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剛
(中國人民銀行衡水市中心支行,河北 衡水 053000)
近年來,互聯網消費金融迅速興起,“螞蟻花唄”等類信用卡產品、“京東金條”等現金借貸產品、各類校園貸等產品層出不窮,P2P市場也飛速發展,線上的資金借貸越來越普遍。由于此類交易不提供實際抵質押物,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違約風險較大,截至2018年2月,全國問題互聯網借貸平臺數累計為4164家,占全部平臺的比例高達68.7%①數據來源:網貸之家(2018-02-28).https://shuju.wdzj.com/problem-1.html.。發展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行業,培育金融主體的信用評價體系,能夠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信用風險,降低違約率。如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與金融研究所聯合課題組(2014)指出,互聯網金融征信能有效約束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互聯網融資行為,促使其保護自身信用記錄,從而實現融資消費和投資效益最大化[1];劉蕓等(2014)指出,征信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對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關鍵作用[2]。然而,諸多因素制約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袁新峰(2014)指出,互聯網金融信貸信息未納入央行征信系統,導致借款人可以不受之前違約記錄的影響[3];馮笑等(2015)指出,各征信平臺數據彼此孤立、金融業務經驗缺乏、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問題成為制約我國互聯網大數據征信發展的因素[4];趙紅梅等(2016)指出,互聯網征信面臨信息標準和共享機制尚未建立、互聯網征信活動易突破法律框架、互聯網征信監管亟待加強等問題[5]。國內學者對如何推動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個人征信業的發展做出許多有價值的研究,如葉文輝(2015)提出,我國應加強信息主體權益和隱私保護、推動大數據征信機構逐步接入央行征信系統、完善監管制度、強化失信懲戒力度[6];彭星(2016)通過研究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提出我國應建立系統的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明確有效統一的信息保護機構[7];戈志武(2017)介紹了發達國家的征信監管經驗,提出應轉變監管理念、豐富監管體系、引導自治與行業自律等[8]。本文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行業發展為研究目的,在總結分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描述行業發展現狀、剖析行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參考國外先進的經驗,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我國目前的個人征信行業分為公共征信體系和市場化征信體系,以公共征信體系為主導,其核心是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由央行直屬的事業單位征信中心負責開發、運營與維護,主要收集基本信息,接入系統的金融機構、小貸公司及部分互聯網企業提供的借貸信息,以及法院判決信息、公積金信息等公共信息等。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穩定,截至2017年7月,共覆蓋9.32億自然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有4.58億人,自運行以來提供了45.21億次個人征信報告查詢②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個人征信系統運行月報,2017(7).。按照《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未經信貸征信主管部門批準建立或變相建立的個人信用數據庫提供個人信用信息,因此,央行的信用數據庫在金融機構信貸數據上處于壟斷地位,其征信產品多用于金融領域的放貸審查與貸后管理活動,如金融機構發放個人貸款、農戶貸款、信用卡,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等,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并不廣泛。我國市場化征信系統的建立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央行征信系統對線上金融覆蓋率較低,各互聯網金融平臺出于防范信用風險的目的,或向第三方征信機構購買信用信息,或建立基于自身業務閉環的個人征信系統。第一種模式以上海資信公司、北京安融惠眾公司為代表,分別開發了針對互聯網金融公司和小額信貸行業的信息共享平臺,征信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限于接入平臺的機構。第二類模式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這些機構主要依托自身業務平臺的數據,通過自身模型評估得出消費者的信用評分,應用范圍也僅限于本機構的金融業務,總體應用范圍較窄,市場信息鏈不完整。2015年央行下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等8家企業做好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2017年1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8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個人征信機構“信聯”的事項,2018年1月4日,央行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信聯”的全稱)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2018年2月22日,央行正式下發了百行征信的個人征信牌照①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EB/OL].(2018-01-04).http://www.pbc.gov.cn/rmyh/105208/3456248/index.html.,我國個人征信市場化的大門逐漸打開?!鞍傩姓餍拧睂⒅饕占胄谢A數據庫未覆蓋領域的信用信息,為傳統金融機構外的類金融機構提供征信數據,對央行征信系統形成有力補充,拓展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內涵和外延。
