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用與中小型企業是一個資金融通和往來的關系,首先,銀行的信用關乎到中小型企業的借貸問題。銀行信用好,從資金分配和財政收入上始終保持著相對平衡的態勢,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業參與到融資的活動中來。為銀行創造效益的同時,對資金模式運作也是一種創新。就我國中小型企業融資而言,大環境下中小型企業規模壯大,數量與日俱增,競爭壓力加劇,亟需資金融資的渠道來支撐中小型企業的正常運轉,對銀行來說也是契機。探索銀行信用的市場狀況,在社會主義經濟的浪潮推動下完成改制,著力創建新型適合中小型企業融資的開明制度,讓二者都有利可圖,互相促進發展。
進一步認識中小企業的融資與銀行信用的關系,可以通過銀行信用與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的方向上加以分析和論證。當前銀行信用與中小型企業融資的過程中所會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政策風險等等。造成信用風險的根源是,諸多中小型企業無力償還貸款而選擇違約,使得企業在銀行的信用等級值低下,加之銀行的信用制度不夠完善,造成了資金的損失風險境況存在。市場風險屬于不確定風險,市場行情的波動也會對中小型企業融資造成影響。銀行和中小型企業都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去規避可能會面臨的種種風險。銀行與中小型企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互相促進,銀行提供給企業廣闊的發展盈利空間。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目前的長足發展和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一是銀行信用在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在銀行信用層面上與中小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緊密銜接;兩者之間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因此,完善銀行信用,促進中小型企業融資是當下實在必行的發展責任。
首先,就銀行信用而言,存在著管理機制不健全的現狀。我國目前的法律規范并沒有對銀行信用制度做出嚴格的規范和要求,缺乏關于銀行信用的硬性法律條例。現行的法律規范不過是一個框架,沒有實際操作性,致使銀行信用的風險難以控制,造成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很多中小型企業對貸款的內容沒有做到詳細的了解,使諸多中小型企業借機違約,銀行的債權得不到更好的保障,在貸款的擔保和信譽方面缺乏規范。一些商家假借貸款的名義,去做黑心的生意,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造成違規操作的行為。這些看似渺小的現象,造成了安全隱患,引發風險的堆積。
小額貸款的規模逐年擴大,貸款的流程簡化,審批和發放資金過程操作不夠嚴謹,有些小金額的貸款甚至沒有合同制度,企業貸款無力償還或者延期償還期限,都會使銀行的資金鏈發生斷裂,嚴重使得運營系統癱瘓。也會對銀行的信用評級產生相應的影響。 貸后需要隨時跟進借款人的資信狀況,簽訂合同,明確貸款的期限,還款的方式,以及擔保人,做好一系列保障工作。違約的承擔處理機制,對貸款的提取狀況,經營生產,以及貸款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及時的跟蹤調查。
其次,中小型企業融資風險意識有待加強,應準確了解銀行信用等相關問題。中小型企業融資的法律環境存在很多問題,還應全面加強風險監督機制。風險管理人員隊伍還迫切地需要進一步壯大。風險監測系統體系也依舊存在著較大的改進空間。為了保證管理系統的正常運行,應結合實際,從體系出發,進行制度改良,以擺脫信用風險危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契機。銀行信用存在著個人消費借貸的風險隱患,還存在像民間借貸這樣的潛風險。監管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政策的鼓勵性,市場監管方法還應該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的不可預期性決定了商業銀行的法律環境需要更加完善。如今商業銀行法律雖然看似穩健,卻顯得余力不足。一旦金融市場匯率,利率雙重夾擊,單一的風險管理模式就會暴露它的弊端,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動蕩的狀況,完成經濟的復蘇。率先改變法律環境,為銀行信用體系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同時,中小企業融資還需要克服自身問題。例如:信息透明度較差,市場轉換相對頻繁,經營的穩定性不夠高,以及缺乏品牌建設,受到外部沖擊的壓力較大,等等。以上各種因素間接性的導致了企業融資難的系列問題。
