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金融改革,發展實體經濟。黨中央高層也多次強調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基礎,是實現“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物質基礎,對穩定和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有關鍵性作用。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就是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因此,金融的本質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現階段應重點把握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努力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金融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功能是金融的核心功能,即通過資金融通實現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金融可以聚攏閑散資金,轉化為資本然后進行再投資,這樣既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又解決了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同時,金融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也可以引導資金資源流到有發展潛力的部門和產業,這樣就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金融還可以對實體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通過金融方式進行實體經濟調整能起到更加直接有效的作用,政府不僅能通過金融手段將經濟政策傳給實體經濟以實現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目標,還能以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引導實現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目標。
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而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金融自身不斷深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也隨之不斷拓展,如公司治理、財富分配和信用體系等都需要金融輔助完成,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的互促共生作用已延伸至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旦產業機構不合理,實體經濟發展基礎就不牢靠,金融體制發展就不完善,于是金融資本對產業資本會產生擠出效應,進而導致實體經濟不良發展,最后就導致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做實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做強實體,有利于金融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實則是一種互惠互利、互促共生的關系。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強的原因是金融發展的不平衡和融資結構的不合理。從更深層次來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強的原因并不是金融過度發展,而是金融發展不足且結構發展失衡,不能匹配實體經濟的需求,這些問題導致了不同經濟主體的融資地位不平等,進而導致了投融資效率低下。具體表現在:一是直接融資角色只能通過銀行來擔任,而該角色本應由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擔任。直接融資方式和間接融資方式互有長短,可以相互補充,但直接融資市場發展不健全會導致了企業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增大。二是多層次的銀行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大型銀行被迫承擔起絕大多數的融資功能,而小銀行承擔的融資功能有限。一般來說,大型企業的商業信譽比中小企業要好,單筆貸款額度自然高。且從成本和風險控制角度來說,大型銀行更愿意服務大型企業;小銀行的地域覆蓋不足且資金實力有限,不能滿足大型企業的跨區域金融服務需求,故一般只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需求。銀行業過于集中決定了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在短期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三是民間金融的發展問題。民間的金融融資角色現在只能由正規金融機構擔任,而民間資本本該承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的民間資本多且分散,投資起來難;而中小企業數量多,融資起來難。實體經濟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通過以商業銀行為主的正規金融機構,但是擔保和典當等民間借貸更加符合小企業貸款的短期、小額、分散的特點,而民間借貸在中國發展程度明顯不足。另外,中國金融產品存在同質化等問題,使實體經濟的多元化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因此,大多數中小企業融資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等昂貴的融資渠道,這就導致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貴、融資難問題。與此同時,中國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低且難以獲取,使得金融機構難以了解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此外,中小企業的抵質押物較少,使得金融機構不能消除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風險損失,進而影響了金融機構融資供給的積極性 。
目前,世界上對金融科技的概念并沒有一致的界定,但金融科技是一個包涵廣泛的概念。金融科技可以簡單理解為科技帶來的金融創新。就實質而言,金融科技將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金融領域,讓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所以也可以說金融科技是通過技術運用來提升金融體系效率的行業。與傳統金融相比,金融科技在發展長尾用戶,提高服務效率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優勢。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都可以影響金融活動過程。大數據可以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從而提高識別金融風險的能力;云計算可以降低金融成本,提高效率;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可以優化整個行業的業務流程,使交易者能夠在鏈上完成整個支付流程,并且還能追蹤貨品流向。在支付領域中,金融科技企業能夠提供簡單、安全且場景化的支付手段,實現移動支付。在借貸領域中,金融科技釋放了未被金融服務覆蓋到的信貸客戶的融資需求,使借款方式簡單化、借款條件寬松化,在線借貸平臺使個人與企業間的借貸更加便利。在財富管理領域中,金融科技降低了交易費用和投資門檻,簡化了投資流程,實現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此外,數據分析在投資領域中的應用減少了金融機構、企業和投資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使企業能夠定位投資者,從而為投資者提供定制化、自動化的投資服務。
金融科技可以改善信用問題。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可以改善金融業的基礎架構,讓數據信息更加準確且可追溯,還能為管理風險和科學決策提供標準,使信息更加真實準確。金融的關鍵是信用問題。信用能提升經濟效率,但是人們卻又無法擺脫信用困境。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可以重構信用,繼而影響金融的重構。在重構信用上,區塊鏈具有“無中介”的特點,改變了傳統的信用模式。在共識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分布式技術,輔之智能合約,可以建立起自主、透明的信任體系。這種信任體系不需要別人和中介機構的背書,而是基于算法信任建立起來的,這種信任體系不但可以提高社會信用體系的效率,而且更能體現社會的公平。
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新技術能改善傳統金融服務,提升傳統金融業務效率,還能探索新型金融服務模式,提供高價值的智能綜合金融服務,構建新的金融競爭格局;金融科技公司積極把握金融市場未來的競爭主動權,不斷向金融市場現有產品滲透,而且還不斷與現有金融產品整合并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然后使用新技術實現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之間的無縫連接;金融科技公司還涉足到原有金融市場沒有涉足的領域,覆蓋更多潛在用戶,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使客戶獲得更高的收益,改善客戶的服務體驗,使長尾客戶享受的服務更加優質便捷。
金融科技是金融業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優路徑。金融科技能為金融業賦能,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信息不對稱、風險和“時空”限制等問題在許多方面限制了傳統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方式和效率。金融科技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在金融領域,彌補了信息不對稱、風險和“時空”限制等傳統金融的不足,改善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問題,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首先,金融科技改善了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使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變得更加安全高效,這將有利于金融業能夠更加高效地支持實體經濟。其次,在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科技可以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有力的工具。最后,運用金融科技能夠防控金融業自身風險,提高金融安全性,這也對實體經濟的平穩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