2008年,國務院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職責調整為“管理征信業”,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為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自此,我國個人征信業開始步入了管理部門明晰、職責明確、搭建機制和有法可依的軌道[9]。中國人民銀行承擔的職責主要有:征信行業監管政策的制定;牽頭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征信機構成立資質審核;對接入央行數據庫機構各項法規遵守情況、業務合規性、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征信宣傳教育等。我國的個人征信行業監管依據的專門法律為2013年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另外,《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人民銀行[2005]第3號令)為部門規章,《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有對個人信用信息保護的分散條款,存在整體法律體系權威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強、涵蓋面不全等不足,關于個人隱私保護,對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和征信機構的違規處罰等方面的規定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目前的個人征信業發展相比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市場規模小。截至2016年底中國個人征信加企業征信的市場規模僅約20億元,且個人征信市場只占很小份額,而美國個人征信市場的總體規模則達到600億美元②數據來源:華道視界.解析美國征信行業如何長成參天大樹[EB/OL].(2016-11-10).http://www.chinadatagroup.com/news_view.aspx?TypeId=5&Id=1504&Fid=t2:5:2.。二是征信數據應用范圍窄。我國個人征信主要應用于金融場景等,而美國則應用于更多生活場景和商業場景,如市場營銷、人才招聘、醫療服務、征收稅款等。三是官方征信機構個人征信覆蓋率仍然偏低。截至2016年5月,央行征信中心個人征信覆蓋率為28%,遠低于美國的92%③數據來源:易觀智庫.中國個人征信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EB/OL].(2016-08-01).http://www.imxdata.com/archives/11237.。四是征信數據使用頻數低,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個人征信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催生了對市場化個人征信的迫切需求:一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在發放消費信貸時,面臨央行征信系統對線上人群覆蓋率低,線上群體個人征信數據缺失的問題,難以滿足消費金融的需要,促使互聯網企業自建征信部門或者與其他市場化征信機構合作收集征信數據,從而逐漸發展成為補足央行數據短板的重要部分。二是P2P平臺借貸呈現筆數多、金額小、純信用的特征,需要廣泛收集資金需求方的信用信息,進行多維度刻畫,風險范圍、風險環節更加寬泛。但按照相關法律規定,P2P平臺很難直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系統查詢客戶信用信息,通過線下對借貸方進行信用審查難度大、成本高,需要與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合作來完善平臺風控體系。
數據是一切征信產品和服務的基礎,數據的獲取與挖掘能力也是征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個人征信的數據主要分為六個維度:基本信息、還款能力、負債記錄、行為特征、社交資料、公共記錄信息等。征信數據要產生價值,必須廣泛采集這六個維度的信息,并清洗冗余信息,搭建模型進行加權分析,進而形成征信產品。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使新型征信機構普遍與互聯網海量數據深度融合,形成“大數據征信”,且成為發展趨勢: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互聯網征信機構依托股東所搭建的平臺,以低成本收集海量數據形成先發優勢,通過IT技術整合應用于多種場景,其中,芝麻信用依托阿里巴巴下屬電商交易信息以及支付寶、余額寶以及螞蟻金服采集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10],騰訊征信依托財付通數據以及社交數據(不含微信私聊數據)。其他征信機構則依靠多年的風險評估經驗、特色征信數據,深耕細分征信市場領域。如前海征信擁有“平安系”內部的數據,涵蓋保險、銀行、P2P、證券等數據,數據質量較高;拉卡拉信用的優勢是布設拉卡拉的40余萬家線下便利店數據,這些機構利用海量化、維度廣的大數據服務多種生活應用場景,有力地拓展個人征信業的覆蓋面和層次性。