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光輝 編輯/靖立坤
參與非法網絡炒匯,既面臨較高的資金損失風險,還可能因違反相關規定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手中持有的外匯增加,個人外匯投資理財需求日漸強烈。由于外匯投資理財的政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網絡媒介,打著炒匯的幌子,以類似傳銷手法,鼓吹外匯投資平臺“高收益、低風險”,吸引投資者入局,騙取資金。居民被誘惑參與網絡炒匯,不僅容易造成財產損失,還可能因違反相關規定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張某經朋友李某介紹到某網絡平臺炒匯。李某稱,該平臺對接境外某權威外匯交易平臺,其成立的公司系該平臺在國內的唯一合法代理,通過該平臺可以直接參與境外外匯買賣,安全性好、杠桿率高、收益有保障,并邀請張某到公司開立虛擬賬號模擬操作。熟悉相關交易規則后,張某開立了投資賬戶參與炒匯。該平臺交易使用人民幣投資,購買外匯后以對應的外匯計價,收益折算為人民幣提取,可以本人操作或者委托交易員代為炒匯,平臺收取一定比例手續費或者傭金。前期,張某賺了不少錢,投資資金也能正常贖回。李某又告訴張某,介紹其他人到該平臺炒匯的話,可以成為公司的經理,并可根據被介紹人的投資金額領取相應的報酬。張某介紹了一些朋友也到該平臺炒外匯,成為李某公司的兼職經理,并與公司簽訂了雇傭協議。
后來,張某發現投資頻繁出現虧損,向李某提出要求贖回余下的資金。李某稱平臺出現技術故障,資金暫無法贖回。后經協商,將張某剩余投資款作為借款,由李某出具借條,約定還款的期限和利息。到期后,李某仍無能力償還借款,張某遂起訴了李某。李某威脅稱,網絡炒匯是非法行為,張某不僅自己炒匯還兼職公司經理,如果不撤訴,李某就到公安機關自首,反正平臺上的其他投資人也在向其討債,大不了一起被追究法律責任。張某擔心其炒匯行為會因違反法律被追究法律責任,故向律師咨詢。
經了解,張某等投資者參與的炒匯系統系李某公司自行開發的虛擬交易平臺,并未與其所稱的境外外匯交易平臺連接;投資者將資金轉入投資賬戶,看似還在本人賬戶上,實際已轉入李某公司的銀行賬戶。在該平臺上的炒匯系虛擬交易,并無外匯買賣;所謂匯率變動產生的盈虧,也均由該公司后臺操作。
上述案例中,李某私自設立虛假交易平臺,謊稱該平臺直接對接境外正規外匯交易平臺,以參與國際外匯市場交易獲取高額回報為誘餌,并通過“人拉人、層層返利”發展下線,騙取投資者資金,其實質為網絡金融詐騙行為,同時還涉嫌組織傳銷。張某等投資者被李某所宣稱的境外權威平臺、安全性好、高收益、低風險等誘導參與炒匯,造成了財產損失;同時,受額外報酬的誘惑,簽訂協議幫助介紹他人炒匯,造成后期因擔心被追究法律責任而不敢向李某追討投資款。目前,公安機關已查封該交易平臺,并以涉嫌詐騙對李某予以立案偵查。
網絡炒匯實質是通過互聯網開展外匯保證金、外匯期貨等外匯衍生產品交易。我國境內禁止私自買賣外匯,也禁止金融機構從事外匯保證金交易,并對金融機構從事外匯業務實行準入管理。網絡炒匯在境內屬于非法行為,一經查處,網絡炒匯的組織者會被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責任。而對于炒匯的投資者,既損失了投資資金,其私自買賣外匯行為也將受到行政處罰;如果其存在介紹他人炒匯或者代替他人炒匯等積極參與網絡炒匯組織行為,還會構成共犯,面臨刑事追責。網絡炒匯騙局的具體情形不同,組織者和投資者面臨的法律責任也不同,主要涉嫌違反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和刑事法律。
