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市場環境快速變革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迎來了巨大的機遇。資產監管環境的寬松使得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創新力度、創新能力與轉型潛能也得到了空前地提升,這大大加快商業銀行營收結構調整,同時還為商業銀行的績效管理及改革提供了重要幫助。
“大資管”時代的標志主要是銀行啟動信貸、理財業務、資產證券化[1]。隨著銀行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理財產品的類型的不斷增加,使得商業銀行在近幾十年逐漸實現了從存貸歀替代到理財資產管理再到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存貸歀替代階段屬于“大資管”時代起步的標志性內容,該階段也主要是各大商業銀行將代替銀行客戶理財當成銀行資產負債調節的重要工具,各種理財產品也成為傳統存貸歀的替代產物[2]。存貸歀階段,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的主要形式就是代客理財,存貸歀替代定位限制了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這使得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不能夠集中經歷做好客戶的資產增值及服務。商業銀行為了發展自身的資產管理業務,逐漸實現從“資產持有”朝“資產管理”方向進行轉型,同時商業銀行的傳統理財業務也逐漸進行角色定位,專注于為客戶提供資產的專業托管以及理財服務,這種舉措的產生也標志這商業銀行從傳統的存貸歀階段向專業化的理財資產管理階段進行過渡。
理財資產管理階段為“大資產”時代必經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主要是理財逐漸回歸代客理財本質,這使得理財業務變得更加市場化、標準化及規范化。同時,2013年銀監會推行的銀行理財業務也給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創新與發展機遇,借此機會銀行推出了理財管理計劃,在銀行的資產管理端口推出了理財直接融資工具[3]。理財管理計劃主要是商業銀行屬于資產管理主體,接受投資者的委托,對投資者資金進行投資、運作以及管理行為,但是銀行只負責管理,資產投資風險需要投資人承擔。而理財直接融資則為商業銀行設置的以單一企業債券購買為目的的投資方向,企業債券購買信息主要在銀行之間的市場進行公開的交易,并且在指定的渠道中進行公開的信息披露,屬于一種標準化的投資工具。在當前,一些大型的銀行也已經獲得了理財資產管理業務試點的資格,下一步將有很多的行業具備這一資格,這一行為也標志著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朝著資產管理業務的方向不斷轉型。
“大資管”時代高級階段的標志為資產證券化,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監管體系的開放化程度在不斷提升,傳統的資產轉讓以及銀行理財也逐漸向著標準化及證券化的方向進行轉型與升級。國家相關部門與相關政策也在不斷推動銀行資產證券化發展,比如212年5月人民銀行、銀監會及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吹響了資產證券化發展號角[4]。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商業銀行屬于證券化發起者,所以經常充當貸款管理機構與資金保管機構的重要角色,通過資產管理獲得營收,這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巨大發展空間。
“大資管”時代,商業銀行發生了巨大變革。同時傳統的經營理念與經營模式也受到巨大的沖擊,這也提示商業銀行轉型的必要性。
“大資管”時代,很多的部門與機構都加入資產管理、委托、產品開發的活動中,傳統的考核對象、職責定位與分工出現巨大變化。同時,跨行業、跨板塊以及跨部門的聯合營銷事項的不斷增多也對聯動業務的考核訴求不斷提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金融財富積累速度也在不斷加快,社會金融資產的配置結構也從以往的單一性逐漸轉變為多元化,這也使得傳統的存款等基礎的金融資產比重在不斷的下降,各種金融資產比重在不斷的提升。當前,當前表外資產管理力度的不斷增加與開放性產品的不斷增長也使得存貸歀管理中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這對銀行的資產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
資產管理監管的開放化程度不斷提升以及商業銀行市場化發展不斷加快,使得各個商業銀行競爭主體在不斷的擴大,銀行傳統的存貸歀業務與經營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累積的經營思想越來越強烈。
當前,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利率市場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商業銀行也面臨著更加激烈的資金與客戶競爭[5]。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資金托管回報要求也要不斷提升,銀行方面的收益在不斷下降,這樣從資產及負債上都對銀行利差空間進行了壓縮。客戶對高收益水平產品的需求,迫使銀行提高付息率吸收存款,從而對銀行凈息差的提升造成負面的影響。
“大資管”的業務主要體現在表外,表外的交易結構往往比較復雜,同時還具有非常高的風險傳染性。但是,當前的商業銀行風險考核指標依然局限于表內數據,自營與理財匯總業務份額及產品投向不能得到集中的展現,這樣就不能夠完全反映出表內外的風險。
在“大資管”時代,要求商業銀行充分發揮績效管理在推動銀行發展中的作用,通過不斷完善績效管理方法及績效考核方案,實現商業銀行的創新與轉型發展。
商業銀行需以自身的發展戰略作為導向,順應行業市場發展的需求,針對行業市場變化制定出合理的應對策略,在銀行內部積極開展各種新的業務或者應用一些新的技術[6]。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及泛金融等理念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探索出成熟及有效的績效管理模式。
在“大資管”時代下,要求商業銀行需要始終堅持價值核心理念,以能夠節省資本以及提升資本的回報水平作為主要的判定標準。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需要以資本約束和價值回報等理念為導向來提升商業銀行的經濟增加值與經濟資本的回報率,通過統一的規劃的思想來管理表內外的業務,將考核重點放在提升資金的運用效率,進而促進商業銀行的良好發展。
商業銀行需要始終以“創新聯合、優勢互補、戰略多贏”作為發展目標。通過績效考核創新,形成利益分成機制,協調各部門、各機構間的利益,鼓勵各部門及各個考核主體之間加強相互合作,加強總公司同子公司、總行與分行聯動。通過強化相互之間的業務合作以及形成戰略同盟以構建涵蓋保險、基金、證券及租賃等行業于一體的綜合經營平臺,提升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力。
商業銀行需以市場作為準繩,不斷完善中間業務的考核方式,繼而不斷提升市場的競爭力[7]。從目前的商業銀行經營現狀來看,通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來拉動銀行凈利潤增長的難度已經越來越大。中間業務尤其是金融資產服務等新興業務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商業銀行應以當前的業務為基礎,通過開展各種基于基礎業務的中間業務來增加銀行的總體收入,比如可以通過顧客咨詢服務、代理代銷以及資金托管等新興業務來增加銀行收入,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提供基礎。
商業銀行需要以提升銀行的生息資產的整體盈利水平作為目標,不斷加強定價管理。鼓勵各個分行實行以成本為導向、流動性為邊界的營運結構優化管理,不斷提升資產與負債業務、表內與表外業務、信貸與非信貸業務之間的協調性。此外,商業銀行還應以夯實基礎作為目標,進一步提升銀行的風險考核力度,確保業務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還需要做好表內外風險的控制,通過加大風險考核以提升商業銀行信用、市場及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在“大資管”時代,商業銀行需要為了獲得良好的發展,需要做好相應的績效管理工作,正視銀行在“大資管”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通過創新績效管理方式,降低銀行的風險,提高商業銀行的營收水平,進而推動商業銀行穩定、可持續發展。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萍鄉市分行,江西 萍鄉 337000)
[1] 鄭新民.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研究[J].河北企業,2017,23(02):76-77.
[2] 袁翔.中國銀行AH分行資管業務風險管理研究[D].安徽大學,2017.
[3] 王暉博.光大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戰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 牛霞萍.大資管時代理財業務及發展[J].青海金融,2015,15(12):15-19.
[5] 山東銀監局課題組,艾建華,崔玉平.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轉型及監管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5,16(03):78-98.
[6] 薛小玉,許爭,郭甦.大資管時代的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定位[J].經濟體制改革,2014,22(05):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