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新宇 編輯/李茜
新規不僅會直接影響進出口企業的通關效率和成本,還會對企業適用外匯、稅收、資金利用、物流運輸、產業優惠等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3月2日,某國內知名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被海關降為失信企業,再次引起了外貿企業對于海關企業信用管理的廣泛關注。隨后,海關總署于3月7日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企業信用管理辦法》(海關總署令〔2018〕237號,下稱《辦法》),將于201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并同步廢止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企業信用管理暫行辦法》(海關總署令〔2014〕225號,下稱《暫行辦法》)。《辦法》大幅調整了進出口企業海關信用的認定標準,明確了對不同信用等級企業適用的差別化管理措施,加強了海關與其他政府部門的聯合管理機制,以及AEO國際互認合作。以上調整不僅會直接影響進出口企業的通關效率和成本,還會對企業適用外匯、稅收、資金利用、物流運輸、產業優惠等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包括企業在外國海關管轄下的通關效率。
《辦法》延續了《暫行辦法》對進出口企業海關信用等級的分類(認證企業、一般信用企業和失信企業,認證企業進一步區分為高級認證企業和一般認證企業),但對企業分類的認定標準進行了較大修改。
一是大幅調整了失信企業的認定標準。《暫行辦法》規定了十項失信企業的認定標準,《辦法》刪去了其中兩項,新增了“因刑事犯罪被列入國家失信聯合懲戒名單的”和“當年注冊登記或者備案的非報關企業、報關企業,一年內因違反海關監管規定被海關行政處罰金額分別累計超過100萬元、30萬元的”兩項認定標準,還對另外四項認定標準做出了較大調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修改提高了因違反海關監管規定被行政處罰而導致失信的認定標準。具體調整如下:(1)將“進出境運輸工具艙單”納入了計算企業年度違規次數比例的相關單證范圍;(2)將企業違規行為比例標準與年度行政處罰累計金額由原來的二選一關系(具備其一即可)調整為疊加關系(兩者必須同時符合);(3)將報關企業年度行政處罰累計金額由10萬元提高到30萬元。按照《暫行辦法》的規定,企業只要有一次行政處罰金額達到100萬元,就會直接從高級認證企業降為失信企業。對于貿易額較高的大型企業,單次進口貨物價值或者涉稅額可能就會超過千萬元,因而很容易因為相對較小的失誤而被處以超過100萬元的罰款,從而遭受降級。《辦法》不再因個別違規案件而對企業予以全面否定,而是同時考量企業違規行為的頻次和處罰的金額,相比之下更加科學合理。
二是延長了企業的信用修復期。《暫行辦法》規定,失信企業一年內未發生失信情形即可升級為一般信用企業,《辦法》則將該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加大了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
海關通過對不同信用等級的進出口企業適用不同的管理措施,來落實“守法誠信便利、失信違法懲戒”的信用管理目標。《辦法》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差別化管理措施,賦予了高信用企業更多的優惠和便利措施,同時對失信企業則加以更多限制。
明確規定不同信用等級企業適用不同的“查驗率”。這是此次修改的一大亮點。《辦法》規定,失信企業進出口貨物平均查驗率在80%以上,一般認證企業平均查驗率為一般信用企業平均查驗率的50%以下,高級認證企業平均查驗率為一般信用企業平均查驗率的20%以下。差異化的查驗率將直接影響企業的通關效率。
高級認證企業可享受更多的便利措施。《辦法》規定,高級認證企業在適用一般認證企業的所有便利措施的基礎上,還額外增加了九項優惠措施。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四項:一是可以向海關申請免除擔保。根據《海關法》《海關事務擔保條例》的規定,企業在辦理特定海關事務時需要提交相應擔保。比如,在進出口貨物的商品歸類、完稅價格、原產地尚未確定時,企業為實現貨物的提前放行需要向海關提交與稅款相關的擔保。《辦法》則允許高級認證企業可申請免除擔保,有利于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二是減少海關的稽查、核查頻次。企業稽查、保稅核查是海關在進出口貨物放行后采取的后續監管措施。近年來,海關改革將監管關口“前推后移”,稽查、核查力度不斷加大。《辦法》讓高級認證企業享受最低的稽查、核查頻次,是對企業的極大便利。三是可以在出口貨物運抵海關監管區之前向海關申報。《海關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出口貨物的發貨人除海關特準的外應當在貨物運抵海關監管區后、裝貨的二十四小時以前,向海關申報”,即只有貨物實際運抵海關監管區后才可以向海關申報。