金融法律層面。網絡炒匯主要涉嫌違反相關金融業務的準入規定和禁止規定。境內設立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必須依法接受準入管理。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需要經過金融監管機構根據職責分工批準。早在1994年,銀監會等部門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嚴厲查處非法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活動的通知》,嚴令禁止境內任何機構和個人,組織、參與外匯期貨和外匯保證金交易。盡管2000年后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試水辦理外匯保證金交易,但2008年監管部門就再次予以取締。網絡炒匯的組織者不具有辦理外匯業務的資格,違反了外匯業務準入的強制性規定。此外,根據《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除外商投資企業外,其他境內機構、居民個人、駐華機構及來華人員,只能在外匯指定銀行辦理結匯和售匯,禁止私自買賣外匯。網絡炒匯平臺并非合法的外匯交易對象,投資者參與網絡炒匯,其炒匯行為違反了禁止私自買賣外匯的相關法律規定。
刑事法律層面。組織網絡炒匯主要涉嫌非法經營、詐騙以及組織領導傳銷活動類犯罪,投資者參與網絡炒匯也可能構成共犯。交易平臺真實、炒匯交易確實存在的,由于未經相關金融監管機構批準,組織和參與這種交易,屬于非法經營外匯業務和私自買賣外匯行為,交易金額、非法所得等相關情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騙購外匯、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情形的,法院往往按照非法經營罪追究組織者的法律責任。私自設置虛假網絡交易平臺而并無真實外匯交易,實際是將客戶保證金據為己有的,或與境內投資者對賭交易,造成客戶資金大量虧損的,本質上系詐騙行為,法院往往視案件的具體情形,按照詐騙類犯罪追究組織者的法律責任;如果存在以高額回報為誘餌,以“人拉人、層層返利”發展下線,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的,還會涉嫌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投資者除本人參與投資外,如果還通過介紹他人參與獲取相應的報酬,則涉嫌共同組織相關犯罪而淪為同犯。
此外,發布網絡炒匯廣告的網絡、媒體,則涉嫌違反《廣告法》的相關規定,可能面臨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責任。根據《廣告法》的相關規定,廣告內容涉及的事項需要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與許可內容相符,廣告經營者和發布者應當依法核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對廣告內容;未履行相關義務的,主管部門可以依法追究其行政法律責任。經營外匯業務需要經過金融監管部門的審批,網絡炒匯組織者均未取得相關許可,因此其在網絡、媒體發布相關廣告,均違反了上述規定。
近年來,監管部門加大了對網絡炒匯案件的打擊力度。從已查處的網絡炒匯案件看,根據炒匯平臺情況可以把網絡炒匯騙局分為兩類:一是直接對接境外合法外匯交易平臺的代理交易;二是以境外正規交易平臺為幌子,以高額回報為誘餌,私自設置虛假網絡交易平臺,通過操控虛假平臺騙取投資者錢財。兩類網絡炒匯行為均不合法,公眾可以從核實其資質及識別其常用騙術兩個方面,破解其非法的真實面目。
根據現行外匯相關法規、政策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開設網站從事互聯網外匯業務的,應按規定履行相關金融監管程序,并依法向電信主管部門履行網站備案手續。核對某互聯網外匯業務平臺是否合法,一方面,可以向有關部門核實該平臺從事外匯業務,是否取得了金融行業主管部門的批準;另一方面,可以審查網絡平臺有否經過電信主管部部門備案,依法取得ICP經營證。筆者通過某搜索引擎輸入“炒匯平臺”,并任意點擊了幾個外匯交易平臺,其網頁均無ICP備案號。實際上由于網絡炒匯在我國屬于非法行為,因此,目前網絡上的各類外匯交易平臺,均未取得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的批準,也未在我國設立相關機構提供業務服務,同時也未依法向電信部門備案,故都屬非法展業行為。
從已經被查處的非法網絡炒匯案件看,網絡炒匯的騙局主要有四類常用手段:
