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口的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也并未提高,導致了人口老齡化趨勢愈加嚴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各種結構以及生產發展都有著或深或淺地影響,在老年人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后,其生活水平以及養老問題也逐漸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但若全部都由國家來負擔這部分則會引起國家財政壓力增大,僅靠社保和養老服務體系是難以滿足當今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的,因此金融服務養老的開展十分有必要,而國內近年來金融服務養老雖然已經開始實施,然而由于推廣程度不夠,了解并愿意使用的老年人并不多。在養老模式中,社區養老也是十分重要的養老方式之一,在社區養老中引入進入金融服務養老是符合現在社情的良好的解決養老問題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南京市六合區靈巖社區的現狀的簡介:
現今很多老年人都居住在社區當中,所以社區的建設將直接對老年人的養老起到直接的作用,只有完善了社區的金融服務養老,才能提高老年人的養老水平,進而更好的發揮政府、社區以及機構的作用,將各方聯合起來共同打造一個社區內專門的金融服務養老平臺,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養老生活。
首先對老年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和社區是息息相關的,他們無論選擇怎樣的養老服務都無法脫開社區這個平臺,因此在社區內提供金融服務養老,既可以讓金融服務養老的概念自然而然為更多的老年人所知,又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還拓寬了社區養老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對政府來說,通過在社區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引入,政府一直想要推廣的金融服務養老就能夠更深入更細節化的為大眾所知,這代表著金融服務養老在社區的推廣能夠讓政府推行的養老政策能夠更加積極有效的進行。
而對金融機構來說,在日漸老齡化的社會中,需要重視老年客戶,轉變營銷戰略,而在社區能夠提供金融養老則可以讓他們有機會在社區中進行產品推廣,讓更多的老人了解自己的產品,多了一條可以拓寬的業務線和客戶群體。
三方共同作用共同努力,既互相幫助又互相得益,最終將金融服務養老漸漸推廣至全省,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能夠享受到社區金融服務養老的便捷,優化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本次對南京市六合區的靈巖社區進行實地調研及訪談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到社區金融服務養老的現狀及老年人對金融服務養老的相關需求,得出未來社區引入金融服務養老的必要性以及適用性,能夠為金融服務社區養老提供更合理的建議。本次調研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隨機抽樣調查法。對靈巖社區老年人個體采取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調查,了解關于他們對于社區內設立金融服務養老有何看法及現狀等問題。抽取的人完全遵循隨機原則。
(2)深度訪談法。調研組對社區養老工作負責人、老年人個體等更加深入地訪談,詳細地詢問了有關該社區內部金融服務養老相關問題,此處將結合南京市的個體調查數據進行對論文的書寫。
(3)專家咨詢法。提出建議時,咨詢高校的專家學者、金融部門從事養老產品開發的相關負責人等,更合理的提出金融服務社區養老的建議,使得建議更加符合實際。
1.靈巖社區基本情況
靈巖社區共有7680人,其中老年人口(60歲以上)有1443人,占19%,具有發展社區養老的優勢基礎。社區內的老年人農業戶口居多,收入較低、收入來源單一,主要收入來源為380元/月的農保,部分健康狀況較好的老年人外出勞務賺取收入;社區中共有14個低保戶,其養老醫療保險全免,對于照顧失能老人的子女政府也有救助;多數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缺乏金融知識與投資理財的觀念,對金融機構和社區的信任度較低,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理解與接受程度較低;已進入金融市場的老年人現主要使用儲蓄、銀行理財等風險較低、收益更加穩定的金融產品。
社區目前提供有“晚霞紅”日常照料服務,政府組織的“適老化改造”免費安裝扶手、緊急呼叫系統,為照顧失能老人的子女提供上門家政服務的“喘息服務”,以及組辦老年舞蹈隊,老年協會等。
除了以上的養老服務之外,社區也提供一些金融服務,聯絡保險公司、紫金銀行等辦過活動(保險、儲蓄),但是過程中遇到了老年人不信任的阻力,后續沒有跟進,也沒有長期的服務聯系;而老年人因為文化程度較低,接受程度也較低,所以理財方式更多的選擇銀行儲蓄;社區沒有考慮過辦金融服務養老相關的宣傳講座,也沒有進行過需求調查;老年人也沒有反響、提出過需求。