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個人征信行業帶來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國個人征信行業發展遇到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個人信息采集亟待規范。隱私權在歐美國家的立法實踐中,一般都被確立為個人的一項重要憲法權利,但在我國隱私權尚未被正式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民事權利,對于隱私權是否構成憲法權利也存在爭議。按照《征信管理條例》規定:“采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實踐中一些征信機構收集征信信息主要依托互聯網大數據,通過其電商或社交平臺自動記錄用戶的各類信息,且在信息記錄后難以充分預期后續信息的運用渠道,很難達到《條例》的要求,造成未經授權收集信息和一次收集終身使用信息等問題,如果不能通過法律法規對互聯網個人信息采集范圍做出明確界定,并對違規行為制定較高的處罰標準,容易發生各類違規采集信息事件。如國內某些征信機構會采集諸如個人年齡、性別、血型、宗教信仰等不應被納入信用評價標準的信息,甚至根據這些信息對用戶進行差別對待。二是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導致信息安全問題突出。由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借貸的全流程在網絡上完成,個人信息具有開放性,易受到黑客或病毒攻擊,一旦信息被非法訪問或篡改,加之互聯網的擴散性,將對信息主體權益造成破壞性威脅。另外有些互聯網金融公司將數據處理業務外包給其他技術公司,存在著信息泄露的隱患。如美國的信用評估巨頭Equifax 2017年經歷了一起嚴重信息泄露事件,由于遭到黑客攻擊,導致1.43億用戶的個人信息(美國總人口3.2億)遭到泄露,信息包括姓名、社安號、地址、駕照號、社保賬號等,還包括20.9萬人的信用卡號碼,18.2萬人的個人稅收信用文件①數據來源:人民網.美國信用評估巨頭被“黑”1.43億客戶資料外泄[EB/OL].(2017-09-09).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909/c1002-29525067.html.。三是信息主體維權難度增大。我國法律賦予信息主體異議權、投訴權和訴訟權,但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個人信息被加工成眾多衍生數據,數據處理及運用涉及多方主體,一旦權益受到侵害,信息主體將很難知曉侵權行為,并且難以舉證和維權,異議權、投訴權等各項權益難以保障。四是我國法律規定征信機構對超過5年的不良記錄應予以刪除,但互聯網的數據記錄難以抹滅,信息主體的信譽重建權難以保障。
征信業信用信息共享保障了美國征信行業的持續發展。美國征信機構之間雖有競爭,但是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對于數據的管理、加工、保護和風險判斷的良性競爭。反觀國內,一是在征信機構之間,一般都擁有獨占的數據源,不與其他機構共享。二是在商業銀行與征信機構之間,按照有關規定,未拿到個人征信牌照的征信機構都不能向商業銀行采集個人信用信息。同時,商業銀行將數據分享給民營征信機構,還會有將客戶數據泄露給競爭對手的風險。三是網貸平臺游離于央行征信中心之外,網貸平臺之間的信用數據也沒有完全實現共享。個人在平臺的違約行為并不影響其在線下向銀行申請貸款,同時易出現借款人在多個平臺重復借款的情況。征信業的未來在于合作,各類信用信息成為“數據孤島”,勢必會影響整個征信系統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目前,市場化征信機構提供的征信產品很多,以芝麻信用分、騰訊信用等級為例,其所獲取的數據單純集中于其所處的行業領域,造成數據推算出的信用等評分不準確。如芝麻信用主要采集阿里系電商平臺數據,因此高分用戶往往都是經常性使用阿里系電商平臺的用戶,如果一個消費者是淘寶和支付寶的低粘度用戶,信用分會很低。一些人則可以通過在阿里體系內人為地增加資金往來頻率,以類似“刷信用”的方式提高芝麻信用分,這種評分結果必然不太準確。反觀騰訊信用主要基于社交網絡數據,由于微商發展的遲緩以及微信支付資金量遠低于支付寶,使消費數據成為騰訊的短板;微信朋友圈的大數據,更多的是基于所發說說、日志的信息整合,內容往往推測出的是心理消費,也與實際消費能力相差甚遠,因此數據推算出的信用等級也往往有失偏頗。
一是機構監管制度有待完善。首先是缺乏準入制度。眾多機構紛紛加入互聯網金融征信市場,導致互聯網征信機構資質良莠不齊,征信業務合規性難以保證,如很多公司打著“大數據公司”的旗號開展征信業務,卻通過黑客或黑市數據中介等非法渠道獲取數據,使信息主體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擾亂市場秩序,但我國現行法律對這類行為的處罰力度較?。黄浯问侨狈浒钢贫龋糠只ヂ摼W征信機構未在當地征信管理部門備案,導致在收到信息主體的相關異議或投訴時,征信管理部門難以聯系到相應機構,異議或投訴核查難度大,征信監管效力降低;最后是互聯網征信機構具有跨地域從業的特點,其客戶量大、分布廣,中國人民銀行現行的“屬地管理”難以形成有效監管。二是監管方式落后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發展?,F行的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方式對新型互聯網征信的監管效果將大打折扣:互聯網征信虛擬化、數字化、數據庫運行的特點使得現場監管難以找到著力點,不定時報送運營情況的非現場監管方式具有滯后性,難以匹配互聯網征信實時高效的業務特點。三是對數據跨境流動的監管為空白?;ヂ摼W金融背景下,數據跨境流動成為趨勢,而我國相關的法律制度規定幾乎為空白,境外機構在我國開展相應業務時缺乏有效監管,而我國機構由于缺乏相應的指導,在國際貿易中面臨更多監管阻礙和訴訟風險。
