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和實施,社會各界給予了教育職業發展以高度關注。同時,新常態下,高校內部的審計工作也應順應新的發展趨勢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創新。其中,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以高校領導干部為審計對象,反饋其在任的履職情況的一種審計活動。因此,必須做好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形成對高校腐敗現象的有效監督。本文中,側重從公共管理視角出發,結合現階段高校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公共管理視角下促進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創新的具體策略。
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四大分支之一。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活動,作為一種現代管理模式。公共管理強調了公共權力應履行其公共職能,并接受一定的監督、制約和規范。在高校中,高校領導具有代替國家行使相關教育權力的職責,因而也應接受一定的監督、制約和規范。因此,在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開展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公共治理在教育領域方面的具體體現。一般而言,我們認為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是在高校內部,由負責審計工作的機構,在遵循審計機構、人力資源部等相關機構的規定基礎上,以高校領導干部為審計對象,對其在任期間應當擔負的職責而開展的一種審計活動。在崗或者離任審計。審計客體應當包含學校各二級學院、下轄單位、校辦企業、室、處的行政與黨委的中層正職管理人員。此外,只要是任職結束或者因為升遷、離職、調崗等因素不再擔任該崗位管理者時,一定要按照有關規定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審計的內容主要有:審查任職干部落實政府與地方各項大政方針的情況、審查任職干部有關法制規章的遵守情況、審查任職干部所在部門工作任務達標情況、審查任職干部“三重一大”事項決策落實狀況、審查財務收入等。
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認知不到位。第一,依據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學校都要設立單獨的審計機構,而且配置充足的審計工作者。一些高校盡管設置了單獨的審計部門,然而依舊具有審計工作者數量不足、人員配置不科學的問題,并且因為內部審計部門隸屬于學校下轄的獨立行政機構,由高校財務部門集中劃撥人員經費,內審機構工作開展受到很大制約,獨立性嚴重不足。因此,經濟責任審計通常是針對領導干部展開的審計。領導干部手中所擁有的權利會給審計工作者的審計帶來不良影響。在搜集證據資料時,審計對象一般采用應付的態度,不配合、不積極,不提供可靠、完備地資料,致使審計人員無法順暢進行審計。
高校內審人員嚴重匱乏,并且大部分是從財會部門借調的,或者財會專業的畢業留校生,對高校內審工作的性質沒有科學的認知。伴隨高校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多,收入與支出金額不斷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審計項目逐漸增多,審計內容逐漸繁雜,這便需要內審工作者立足于經濟管理的維度為高校的發展提出科學建議。然而當前學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者知識架構不夠多樣化,專業能力低下,缺少財會、投資、計算機、管理等領域知識和能力儲備。在現實審計過程中,因為對審計規則的要點了解不深入,致使審計工作者對問題的認知不深刻,給經濟責任審計成效帶來不良影響,致使審計效果不理想。
當前各學校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大多將重點放在財務收入與支出的正當性與可靠性、國有資產價值保持與提升、管理者黨風黨紀遵守情況等方面,缺少對重大工作方略確定、工作安排等有關事務的審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大多依托財務收支的方式加以評定,難以表現經濟責任審計的特征。另外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客體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直屬單位一些是企業性質,一些是事業單位性質。唯有依據審計客體的特征構建側重點突出的能夠定量考評的指標機制,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有效融合,而不是以優劣、以短期是否盈利來評判,才可以有效保證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可參照性。然而當前大部分學校均未基于審計對象的實際特征構建科學的評定指標機制,必定致使審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受審計工作者主觀要素的影響,評判尺度難以保持一致。
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應用,一些內審部門通常在審計活動中耗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取得了理想的審計結果,然而卻并對審計結果進行有效運用。缺少健全的成果應用體系,部門管理者僅負責對審計報告進行批示。在職的干部對上任所牽涉的問題通常采用避讓的態度。各有關機構也未構成審計成果的科學化應用體系,大部分高校的管理或者人力資源部門未把審計成果和領導考評任用機制相融合,也未構建有關的審計成果公布機制與追責機制。審計成果得不到有效運用,致使審計資源白白耗費,另外也導致審計成效的不理想。
高校應當依照政府的要求科學的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高校內部審計工作者應當秉承一種內部審計活動是服務、是有效監督的思想,采用恰當的舉措,確保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捋順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的隸屬關系,確保負責經濟責任審計的機構在高校行政地位的獨立性。其次,應當深化所有教務工作者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認知,而且逐漸健全高校內部審計機制。
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牽涉范圍廣,面臨的風險高,會觸碰到某些單位與某些人員的利益。為此,這便需要學校全員積極配合,形成對經濟責任審計的科學認識。審計、財會等機構應該有效組織多種類型的活動,增大經濟責任審計宣傳力度,增強全體職工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認知,讓其對審計工作者的工作持認可、支持態度,讓經濟責任審計得到所有人員的認同,唯有如此,審計工作者才可站在客觀的立場以客觀的態度在愉快、優良的氣氛中開展審計活動。
各學校應當給予內部審計工作高度關注,有效保證審計人員的充分配置。在審計領導的選用過程中應當綜合考量其實踐經驗、專業知識、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選用廣泛涉獵工程、內控、財會、法制等多領域知識的審計工作者,重視團隊的專業組合。定期安排審計工作者外出學習、參與有關培訓活動等,有效提升審計工作者的崗位勝任能力。尤其是增強審計工作者計算機操作方面的培訓,逐漸在內部審計中應用電腦輔助審計、互聯網審計等先進舉措來提升工作質效。且為審計工作者搭建職業晉升平臺,在審計活動之余促使審計工作者持續提高理論探究能力與專業技能水平。
高校應該依據政府有關政策方針的要求而且聯系本校相關制度,準確確定領導干部所擔負的崗位經濟職責,讓審計對象了解自身所擔負的經濟責任。具體應做好的工作包括:第一,依據領導人員的工作內容明確其相應職責,科學劃分學校領導人員的直接與主管責任。第二,以任期為依據,科學劃分學校領導人員在崗期間與離任以后的經濟責任,不可把上任和現任干部人員具有的問題混雜在一起,應該正確劃分,是哪個干部人員在任期間出現的問題,便由誰擔負相應的責任。第三,以有關會議記錄、文件檔案、簽字材料為根據,科學劃分個體與組織決策。
在此基礎上,審計工作者在審計過程中,根據標準的評定指標機制,結合人力資源部編制的領導監管制度,對審計客體、審計事務進行精準、科學的評價,讓經濟責任審計變成考評領導人員不可缺少的環節,讓審計質量大幅提升。
審計結果應用是審計活動的最終目標與歸宿。高校應當構建健全的審計整改機制,以預防風險、提升收益、堵住漏洞、提升效率。第一應當要求審計對象對于審計發現的不足和缺陷編定改進方案,并且明確整改的具體日期,保證審計發現的問題“被重視、被改進”;第二追蹤審計對象的改進進程,關注改進質量,并對改進結果進行驗收,保證有關問題“全部得到解決”;第三有效提取審計活動中發現的綜合性問題,為高校的發展出謀劃策,由“監管人員”逐漸向“管家服務人員”改變。基于我國高校的現狀,經濟責任審計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作為高校的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從現實狀況出發,著實提升著眼點,立足于委托方的維度考慮審計活動的重心,緊抓審計結果的運用,提高審計活動質量,積極預防風險,推動高校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總之,高校應該高度注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維護審計的獨立性,持續提升審計主體的整體素養,依據健全的審計評定指標體系,對審計客體進行科學的評定,且科學應用審計結果,促使高校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