同時社區也在籌劃擴建,打造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服務將引入市場資本,通過招標委托第三方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其中老年人只需花5-7元,即可享受到由國家補貼的上門午餐。
2.老年人參與金融服務養老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本次調研的重點案例,小組在靈巖社區隨機發放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8份。目前,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仍以傳統的健康護理和文化娛樂需求為主,對金融服務養老缺乏了解,但對金融養老服務的需求潛力較大。社區內的老年人使用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的積極性不高,50%的老年人沒有使用過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29.17%的老年人將收入的0-10%投入到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中,20.83%的老年人將收入的10-20%投入到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中。
調查顯示,在有閑余資金的情況下,老年人更傾向于儲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等金融產品。選擇這些金融產品的原因多為風險較低、收益穩定,有15%的調查者認為這些產品更加適合自身經濟情況,另有10%的調查者受身邊人的影響選擇這些金融產品。
3.金融服務社區養老的必要性分析
靈巖社區的老年人比例達到19%,發展金融服務養老的市場廣闊。調研顯示,目前社區內的老年人多繳納社保,以大病險類為例,在報銷比例有限的情況下,老年人在此方面的養老需求尚未滿足。而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較少涉及金融養老,社區內的金融機構數量較少,開展的相關養老產品與服務較少、針對性不強,缺乏相關調查研究與宣傳科普,未能彌補這一缺口。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區開展相關的金融養老服務,特別是加強金融知識的科普與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宣傳、增加社區金融機構的入駐、增加相關產品與服務。
其次,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社區養老的模式得到越來越多老年人的認可。金融服務社區養老的發展將有利于減輕社會的養老負擔,維護社區穩定,促進社區養老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減輕老年人的養老壓力,助力老年人安享晚年。
4.金融服務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
雖然社區目前開展的金融養老服務較少,但老年人對此的潛在需求比較大。以靈巖社區為例,社區內老年人比例高達19%,具備發展養老金融服務的潛力,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問題:
(1)對金融服務養老的認知不夠
金融養老服務的開展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而社區需要發揮橋梁作用,做好金融機構與老年人的對接工作。社區的工作人員不僅要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識能夠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聯系,更要做好老年人的代理人維護社區內老年人的利益。顯然,靈巖社區的工作人員缺少開展金融服務養老的意識,未接受過相應培訓缺乏開展此工作的能力。
其次,社區內的老年人對金融養老的認識不夠、積極性不高。受收入水平、安全因素和自身文化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社區的老年人更愿意選擇銀行儲蓄等風險較低、更加穩定的傳統金融產品。因此,社區的介入更加重要,社區的溝通連接將有利于老年人增進對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的信任與理解,從而嘗試并使用更多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促進金融服務養老市場的發展。
(2)社區缺少金融機構入駐,缺乏溝通合作機制
受地區經濟因素、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與營業利潤等因素的影響,靈巖社區內僅設有郵政儲蓄銀行、紫金農商銀行兩家金融機構,機構開展的業務有限、針對老年人養老的產品與服務較少。
金融機構與社區的溝通聯系缺乏相應機制的支持保障。金融機構開展的相應宣傳、普及金融知識活動過于碎片化,且缺乏后續服務與信息的跟蹤反饋,不利于老年人進入金融養老市場、長期使用金融養老產品與服務。如社區曾聯絡保險公司、紫金銀行等辦過活動(保險、儲蓄),但是過程中遇到了老年人不信任的阻力,后續沒有跟進,也沒有長期的服務聯系。
(3)缺乏開展金融服務社區養老的針對性政策支持
