符合我國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綜合運用新能源技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與能源再生技術等,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選擇與升級。在此過程中,應以市場經濟建立為基礎,依靠適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實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降低能耗和減少環境污染,以及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雙重目標。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各類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使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逐漸增多,國際資源日漸緊張,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加劇,嚴重影響了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而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一旦其受到影響,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以及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為此,十八大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行了總布局,即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精神文明和社會建設相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低碳發展。而通過降低第二產業比重,發展第三產業,可以吸納更多剩余勞動力,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同時,改善人們的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一致的目標,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有利于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眾所周知,產業結構失衡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當前,我國雖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仍然較低,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數企業仍主要從事低附加值和高污染生產。并且,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對一、二產業的依賴度過高,使得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降低單位GDP經濟的碳排放量,且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率,促進經濟增長。而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和經濟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能源資源的需求總量大增。為此,我國應將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新契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發展與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贏。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的變化歷程為工業化—電子信息化—低碳化。并且,以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目標的低碳經濟,可以促進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成為了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科順應實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一方面,近年來,世界市場競爭日漸激烈,我國的廉價勞動力眾多的“人口紅利”逐漸減弱。而此時,其他國家的低碳產業正迅猛發展,我國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采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才能跟上全球發展趨勢。另一發面,互聯網促使世界經濟連成了一個整體,從長遠看,產品低碳化已成為歐美等國進口商品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我國要想推進對外貿易發展,進一步接軌世界經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對產品與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促進本國經濟低碳發展。
我國產業結構要想實現低碳化調整,必須加大節能技術創新力度,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例如,我國可以加大對能耗高、污染重的高碳產業碳排放降低技術的研發與攻關,包括冶金、火電、石化、建筑和化工等,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的同時,降低碳排放量,促使高碳產業的低碳化。與此同時,我國應著力推進新能源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包括生物質能、沼氣、地熱等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技術,借助新技術利用垃圾、秸稈、余熱、余壓等發電,從而降低能源資源的消耗。此外,我國應加快發展能源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重點發展太陽能、核能、風能、LED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智能綠色制造體系的新材料;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等關鍵技術,實現海岸帶海洋空間的可持續開發,從而提高資源勘探開采水平和效益。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注意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政府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制定配套的低碳法律法規和標準。具體而言,政府應完善碳排放相關財政、稅收與金融等政策措施,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基本范式。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健全三大產業碳排放的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對相關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分類管控與監督,由其清理和糾正不符合低碳發展方向的產業優惠政策,如信貸、土地、稅費、電價和出口等。并且,政府部門應實行更嚴格的“產業準入門檻”、“能效門檻”和“環境準入門檻”,嚴格限制新增高耗能產業的項目數量,修正項目質量與能耗認定標準,如大項目的認定標準,應包括項目產能、產值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產業屬性、資源環境影響等,避免高碳鎖定。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完善淘汰落后產能的激勵、約束政策,建立淘汰落后產能善后補償機制。例如,鼓勵企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落后技術設備,并根據關停高能耗技術的時間早晚給予相應力度的補貼額度。
長久以來的經驗表明,可拉動經濟增長的增量調整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為此我國應加強對產業增量的控制,使之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低能耗、低碳排放要求,從而有效避免或減少新增產業成為高碳企業。首先,我國應控制產業增量向第三產業傾斜,通過好項目引領與有效需求的支撐,構建低能耗、低排放、高增值、強輻射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包括現代金融業、物流業、創意產業、休閑旅游、科技與信息服務業等。其次,工業增量應向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通過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實現重工業比重的逐步降低,減弱我國經濟發展對重化工業的依賴程度。最后,應運用低碳技術,提高第一產業的生產效率,逐漸降低第一產業對工業設備的依賴,從而實現農業節能減排。并且,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帶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也可以從事第三產業,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低碳經濟產業鏈。
近幾年,為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國家將天津等幾個城市作為了低碳經濟的試點城市。作為國內首批低碳經濟發展試點城市,天津市的低碳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此,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積極發揮這些城市的帶動作用,借鑒試點城市的經驗,探索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產業結構調整線路。在此過程中,不同城市應根據本城市的具體發展狀況與側重點,進行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但應注意一切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提均為降低能源消耗量,發展低碳經濟。
[1]張麗峰.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策研究[J].開放導報,2010(2):26-32.
[2] 賈立江,范德成,武艷君.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2):87-92.
[3] 錢笑盈.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J].世紀橋,2011(15):51.
[4] 張雅喬,吳國彬.淺析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6(3):59-59.
[5]李海威.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5(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