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 編輯/曲皓
隨著國內初創型科技企業的發展和國際風投的參與,企業通過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即可變利益實體,也稱“協議控制”)模式進行境外融資和上市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在實際業務操作中,VIE模式在搭建或拆除過程中易引發一些外匯管理方面的問題,需引起重視。
一是返程投資資金使用問題。在VIE模式下,一些境內創始股東為實現境內經營實體境外融資,通常會在境外設立三層投資架構:首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設立離岸公司,然后在開曼群島等地設立公司作為融資平臺,最后通過注冊在中國香港的公司再返程投資設立外商獨資企業。由于外商獨資企業不屬于投資類公司,且與境內經營實體并非投資關系而是協議控制關系,因此外商獨資企業無法通過再投資的方式將資金直接投給經營實體。在實踐中,部分外商投資企業會通過資產轉讓等方式將資金轉移至境內經營實體,其合規性值得關注。
二是轉股退出環節涉及資金匯出問題。根據開曼群島公司法規定,公司股東需完成承諾的出資義務,其股權方有效;如未履行出資義務而導致股權存在瑕疵,將影響其后續的股權轉讓。在VIE模式下,創始股東投資款是直接投資在境內經營實體的,投資初期不涉及資金匯出;但進入創始股東轉股退出環節時,如果未匯出投資款,將對創始股東轉股退出帶來法律障礙。因此,為了完成轉股退出,創始股東需先將境內投資款匯出境外,短期內還會面臨投資收益大量匯回的情況,可能導致短期跨境資金的異常波動。
三是境內利潤轉移問題。在VIE模式下,由于境內經營實體產生的利潤無法以紅利分配方式直接匯給外商獨資企業,因而一般會通過技術服務費、許可費等方式實現利潤的轉移。在實踐中,部分企業在實現境外上市后,外商獨資企業會通過股權收購方式直接持股境內經營實體,從而實現完整的股權鏈條,并順利將境內利潤匯出境外。但利潤匯出境外后,實際屬于境內居民的這部分利潤很少再匯回境內,基本脫離了監管。
四是拆除VIE架構引發資金大進大出問題。近兩年來,伴隨著中概股私有化回歸A股的浪潮,一些原本打算在境外上市的企業轉而將上市目標轉向境內。這其中的關鍵一步,就是拆除VIE架構,由于擬上市公司的資金量一般較大,導致拆除VIE架構的過程極可能帶來資金的大出大進。
一是加強對VIE模式下資金流動的監測和分析。無論是搭建還是拆除VIE架構,都會涉及跨境資金的流動,在此過程中還會涉及有限合伙企業等較多股權投資類企業的參與。因此,應對VIE模式下FDI流入資金使用的合規性、涉及股權轉讓溢價的合理性、參與資金來源的合法性、跨境資金大進大出等問題予以特別關注。
二是認可創始股東資金匯出入導致的短期跨境資金波動的合理性。從境外注冊地管理的角度,創始股東需將資金實繳到位后才可退出;從境內外匯管理的角度,無資金匯出即無實繳出資,若在外匯局系統中不存在出資記錄,也將影響創始股東收益的匯回。因此,在VIE模式下,創始股東為順利實現退出,需要先將資金匯出境外以完成實繳過程,然后再將投資收益匯回,從數據上就會體現為快出快進。鑒于該模式的特殊性,建議認可該類資金匯出入導致的短期跨境資金波動的合理性。
三是加強資金監管,引導資金回流。全面監測返程投資資金的流動情況,尤其是利潤匯出,積極引導境內居民將資金調回境內。對于繼續投資境外的資金,要求境內居民將其境外資金使用情況定期報告外匯局。
四是探索跨部門聯合監管。VIE模式下,無論是境外融資還是上市,都會涉及商務、證券、外匯等部門的監管問題。建議探索跨部門聯合監管,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和信息優勢,拓寬對跨境資金流出監管的維度,有效提高各部門的監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