一是虛構境外金融背景,謊稱其系有實力的某境外金融機構。如已被立案的IGOFX平臺,就自稱2012年在新西蘭成立,總部設在太平洋的島國瓦努阿圖,而瓦努阿圖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陌生。組織者往往通過在境外設立或者控制的機構,把平臺包裝成具有境外背景的合法平臺,或者謊稱其炒匯平臺是境外某權威交易平臺的國內代理。該類炒匯平臺的匯率實際上系人為操作,投資者如果將平臺的匯率與正規外匯市場的匯率進行一個時段的實時比對,就不難發現其系虛擬平臺的真實面目。
二是強調交易平臺受境外金融監管,安全性有保障。網絡炒匯平臺往往宣稱其在境外接受相應的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絕對保障客戶的資金安全。實際上這些監管資格取得很容易,也沒有嚴格監管,有的還有期限限制,如一年等。實際上,盡管境外監管政策無法獲悉,但是境外監管并不會保護外國投資者,平臺交易的安全性也就無法保證。即便系境外金融機構,其在我國境內展業,也應當按照我國的金融、外匯等法律經過相應的準入程序取得合法資質。投資者可以通過金融監管部門,審查其是否取得了合法資質。
三是多用專業詞匯,體現其專業高端。如已被查封的IGOFX平臺、OANDA平臺、GKFX平臺等,均宣稱使用MT4正規交易軟件。實際上,所謂的MT4炒匯軟件就是一個對賭軟件,沒有真實的外匯交易;投資者的炒匯行為也不是平臺對外宣稱的對標匯率波動、貨幣市場利差套利等交易,而系模擬交易。
四是鼓吹以小博大,高杠桿、高收益等。如:恒億環球平臺提供400倍外匯杠桿,宣稱投資零門檻,最高收益87%;億瑞拓平臺和IGOFX平臺提供的杠桿,最高的達1000倍。正規的期權類外匯理財產品因風險高,金融機構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嚴格,銷售相關產品時也被要求充分揭示風險,且杠桿率較低。因此,投資者從杠桿率、營銷宣傳上就很容易辨識真偽。
網絡炒匯騙局五花八門,總結起來,其宣傳要點無外乎境外背景、權威、合法、專業、低門檻、低風險、高收益、安全性好等。實際上,由于國家禁止外匯保證金交易和私自買賣外匯,與通過銀行等合法機構以外的其他任何單位、個人從事外匯交易,也均屬于違法行為,因而境內并不存在合法的網絡炒匯平臺,公眾不要被炒匯平臺宣稱的正規、合法等誤導。參與炒匯平臺的主體,包括國內代理、宣傳機構以及投資者,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投資者輕信虛假宣傳參與非法網絡炒匯,主要原因在于其對合法正規的外匯投資渠道和理財產品了解不夠,以及受投機心理的影響。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外匯管理政策的不斷完善,合法的外匯理財渠道也越來越多,不過總體上仍然較為單一。現階段合法的外匯投資渠道主要有三類:一是購買銀行的相關外匯理財產品。目前,銀行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有個人外匯實盤買賣業務交易、外匯期權交易、遠期結售匯業務等,投資者可以做一些套利保值或者規避匯率風險的投資。二是投資B股。境內居民可以開立B股股票賬戶,將本人合法持有的外匯用于投資B股。三是投資于各類QDII產品。境內居民不能對外直接投資,也不能通過公司到境外炒匯,但可以通過購買相應的QDII基金,由后者到境外投資。
實際上,境內資產價格高于境外資產價格,加上個人每年結匯金額為等值5萬美元,因此除非杠桿率較高且匯率波動大,否則外匯投資收益較低,一般會低于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甚至低于定期存款的收益。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確有遠期收匯或者付匯的需求,可以購買銀行的相應外匯理財產品,以規避匯率風險;否則,選擇境內人民幣理財產品可能更為合適。
參與非法網絡炒匯,既會面臨較高的資金損失風險,也會面臨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風險。因此,投資者應當選擇合法的外匯投資渠道,并綜合考慮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收益等因素,合理規劃個人外匯投資,以保障自身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