《辦法》則允許高級認證企業在出口貨物運抵海關監管區之前就向海關申報,由海關提前進行審核。這樣在貨物運抵監管區后,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海關放行,從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滯港費用。四是享受國家相關部門實施的守信聯合激勵措施。海關總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銀監會、外匯管理局等部門,聯合出臺了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守信聯合激勵措施。海關總署會向各部門提供高級認證企業名單及具體信息,各部門在各自管理職責范圍內給予企業相應的優惠便利待遇,包括優先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以及商務事項審批、稅收管理、工商管理、檢驗檢疫和授信融資等方面的便利。此外,海關總署已經與3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AEO互認安排,預期將以較快的速度進一步擴展到更大的范圍。這將給高級認證企業帶來更多的互認通關便利。以外國海關對企業進出口貨物的查驗率為例,通常情況下,AEO企業較非AEO企業的查驗率大約能降低70%以上。
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加大。針對失信企業的管理措施由4項增加至8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變化:一是不予免除查驗沒有問題企業的吊裝移位倉儲等費用。國務院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促進外貿經濟發展,免除了經海關查驗沒有問題的企業的吊裝移位倉儲等費用。《辦法》規定失信企業不能享受此項優惠。二是不適用匯總征稅制度,即失信企業在通關時必須逐票納稅。三是除特殊情形(危化品和鮮活、易腐、易變質等不宜保存的貨物)外,失信企業不適用存樣留像放行措施。四是經營加工貿易業務的失信企業,需全額提供擔保。五是提高對企業的稽查、核查頻次。這與對高級認證企業的優惠措施正好相反。六是國家有關部門實施失信聯合懲戒措施。海關總署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對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的專門文件,覆蓋了全國省、市、縣各行政層級,從執法管理、市場準入、行業規范、社會認同等不同方面,采取了39項限制措施,涵蓋工商、稅務、質檢、金融、環保、司法等重點領域,企業法人、高管也被納入限制范圍。
除了對信用等級認定標準、信用管理措施做了較大修改外,《辦法》還推出了一些新的管制制度。
一是強化了企業信用的動態調整。《辦法》提高了對高級認證企業的認證頻次,將原規定的“每3年重新認證一次”修改為“每3年至少重新認證一次”。近年來,海關致力于通過信息化系統加強對企業的風險管理,對認證企業的信用狀況實施動態監控,一旦出現預警提示,即有可能對有關企業進行重新認證。同時,認證企業一經發現有失信情形的,海關將立即停止對其適用認證企業的優惠便利措施,按照失信企業實施管理。
二是進一步明確了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和公示要求。根據《辦法》規定,海關可以采集的企業信息十分廣泛,除了海關業務管理領域的信息,還包括“企業相關人員(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財務負責人、關務負責人等管理人員)基本信息”“企業及其相關人員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信息”“企業行政許可信息”等。同時,還明確了企業應當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向海關提交《企業信用信息年度報告》。
三是進一步完善了認證程序。《辦法》規定:“申請認證期間,企業涉嫌走私被海關立案偵查或者調查的,海關應當終止認證。企業涉嫌違反海關監管規定被海關立案調查的,海關可以終止認證。”這表明,海關對于涉嫌違規被立案調查的企業,不再一概終止認證,而是需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如對屬于海關規定的簡易程序案件和簡單案件的“兩簡案件”,或者是屬于企業主動披露且根據規定應被處以警告或者5萬元以下罰款,但不作為海關認定企業信用狀況的記錄,且對認證程序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的案件,海關可以不終止認證程序。
盡管《辦法》推出了上述更加完善的差異化信用管理措施,但其中的部分制度仍存在較大的裁量空間,尚缺乏具體的、可量化的裁量標準。比如,“減少稽查核查頻次”如何衡量,海關批準高級認證企業的免擔保申請的標準是什么,等等。而這些都事關進出口企業的切身利益,因此期待海關能進一步推出明確細化的執行標準,以便于企業在具體業務操作中掌握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