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期貨市場新品種和新業務不斷推出,國際化程度的持續加深,投資者和資金存量的大幅增長,期貨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市場的波動性相應顯著加大,市場上還存在著諸如對倒交易、幌騙交易、操縱市場、虛假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還帶來風險和違規行為的國際化,期貨投資者保護工作難度與日俱增。因此,如何保護我國期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期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思考。
期貨市場主要目的是讓各類參與者通過套期保值來管理各類風險,降低經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而若想實現這一目標,則投機者的作用至為重要,投機者在獲得利潤的同時,必然要承擔相應的風險。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仍然以投機者為主,個人投資者占到投資者總數的90%以上。同時,我國期貨市場部分參與套期保值的投資者也有從事投機交易行為,有時會造成市場多空雙方的力量失衡,導致期貨價格短期劇烈波動。從現代經濟學角度來說,期貨市場也是一個“不完全市場”,買賣雙方通常是根據自身對未來價格的預測來確定商品價格,脫離了商品的現時基礎價值,極易出現“越拋越跌”、“越買越貴”的現象,這樣便會進一步增加投機風險[1]。同時,部分期貨品種市場容量較小,資金的短期大量進出炒作帶來較大的市場沖擊。
一方面,雖然近年來監管部門對非法期貨進行持續嚴厲的打擊,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以現貨交易平臺存在的非法期貨交易場所仍然存在,游離在政府監管政策的邊緣,造成許多不明真相的投資者真假難辨。另一方面,目前期貨市場“五位一體”的監管框架及相配套的制度體系客觀上還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從廣義上來說,監管漏洞指的是治理措施上存在漏洞,如監督、處置、制度、協調等;從狹義上來說,監管漏洞指的是監管工作未嚴格根據相關期貨制度來實施,未認真制止各種違法違規行為[2],目前監管漏洞主要在廣義方面,表現為對市場異常波動監管不夠及時全面,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足,期貨市場沒有專門的期貨法,期貨市場的集體訴訟和代位訴訟制度還沒完全建立,需要在立法和監管實踐中加于完善。
作為金融領域的一項主要風險,道德風險在期貨市場同樣存在,且由于期貨市場的高杠桿和高換手特征表現更加明顯。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存在大量的期貨居間機構和居間人,在發揮中介作用的同時,也存在違規代客理財、惡意炒單、對敲轉移資金、影響市場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期貨市場還存在大量的所謂投資咨詢人員通過建立各種行情交流群并提供行情指導方式誘使投資者進行不理智交易,或者干脆讓投資者成為“抬轎者”,自己則坐享其成,侵害投資者合法利益。
在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上,期貨投資者等客戶的利益保護是監管的重中之重,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明確將“保護投資者”列為對資本市場的三大監管目標之一,歐洲證券委員會論壇(FESCO)早在2001年2月就發布了《協調保護投資者的核心商業行為準則》。目前,國際通行的保護期貨投資者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運用行政手段(或行業協會形式的準行政手段)對期貨公司執行以財務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香港衍生品市場就實行“以披露為主,向從事銷售投資產品的機構發牌及適合性評估要求”;二是明確期貨投資者與期貨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通過建立證券期貨投資者保護基金等措施,在期貨公司等金融中介機構通過破產、并購等方式退出市場時,能夠及時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香港就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的規定設立投資者賠償基金的,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下屬的投資者賠償有限公司負責。
在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情況下,建議期貨市場各方繼續加大機構投資者尤其是產業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的培育力度,加強期貨市場正面宣傳,營造有利機構投資者的良好外部輿論和政策環境,注重因地因時制宜,綜合施策,降低期貨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和資金結構,降低市場短期炒作熱度,增強期貨市場的長期穩定性。
適當性制度主要是從法規角度來劃分投資者及產品類別,以防投資者盲目參與市場,這是當下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重要舉措[3]。現階段,適當性制度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證券期貨市場,且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建議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結合金融機構實施情況繼續完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統一不同金融領域投資者和產品分級的尺度,減少制度套利空間。
客戶投訴和糾紛解決機制是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徑,建議優化客戶投訴和糾紛解決機制,落實期貨經營機構的主體責任和行業協會、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責任,提倡投資者和期貨經營機構優先采取和解和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著力推進期貨市場集體訴訟和賠償機制的建立,對于認定的操縱市場行為,允許投資者提出集體訴訟和獲得相應的損失賠償,賠償資金可由違規投資者罰沒資金支付,不足之處可由期貨投資者保障資金代為支付。
針對投資者普遍存在的期貨交易機制認識不足的問題,建議充分發揮期貨行業協會的自律和服務功能,在繼續灌輸期貨交易規則和風險意識的前提下,采取視頻、游戲、模擬交易、案例教學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切實讓投資者體驗期貨市場的運行特點,明悟期貨杠杠的“雙刃劍”原理。大力推進期貨知識走進高校、企業、社區和農戶,普及正規期貨知識,警示非法期貨交易,提升投資者認知能力。
期貨市場天生的高杠桿和高風險特征決定了期貨的風險控制和交割制度安排對投資者利益保護具有特殊意義,建議對于市場容量比較小和客戶集中度比較高的期貨品種,適當提高保證金收取比例和漲跌幅限制;適度降低交割品質要求,擴大可供交割現貨的數量,增加交割地點和方式,更好保持期現市場的良性互動,防止市場非理性行為。
適應現代金融市場資金流、交易流和信息流快速轉移特點,建議綜合利用證監會、證監局、期貨交易所、期貨市場監控中心、期貨行業協會的監管資源,以期貨市場監控中心為核心平臺,整合期貨市場投資者、行情、持倉、交易交割、行權履約、違規處罰、投訴建議等信息,與其他金融市場及現貨市場建立信息交互機制,充分發揮大數據的“透視、聚焦”功能,加大違法違規處罰力度,保障期貨市場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隨著《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發布及正式實施,我國證券期貨投資者保護最大一塊拼圖終于到位,證券期貨市場實現了投資者和產品的分層匹配,期貨投資者合法利益在源頭得到保護。未來,期貨投資者保護工作還需要嚴格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繼續完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健全投訴和糾紛機制,優化期貨交易制度,充分發揮“五位一體”立體監管威力,為期貨投資者提供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外部環境,最大限度保障期貨投資者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