除此之外,銀行信用也是存在風險的。最典型嚴重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銀行的授信制度存在著嚴格的準入要求,使得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與日俱增。加之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日趨相對嚴格,使銀行與中小企業的距離很難拉近。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相對不完善的環境下,銀行應該幫助中小型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應該處理好同銀行之間的關系。一是要根據市場和經濟的發展,建立起與銀行的契約模式調節和緩解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二是在壯大中小型企業的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與中小銀行與之相配合。三是憑借中小企業自身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穩固經濟地位,創造投資機會,為企業贏得認知度和口碑。四是增強信用意識,提升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個人消費貸款信用評級機制,完善商業銀行貸款信用的組織形式。增強風險的鑒別能力。采用多元化的借貸資產組合模式,吸引更多是籌資者和投資者參與到銀行的交易中,同時也必要的發放貸款,創新信用評級工具,利用新技術,新的服務理念創造資金價值。形成行業之間公平競爭的態勢,將商業銀行發展帶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上。從信用體系出發,更需要公眾的力量來維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企業誠信制度的建設。認真制定并實施跨境電商信用等級標準。強化信用管理,嚴格按照 法律規范來執行信用評級制度。搭建銀行信用體系網絡模塊。與其它信用度較好的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完善信息化信用體制的建設,促進銀行信用提升質量,增強中小型企業誠信經營的意識。也幫助中小型企業自覺樹立誠信制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人的智慧不斷推陳出新的思維,為銀行信用的發展帶去前進的曙光。
收集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信息,創設良好的法律環境。在中小企業的征信運作中,注重合法權益保護。建立信用體系的法律制度,完善中小型企業社會保障制度,對銀行信用方面的法律條款進行補充說明,讓中小型企業簽署協議時能夠充分了解。規范銀行信用法規,完善貸款擔保實名制。借鑒以歐洲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法律體系,促進行業的自律,也站在貸款企業的角度,將信用經濟落到實處。
處理中小型企業與銀行信用的關系,促進銀行制度立法規范的多元化,推崇多樣化的銀行信用擔保類型。打造銀行競爭的軟實力。完善擔保法,增加信用貸款擔保的有關規定。銀行應該與保險公司建立密切的聯系,履行銀行信用與保險的關系,以此來完善銀行信用業務,降低風險。建立銀行和中小型企業的共同合作,筑牢銀行信用體系建設的根基。
對于銀行來說,應切實做好支持實體經濟工作,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一是構建信用體系,解決中小型企業擔保困難問題,提供充足的選擇途徑。控制好中小型企業營銷環境,規范風險識別,加強風險預測,改善風險評估。二是完善相關制度規定,制定嚴格的風險防范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障。三是拓寬信息來源渠道,設定全新的融資服務模式,通過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相關聯的方式,使銀行能夠掌握到企業的財務信息,從而打破傳統融資的局限。四是通過與政府等相關部門的配合,做到信息資源的共享,建立銀行信用擔保體系制度,打造金融服務的新業態。
正如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在2017年12月5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與金融論壇”發言稱,“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立足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央對金融工作的規范,把握方向,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指南。”作為我國經濟的主要貢獻力量,銀行在創新改制之下彰顯它強大的生命力。同樣,風險與機遇并存,銀行信用管理一直都是備受矚目的話題,風險是經濟得以進展的先行客觀條件,風險不會消失,只能加以抑制。唯有積極配合金融市場進行改制,提升管理經驗,防控金融風險,才能促進經濟的穩中求進。中小型企業規模日益壯大,資金運作渠道越來越廣泛,銀行信用風險問題越來越嚴峻,銀行依托于中小型企業而發展。銀行既要做好支持實體經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又要防范金融風險,促進經營工作穩步健康發展。
(錦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錦州 121000)
[1] 董震,程亞碩.企業信用風險和管理體系的創建[J].中國商論. 2016,(01):52-57.
[2]王文彥.大數據背景下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探討[J].全國商情. 2016,(11):43-48.
[3] 彭偉.基于KMV模型的上市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研究[J].南方金巧,2012,(0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