一是我國各級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失信人黑名單”懲戒機制,對失信人限制乘坐飛機等交通工具、進入高消費場所、購買不動產等高消費行為,但尚未囊括消費者在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的失信行為,部分互聯網平臺和機構建立自身“黑名單”,但懲戒力度不足,影響范圍較小。如阿里巴巴主要通過電商內部關閉網店、通告罰款等方式,消費者一旦脫離原借貸機構,就可以輕易抹去之前的違約記錄,重新創造一份無違約的“完美報告”,賴賬不還等失信行為時有發生。二是征信標準化建設亟待推進,我國目前缺乏統一的信息統籌協調機構,信息的跨區域、跨系統調配與交流較為混亂[11],征信標準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缺乏具體操作層面上的量化的、標準化的規范。如缺乏數據報送標準、數據接口交換標準、征信服務標準等關鍵標準,增加了征信機構采集、分析和使用信息的時間成本,同時也阻礙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線上與線下之間信息的順暢共享。三是現階段互聯網征信行業遵循“叢林法則”進行激烈競爭,征信機構在利益驅使下可能違反征信原則,發生違規使用征信數據、侵害信息主體權益的行為。如某些征信機構與共享單車企業合作,未經信息主體授權將單車使用信息提供給共享單車企業,后者打著約束消費者騎行行為的旗號,對低信用評分者實行高價收費策略,此類征信業務不僅侵犯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還助力共享單車企業借著信用約束的名義,賺取高額租金,違背征信行業獨立、公正的理念。四是部分信息主體網絡安全意識淡薄,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觀念不強,權益被侵害時的維權能力不足。調查顯示,有超過80%的網民不能定期更換密碼,超過75%的網民多賬戶一個密碼,超過50%的網民不設開機密碼①數據來源:北京晨報網.公眾網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發布[EB/OL].(2015-06-02).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5/0602/681870.shtml.。綜上可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個人征信環境建設刻不容緩。
美國與歐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個人征信行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培育成熟的個人征信市場主體
美國個人征信業是全市場化模式,市場主體成熟,進行充分的競爭與發展,個人征信局艾克飛、環聯,及個人信用評分公司費艾哲,都積極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信用報告中,并探索新的評分變量進行信用評分,同時在數據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方面有著嚴格的規范;手機金融服務商Movenbank創新性地開發征信系統,通過收集eBay交易信息、網絡交易信息、Facebook好友信息、Linkedln社交網絡數據等,來推測消費者的信用等級,并據此制定不同的利率標準;非傳統征信機構Zest Finance公司,收集非傳統征信信息以及互聯網信息,采用大數據模型進行分析,為被傳統征信排除在外的人群提供服務,其基本理念是所有數據都和信用有關,其評分模型的初始變量多達7萬多個。這些機構業務發展各具特色,都創新性地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互聯網個人征信評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對征信機構給予業務指導
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為個人征信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一方面,可以把沒有傳統信貸信息的群體帶入信貸市場,另一方面,基于大數據的龐大變量規模使得任何偏差都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因此其數據處理結果的準確性和公平性常受到質疑,為此必須保證數據準確性、應用過程的透明性、模型的科學性,同時還必須考慮數據的相關性[12]。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會對互聯網大數據征信公司進行業務指導,鼓勵其在應用大數據技術時考慮以下問題:一是數據是否準確,二是模型是否有缺陷,三是預測結果是否準確,四是否會導致公平和道德問題等,從而更加有效地防范風險。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在業務監管方面,美國修訂的《公平信用報告法》囊括了新型的征信機構:當一個機構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分析,或者對一個群體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用于做出影響消費者的相關決定時,聯邦貿易委員會、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就將其認定為征信機構,并對其是否違反了《公平信用報告法》的相關規定、是否遵守征信業的基本規則進行監管[12]。在消費者隱私保護方面,2012年發布的《互聯網中消費者數據隱私:全球數字經濟中隱私保護和鼓勵創新的框架》,強調了信息時代消費者隱私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了互聯網用戶有權決定哪些數據可以被征信機構及其他機構搜集使用,要求企業需負責任地使用用戶信息,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加強對隱私侵犯的打擊力度。2015年發布的《消費者隱私權利法案(草案)》,意圖保護消費者網上消費隱私,要求企業在采集個人信息時需要明確告知個人已經采集了何種信息以及將如何處理采集到的信息,通過履行告知義務來防止對個人隱私的侵害。
