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鳳
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區域創新中心是一個全新的理念,無準確的定義。國外很多學者稱其為學習區、創新環境、創新集群、區域創新系統等。研究學者D.Doloreux認為區域創新中心是一個由企業、地方政府、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等主體構成,根據制度安排促進知識生成、實踐和傳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穩定的系統。世界范圍看,通常把紐約、硅谷、倫敦、巴黎、東京等地看作較為成熟的世界創新中心。而我國創新理念、創新氛圍及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一般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一個區域能否成為創新中心,主要看能不能引領產業技術發展,能不能推動創新成果實現快速轉化;其創新能力是否有輻射帶動作用;是否具有鮮明的創新文化;能否整合創新資源,成為資源配置的中心,帶動整個區域產業業態的發展。創新中心是創新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通常具有創新性、系統性和集聚性特征。創新中心的創新氛圍、體制機制、創新環境等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示范帶動、輻射作用,將引領區域創新發展。
從國際來看,美國以硅谷為腹地的舊金山灣區構筑了一個“科技(輻射)+產業(網絡)+制度(環境)”的全球創新中心;日本以東京都為核心的東京都市圈形成了“工業(集群)+研發(基地)+政府(立法)”獨具一格的“東京模式”;英國以倫敦為中心的“大倫敦區”以“知識(服務)+創意(文化)+市場(樞紐)”模式成為世界創新中心。從國內實踐看,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國務院先后批準19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根據國務院對19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文件來看,有8個定位為創新中心,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成都等城市分別提出建設創新中心的發展定位。北京占有全國50%以上的國家部屬大學和科研院所,兩院院士約占全國的1/2,借助政策先行優勢和科研院所創新,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國際化特征凸顯,通過示范性政策的出臺和引導,形成創新資源的“磁場吸附力”,走出了一條“以要素國際化帶動創新國際化”的特色發展路徑。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先天不足”,但具有寬松的政策環境、成熟的產業鏈配套和發達的資本市場,以創業促創新,實現了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轉變。武漢教育資源豐富,科技資源相對聚集,光電子產業特色突出,一方面依托大型國有企業打造產業集群,另一方面依托本地創新創業人才和產學研合作,打造蓬勃發展的產業生態。成都著力打造創新環境,強化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著力培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吸納高層次人才,其較低的創業成本和舒適的生活環境贏得了不少創業者的青睞。
區域創新與區域經濟的增長是互為依托的。高水平的經濟區域發展為區域創新中心建設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提供可能,同時伴隨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高收入成為吸引專業創新型人才涌入的重要因素,為區域創新中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最為關鍵的智力支持。而反過來,較強的創新能力又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最具價值的競爭要素。2017年重慶市GDP總量達到1.95萬億,增速9.3%。GDP總量超過天津,排名全國第五。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3元,比上年增長9.6%。全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11439元/人,比上年增長8.6%。
早在2015年6月,重慶在《重慶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中就提出建成科技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長江上游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創新驅動示范城市。2016年2月,《重慶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方案》提出了兩種創新中心平臺及載體。2016年5月,將區域發展戰略同西部創新中心建設結合起來,提出了重慶加快建設西部創新中心的定位,并提出著力建設研發創新中心、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集聚區、綜合商貿物流中心的定位。
重慶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具備完善的航空、鐵路、河運、公路、軌道交通5位一體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信息時代所要求的先進通訊設施設備,具備區域創新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所需的硬件支持。截至2017年底,重慶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3023公里。公路路網密度179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營運里程達到2371公里。軌道交通營運里程264公里。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141.76萬標準箱,增長11.7%。年末全市民用車輛擁有量567.50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1.2%。汽車保有量全國排名第三。
2017年,重慶市的區域創新能力排全國第八位。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35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9%。截至2017年底,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共148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527個,其中國家級中心10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4個。全年共受理專利申請6.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9萬件。獲得專利授權3.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6138件。截至年底,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2027家,有效發明專利2.2萬件。全年技術市場簽訂成交合同2129項,成交金額121.7億元。
從國際、國內知名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看,重慶要建設具有創新競爭力的西部創新中心,關鍵在于以下五點。
創新中心的形成除了要具備相對完善的市場和制度環境,還應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專業化制度優勢,才能保障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重慶建設西部創新中心,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從創新源頭的供給能力著手,從組織機制、人才發展機制、天使投資機制、城鄉建設機制、土地供應機制、高新區發展機制、政府運作機制、孵化器支持機制、政策落實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引領西部創新發展。
創新的最大動力源于市場需求,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是創新活動的主體,能敏感地抓住市場需求。只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不僅能解決創新技術供給的問題,還能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工程,建立獨角獸企業培育儲備庫,開設獨角獸企業培育綠色通道。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創新合作,引進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特別是面向大數據、智能化等重點產業的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補齊創新短板,提升創新能力。
金融是經濟的命脈。當前,科技金融發展呈現態勢良好,但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短板。新形勢下,建設西部創新中心,需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探索科技與金融深度對接機制。建立符合科技型企業需求的金融市場融資渠道、金融產品,為科技型企業從初創期到成熟期各階段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務。發揮好政府在科技金融風險分擔中的引導、協調和支持作用,建立多層次風險分擔和信用擔保體系。制定符合科技企業風險特征的考核約束機制、科技金融監管政策,提高對科技金融信貸業務的風險容忍度。打造科技金融合作平臺,培育中介機構發展。加快發展科技擔保機構、創業投資機構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機構。
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平臺的建設和孵化。創新平臺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服務于創新活動。重慶西部創新中心建設應著力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和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創新發展。建立各類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體系,降低創新創業風險,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樹立“互聯網+”理念,搭建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提升載體功能,不斷完善孵化器、加速器、產業技術研究院、眾創空間、園區等創新創業平臺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延伸產業孵化鏈條。
創新文化的形成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培育。大力提倡創新教育,將科學和創新教育作為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辨和創新精神,鼓勵青少年參與科技發明競賽;發揮科協等社會組織的作用,積極舉辦科普展覽、講座,廣泛傳播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以系列品牌活動為載體,加強對廣大市民的引導,深化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文化條件和環境。最終形成政府有明確的“創新導向”、企業有內在的“創新動力”、市民有強烈的“創新激情”、社會有寬容的“創新氛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