為解決養老問題,提供更好的物質保障,政府從 2011 年就開始引進金融服務養老的概念,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國內養老第三支柱的發展,支持圍繞養老展開的一系列金融服務活動,也鼓勵老年人積極運用手中的資金投入資本市場進行保值增值,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添一道保障。
但是,正如田新朝(2016)提出,養老體系仍存在尚不完善、產品單一缺乏針對性及長期性、政府政策籠統銜接不夠等問題。社區養老與金融服務的結合尚缺少針對性、具體性的政策支持,社區開展活動缺乏具體的政策支持與經驗借鑒。例如:在老年人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政策補貼等形式對老年人進行補助將促進金融服務養老市場的發展;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促進社區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創新三方機構養老的運營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貼心、個性化的服務。
1.社區引進具備金融知識和能力的專業人才
根據個體調查顯示,阻礙老年人參與到金融服務養老的原因有資金不足的因素,這同樣是金融機構開展金融養老服務、推廣金融服務養老產品的阻力之一。
引進或培養具備專業金融知識的人才可以對社區內老年人的資金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集中理財更好地適應市面上現有金融養老服務類的產品,深入參與到金融服務養老過程中去。而社區內常駐的專業人才能夠及時、貼切地了解老年人的金融服務養老需求,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相關服務和資金管理,同時能夠及時高效地反饋給相關部門和合作金融機構,助力金融服務養老市場的良性發展。其次,社區常駐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有助于及時、有效地解決老年人存在的問題、疑惑與困難,提升社區內老年人對于金融服務養老的認知,培養其參與意識,并且能夠有效地幫助老年人預防金融詐騙,減少損失的同時增強老年人對參與金融服務養老的信心。
2.社區積極開展金融服務養老相關宣傳
社區應積極開展養老服務金融的相關活動,聯系相關專家及行業內從業人員,定期開展科普講座,以此提高社區內老年人對金融服務養老的認識,培養老年人個體參與金融服務養老的意識,增強社區內老年人金融養老服務的參與度。
同時,定期開展有關金融安全與金融產品的安全宣傳講座,增強社區內老年人提防金融詐騙的意識,樹立對金融服務養老產品與產業的信心,同時提升個體參與金融服務養老的信心。
3.社區加強溝通,積極探索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機制
在老年人潛在需求較大的情況下,社區應借助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收集老年人的需求意見聯系更多金融機構入駐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多樣的服務。同時,社區應鞏固與已入駐機構的溝通聯系,通過將老年人的金融養老需求反饋到金融機構,促進其開發更多適合老年人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完善后續服務。
社區作為老年人接觸最多的服務機構,應與金融機構攜手,及時聯通地了解行業內最新動態,共同努力,防患新型金融詐騙對老年人的威脅。合作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增強老年人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度和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理解,提升老年人參與金融養老的積極性,促進社區金融服務養老的開展。通過加強多方溝通,社區能夠更好地發揮社區橋梁作用,對金融服務養老的產品更新與行業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
4.政府應加強對金融服務養老的扶持力度
政府加強政策性的支持,提倡社區引進金融服務養老,增強公眾信心,提升民眾對新型金融服務養老模式的認知和認同度,做金融服務養老模式普及和發展的推動者。
同時社區引進金融服務養老在前期的耗資也較多,因此發展受到限制,政府應給予相應的補貼等優惠支持,出臺具體的指導意見,提高老年人、社區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提供法律上的安全保障。
5.金融機構應創新出與社區相適應的產品和服務
金融機構在前期剛進入社區時確實會遇到一些阻力,如老年人不接受、進入成本較高等問題,但是經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老年人因為身體衰退行動多有不便,也有社區金融服務的潛在需求,因此不應該短視,而應該從長遠利益來看,做長期打算。
積極探索發展在社區的金融服務,在與社區合作的同時收集分析數據,開發探索出適合社區老年人群的產品,符合他們的經濟情況和心理情況,這樣后期便可以降低成本,給金融機構帶來良好的口碑,并且能解決社區養老問題,帶來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