歐盟緊緊把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于2015年通過了《一般數據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保護條例》),同時約定全部歐盟成員國兩年內轉置為本國法律?!侗Wo條例》的核心條款使得信息主體的個人主體權利大幅增強:第一,規定信息主體除享有知情權、同意權、異議權等權利外,還享有“數據的被遺忘權和刪除權”,即當信息主體的信息被處理或者信息持有者已無合法緣由保有該信息時,信息主體有權要求相關機構刪除該數據,以防止數據的進一步傳播;第二,享有“數據的攜帶權”,在一定條件下信息主體有權取出自己的數據,并且可以作為一項資產管理;第三,細化了關于信息主體授權的規定,授權需滿足四個必要條件:用于特定目的,與其他事項授權分開,授權可撤回,當數據控制者與授權主體地位顯著不平衡時授權不能作為合法依據;第四,補充了司法救濟和賠償權利的內容。同時還有關于征信機構的數據保護責任、監管力度的增強、數據跨境流動趨于便利等相關規定,體現了歐盟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調整監管方式、適應新型征信業態、全面從嚴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的先進理念。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我國個人征信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上述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個人征信行業發展現狀及瓶頸的分析,結合美國和歐盟的先進經驗,主要從五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一是完善個人信用信息立法保護。要特別關注信息時代和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保護的需求,把握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通過立法嚴防個人信息的不當運用和個人隱私的泄露,針對互聯網數據的無邊界性,對征信數據中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以及信息主體的各項權利義務進行前瞻性的規范,并加大處罰力度??山梃b國外經驗,增加信息主體的“數據被遺忘和刪除權”“數據的攜帶權”,補充“司法救濟和賠償權”的內容,建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信譽重建機制,全面從嚴保護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二是建立個人信息互聯網采集授權制度,明確互聯網各平臺對個人信息的采集范圍。取消通過傳統的格式化合同條款一次性取得信息主體對征信機構的概括性授權,代之以在互聯網個人信息授權合同文中詳細列舉出具體授權事項,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防止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避免信息使用未經授權提供給第三方。三是引導互聯網征信機構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首先,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業務真實性的審核職責,強制采取身份實名制,與公安、銀行、社保等多方系統相連接,利用各方信息與客戶申請資料進行匹配,保證業務的真實性;其次,提升技防措施,如推進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安全認證服務,采用同步影像、個人指紋、密碼等安全方式,對信息主體進行“本人”驗證,通過IP地址、上網終端設備信息等手段識別互聯網身份欺詐,以保障數據信息的安全和個人隱私;最后,明確互聯網征信機構設置征信異議處理崗、建立異議處理制度、按規定處理異議和投訴的職責,保障異議及投訴處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建立網絡或手機應用程序等客戶維權平臺,保證維權渠道暢通。
可通過三種途徑實現征信信息共享:一是由政府或行業協會主導,采用強制性分享措施,確立統一的行業對接標準,形成權威的征信大數據庫,同時對接入機構在信息采集、數據庫搭建、評估標準構建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二是由一家或幾家獨立的第三方征信公司負責收集、匯總數據,各方主體根據需求自愿報送數據,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信用體系,統一對外輸出征信產品,把握“百行征信”初創的契機,樹立科學的運營理念,構建各股東機構參與日常運營的合理方案,確立個人征信數據的采集模式,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規范自身征信內控制度、提升人員素質及業務流程等途徑,在信息采集、報送、使用方面達到統一的接入要求。三是將P2P平臺網貸信息逐步納入央行征信系統[13],實現小微企業和個人信貸的信用信息在更大程度上的共享和融合,打通網貸機構與央行征信系統之間的信息通道。
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征信機構應獨立于政府以及其大股東之外開展征信活動,征信結果只基于客觀的信用數據,減少直接或間接的行政干預。區分公共征信機構和民營個人征信機構,根據征信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邊際收益,制定出征信產品的市場化價格[14],在政策上引導傳統征信機構進軍互聯網征信領域,為新型互聯網征信機構進行產品創新提供較為寬松的市場環境,提高各類個人征信機構參與征信產品開發和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避免過度創新逾越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邊界。二是應充分借鑒國外信用評分在數據量化、模型構建、評分依據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評估模型,確保征信結果的客觀真實。如現行的信用評估模型更多考慮被評估對象的還款能力,不能充分反映還款意愿,為了避免由此造成的評估結果濫用,應加強對科學合理信用評分模型的研究,同時,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研究大數據分析模型和方法,并加強對大數據征信模型準確性與公平性的檢驗,具備條件的征信機構,可以通過多個模型進行多重交叉驗證,來獲得質量更高的征信結果。三是建立應用范圍更廣的評分模型,依托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數據庫,盡可能增加信用評分的數據維度,并科學制定各個維度的數據在模型中的權重,降低通過單刷某一維度數據拉升信用評分的可能性,提升信用評分產品的準確性,擴大征信產品的應用范圍。
