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贏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330013)
管理會計從根本實質上來說就是對企業財務活動的規劃、決策、控制與評價,就是要提高企業的績效,維護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狀態,體現出反映和監督的職能作用。從社會角度上來說,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與管理人員架構能夠有效地減少企業“噪音”,發揮出規劃與決策的作用,樹立企業的品牌價值與聲望。從經濟角度上來說,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與管理會計職責分配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挖掘潛在的收入來源,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
從管理會計在西方發展與演變的脈絡來看,20世紀七十年代,大多數管理會計研究都是基于新古典經濟學。對20世紀七十年代學者在管理會計研究的領域范疇來說,出現了一種理論脫節實際的現象,這種理想型的模型與理論在實際中存在著偏誤。20世紀八十年代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開始研究管理會計實踐。最初有各種調查和越來越多的大量描述性案例及實地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僅用于強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的看法。其他研究人員開始利用組織和社會理論,然而,大多數“主流”管理會計研究人員繼續使用經濟學觀點。可以看出,20世紀八十年代的管理會計研究領域尚未形成一個科學、規范的研究范式與體系。到了20世紀九十年代,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開始使用廣泛的學科、方法和理論框架。今后,管理會計研究領域方面開始容納行為理論、制度理論及其他理論,案例研究式、實證研究式、統計研究式的論文數量也大幅度的在這一時期增加,但是分析式、少量實踐式論文相對減少。
從西方管理會計領域的演變歷史來看,管理會計領域受到其他學科領域發展的影響,直到其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也融合了多種學科理論的知識,以作為其發展和衍生的基礎。從理論與實際鏈接的角度來看,管理會計研究領域逐步擺脫了自縛式、封閉式的局限,開始從企業管理會計實務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從單一的推演式研究轉換成了多元化的研究。即管理會計領域的研究學者通過案例式的研究,分析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從中凝練、梳理出可能性的理論框架,進行理論的構造與嘗試性的理論拓展。也就是說現在管理會計在理論與實務領域實現了雙向互通,即可從“理論”到“實踐”,也可以從“實踐”到“理論”去研究。與此同時,如戰略管理會計、供應鏈管理會計、業務流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會計這些被貼上特殊標簽的管理會計分支也正在被廣泛的討論和研究。這些發展雖然擴大了我們對管理會計變化的認識,但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難以推廣“新”結構,以便更廣泛地傳播新的實踐。因此,現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管理會計在企業實務運用情況上,客觀地分析管理會計在實務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相應的對策。
管理會計的會計對象是企業目前和未來的財務流動,會計機構是企業內各責任中心,會計背景是外部社會環境。通過數學模型、管理理論、決策理論和會計理論,進行理性、科學、靈活的應用,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控制、預測、規劃、決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現代管理會計是顯而易見的預測和前瞻性,可以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相應的參考。
就管理會計在企業實務運用中的現狀來看,在這些大型國有企業、大型企業、企業集團等規模較大、公司治理體系復雜、組織結構層次多樣化的公司,其一般都設有專職的管理會計崗位,從事企業的預測、決策、監督、控制與評價作用。戰略管理會計、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作業成本法、全面預算管理、責任中心的設立這一系列的思想、理論與方法都已經運用在企業層面上來了。基于業務流程的管理會計信息支持系統等IT類軟件與系統也都紛紛應用到多層次架構的公司中,以便企業更好、更優化的管理自身、提升效率。從現實來看,就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來說,大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需要的信息類型和數量主要取決于個人經理的角色。因此,復雜企業層級上層的管理者需要與個別部門或戰略業務部門的信息管理者不同的信息。從這些要求出發,戰略管理會計已經開發出多種方式來提供旨在塑造企業戰略的信息。隨著企業獲得更多的自主權、資本預算、資本概念成本、及時庫存、庫存模型概念、本量利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等管理會計技術將成為更重要。
大多數管理會計創新在實踐中演變,主要由工程師而不是會計師開發。然而,DCF現金流折現模型由研究人員開發,但主要是經濟學家,盡管會計研究人員參與其傳播,分工化在實踐中演變,會計研究人員為分部門組織開發了多種會計工具,但是根據剩余收入和附加值管理,改進和推廣了新技術。總的來說,雖然大型企業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比較優勢,吸引專業化管理會計人才,邀請專家并構建出一套成熟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大型企業所引進的管理會計人才擁有的復合性知識不夠,這種復合性需要專業人才有一定的主動性、責任心與學習能力去深入公司業務,了解公司具體情況,這樣的話,又反過來需要企業對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有足夠的信任,讓其了解公司的業務流程及相關情況。因此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可能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能力培養缺失。管理會計專業化、復合化人才缺失具體體現在當代的大學管理會計教育體系的不全面以及較淺的涉及。對于中小企業,大部分在管理會計人才引入上缺乏一定的目標性和確定性,且絕大部分引入的是初級學習基本管理會計的本科生人才,因此,中小企業更面臨著管理會計專業化、復合化人才缺失的問題。
隨著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業務創新與發展,管理會計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近幾年,我國在吸收、借鑒西方管理會計經驗的同時,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經典理論與實務文獻。但是這些經典文獻普遍存在一些滯后性,原因主要是學者自己潛心于學術中,企業及其管理會計潛心于實務、業務中,兩者相互鏈接的程度不夠深,不夠緊。管理會計實務滯后理論的最大弊端就是因比較優勢而導致企業與其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過大,而喪失競爭力。管理會計的職能的根本體現就是在于加大企業的競爭力,反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管理會計已經與財務會計單獨分開,單屬于一門學科。但是,什么樣的概念,什么樣的職能定位才是管理會計,才能發揮出預定設想的管理會計所能達到的目標呢?這是大部分企業無法仔細分辨與實踐認知的問題。管理會計職能定位的不清晰會弱化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并且會與其他職位的職能產生一定程度的沖突。
雖然部分財經類高校和綜合性高校開設了有關管理會計的專業方向,如CIMA專業等,但是就CIMA專業來說,其考證期限過長,且管理會計的理論和知識學習較偏向西方化。因此,高校相關學院應當立足我國當代企業實際與理論實際,開設相關課程教學與傳授,以補充相關管理會計的知識。并可以邀請管理會計實務專家教授來開展相關管理會計實務講座。在企業方面,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應該注重引進相關的管理會計人才,并注重其后續培養。優秀的管理會計人才可以幫助企業優化管理、經營決策,降低企業風險。
管理會計若是想要在企業實務中用的好、用的對,就需要在緊密銜接企業自身情況的同時,做到理論上與實務工具中的與時俱進。雖然一些企業由于自身的規模、現金管理情況,無法引進相關的先進技術工具,但是管理會計方面的知識與理論是可以以較低成本引入企業中來的,只要契合企業的組織文化與商業模式。
我國企業不能為了管理會計而設立管理會計的崗位,而應立足企業的具體情況,實際需要,確立管理會計崗位,并授予相對應的權限。這一點往往是最困難的,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優辦法就是企業高級管理層、業務部門人士共同洽談,從管理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入手,從設計管理會計的初衷和目標出發,參考有關理論與實務經驗,借鑒相關知識,設立好管理會計的崗位。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管理會計職責的確定就是確保企業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企業的業務流程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企業的效率與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1]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5 years on[J].Michael Bromwich,Robert W.Scapen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actices in China [J].MajidulIslam,Jeffrey Kantor.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5(7).
[3] 李曉梅.戰略管理會計概念和實務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