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戚英雷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細化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建構了今后5年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也突出了黨中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中國農業人口占比大,農村經濟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因此,拓寬農村人口生存發展思路,支持農業企業成長,緊跟時代步調,是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舉措。
一般說來,農村企業泛指在農村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企業的總稱,是由農民創造的一種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的企業類型,對農村地區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村企業的成長發展是解決農民就業、農民創收、農村發展等圍繞農村民生現實問題的關鍵,可以說,農村企業的壯大對帶動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然而,我國農村企業目前尚處于轉型期,在調結構、促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就難以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企業發展速率緩慢。很多農村勞動力選擇扎根城市,為城市企業建設成長貢獻了力量。不少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均得到了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有力支持,顯著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實力,成功占據較好的市場環境,甚至能夠發展成為國際一流企業。與此同時,農村企業缺乏足夠的資源,科技、文化、人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現代化進程緩慢,導致城鄉企業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也使得我國的經濟矛盾與社會矛盾日益突出。
農村企業所從事的多為高人力輸入、低效益輸出的工作勞動,大多缺少正規合法的福利保障機制。在高成本低效益的企業環境下,不少農村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難以提高,無法及時、有效地提供完整的財務狀況記錄和可靠的債務擔保,這使得農村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資金支持的難度明顯加大,并嚴重阻礙了傳統農業企業發展前進的步伐。在共享經濟、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觀念席卷全國的浪潮中,農村企業很容易孤立無援,陷入迷茫的發展困境。因此,農村企業亟需尋找創新傳統生存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在現代化革新進程中找到提升自我價值的方法。
農村企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首先應做好自身內部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提升產品價值。然而,現在農村企業的財務管理意識普遍較為薄弱,部分中小型企業沒有完善的財務核算機制,存在著收入不入賬、坐支現金、虛設會計科目、物資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賬實不符,資金、資產情況不明晰,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在成本管控方面,則未能運用科學的成本管理方法,提高了物料的采購成本,降低了產品的附加值。這些情況的出現,是因為農村企業管理人員水平受限,缺乏經營管理的經驗,而且企業建設時間也較短,無法完善企業的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收入開支記錄,加大了管理者的內部管理難度。
之前,政府對大中型企業給予了高度關注,卻忽視了農村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甚至小型微利企業的事實,因此農村企業獲得的政策支持十分有限,使企業難以持續、快速發展。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時間較短,農村地區的政府部門還沒有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繼續延續實施舊的政策,對農村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制約了農村企業享受政府扶持的程度。
充足的資金才能夠保障農村企業的正常經營運作,但農村企業日常的財務管理水平低,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民間企業的信貸要求又比較高,不完善的財務信息令銀行等機構無法滿足農村企業的貸款需求。另外,其他的民間借貸方式尚不成熟,民間資本投入水平較低,也增加了農村企業融資的難度。
盡管中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但農村企業的產品銷售渠道還是比較傳統單一,部分農村企業仍堅持原有的產品銷售模式,流通方面過程的環節繁多,流通速度慢。企業主要通過中間商將產品賣給消費者的產品營銷模式,沒能擺脫傳統營銷模式的約束。越來越簡化、成本低廉的現代營銷模式逐漸呈現在管理者的視野當中,如網店營銷等,但迫于傳統觀念束縛以及農村企業員工的計算機操作水平等現實因素的影響,目前大多數農村企業的線上銷售規模所占比例較小,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增加營業額,甚至擴大農村企業影響力。
時至今日,財務信息化系統在國內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且具有及時有效、適用性和有效性等特點。農村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采用財務信息化系統,不僅可以減輕農村企業的財務人員手工做賬的工作量,還可以加強財務信息的核算、管理、監控,幫助農村企業管理人員分析、預測未來企業發展狀況,改善、優化企業財務管理流程,做好科學、嚴謹的企業決策規劃,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農村企業中小微企業多,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應加快建立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破解農村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盡快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例如,企業的信用環境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改善,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采集匯總買賣信息與守信情況,形成針對每個企業的大數據,并作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重要依據。這既給能夠給投資者提供一種數據驅動決策的信貸管理手段,也是給農村企業提供一種解決資金需求的合法合規的融資方式。
政府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措施,就是加強政策支持與人才培養培訓。政策支持的范圍要全面細致,直擊農村經濟發展的痛點與難點,善于抓住實際的民生問題進行解決。在妥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后,還需要腳踏實地的落實相關政策的實施。最近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的“豐信農業服務模式”與“鄉村振興社區網”模式是政府幫助農村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生活在農村的人員年歲大、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比較差,為了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政府應當開展有序的組織工作,介紹分析當前經濟發展局勢,令農村企業管理人員明確企業未來發展戰略方向,增強企業自信心,帶領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獲得在農村工作的幸福感,改善生活狀況。
農村企業多生產加工當地產量高、質量好的農產品,這樣的農產品對農業產值貢獻十分明顯。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的觀念深入人心,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更是加速了農村企業的創新發展。農村企業可以在共享經濟的基礎上,建設特色蔬果采摘示范園區,并聯合同一區域內的同類型種植園區構建“互聯網+”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農產品銷售無論是采用線上銷售還是采用線下銷售方式,均可達到減少流通環節與拓寬銷售渠道的效果。在線上,產品可以通過農村農業與互聯網密切融合,譬如利用公眾熟知的社交APP廣泛宣傳農產品,或綜合考慮產量、成本、未來發展前景等因素后開設微店、網店,以此來增加農產品的知名度與銷售量,這些宣傳方式與經營模式成本低、效果佳、見效快;在線下,可以利用便捷的手機通訊方式與多家水果批發商靈活溝通,擇優建立可靠、穩定、對自己有利的供銷關系,以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充分利用電商營銷與互聯網等技術,能夠有力促進農產品的流通,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成功打破傳統農產品銷售方式的高成本、高損耗、低收入的不平衡局面,為農民爭取更多的利潤空間。
總而言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應注意農村企業發展階段與發展特點,改善我國農村企業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加快資金融通,積極培養人才,幫助農村企業適應新時期的變化,切實提高農村企業的經營效益,保障農村企業的良性、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