一是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將對重要方面、關鍵環節的約束提升到法律層面,提高威懾力;細化法律條文,增強可執行性,如對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及征信機構違規行為的懲戒措施進行具體的規定;制定針對互聯網征信的專門法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采集及加工、信用修復等方面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規范。二是建立協同監管體系。建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體,銀監局、發改委、互金協會等部門協同監管的體系,厘清各部門的職責,同時各部門下設信息主體權益保護辦公室,共同協調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事宜。三是完善機構監管制度。首先建立準入制度,保證互聯網征信機構真正能夠把握建立個人征信機構的理念,即第三方征信的獨立性、公正性、個人信息隱私權益保護,并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硬件設施、業務系統及完備的數據采集、加工、異議處理、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內控制度;其次建立備案制度,包括業務開展方式、個人征信授權方式、征信相關崗位聯系人等信息,以便監管機構掌握本地機構建立動態,方便核查異議及投訴情況,經營地或異議、投訴受理地監管部門負有監管責任,應在規定時間內履行核查責任,維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再次適時擴大監管范圍,當一個機構對個人信息進行分析,或對一個群體信息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用于對信息主體有影響的相關決定時,就將其納入監管范圍,視同征信機構進行相關監管。四是創新監管方式。首先是實行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大數據征信公司在其官方網站上充分、準確、實時地披露數據來源、評分模型、信息安全、異議處理等關鍵信息,提高運營透明性;其次是大數據征信公司必須保證信息采集留痕、數據處理可追溯、數據模型經得起檢驗,監管機構運用技術手段實行全方位的動態監管,以保證互聯網征信產品的準確性及公平性;最后是建立數據跨境流動監管機制,充實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對簡化的數據跨境流通規則,鼓勵數據在相關規則下自由流動。
一是完善懲戒機制。將互聯網金融活動納入我國“失信人黑名單”制度考察范圍,對相關失信主體,除了線上的懲戒外,加強對其線下高消費活動的限制,加大其違約成本,使各方交易主體能夠重視自身信用,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二是大力推進征信標準化建設。應建立包含信息分類標準、數據采集格式、征信服務標準、信用報告格式、信用評價標準、異議處理標準、信息交換格式等因素的征信標準體系,要求所有個人征信機構都嚴格遵守,以打破信息壁壘、促進數據共享,全面加強對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為監管提供明晰量化的依據,提升我國個人征信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三是加強征信宣傳與教育。各級部門要更加重視征信宣傳,依托報刊、電臺、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加強針對信息主體的網絡安全知識宣傳,法制觀念普及,構建權益保護意識;同時針對征信機構開展征信業務合規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在大、中、小各級學校設立系統化的征信課程,并緊跟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形勢,培養同時掌握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專業征信知識的復合人才,為我國個人征信業的發展注入鮮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與金融研究所聯合課題組.互聯網信貸、信用風險管理與征信[J].金融研究,2014(10).
[2]劉蕓,朱瑞博.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與征信體系優化[J].征信,2014(2).
[3]袁新峰.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的思考[J].征信,2014(1).
[4]馮笑,陳翼.基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大數據征信實踐與啟示——以阿里旗下“螞蟻金服”為例[J].中國市場,2015(32).
[5]趙紅梅,王志鵬.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征信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金融經濟,2016(9).
[6]葉文輝.大數據征信機構的運作模式及監管對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為例[J].國際金融,2015(8).
[7]彭星.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淺析及對大數據時代下我國征信監管的啟示[J].武漢金融,2016(9).
[8]戈志武.大數據征信監管研究[J].西南金融,2017(4).
[9]劉英章.發展我國個人征信業的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5(2).
[10]劉新海.阿里巴巴集團的大數據戰略與征信實踐[J].征信,2014(10).
[11]李真.中國互聯網征信發展與監管問題研究[J].征信,2015(7).
[12]梅根·考克斯.個人征信原則與大數據應用[J].中國金融,2017(11).
[13]王嵩青,田蕓,沈霞.征信視角下P2P網貸模式的信用風險探析[J].征信,2014(12).
[14]袁璨,朱麗軍.征信及信用評估中的道德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探索,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