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紅靜
(東北財經大學雜志社,遼寧 大連 116025)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而由于農業本身內生的脆弱性,農村中小企業融資更難,這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最關心的問題。而且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80%的就業是由中小企業解決的,同時,中小企業還貢獻了60%的GDP和50%的稅收,與此外,中小企業只從銀行獲得的20%的銀行貸款。這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農村融資難、融資貴的困難并未得到根本性緩解。因此,2017年關于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了增加供給、擴大需求和支持創新等多方面的農村金融改革措施。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討引起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制度性根源,以破解融資困境,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研究都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大量分析。Stiglitz和Weiss[1]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中小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Banerjee等[2]提出“長期互動假說”和“共同監督假說”,認為中小企業和中小金融組織之間的這種“長期互動”和“共同監督”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因此,中小金融組織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方面具有信息優勢。林毅夫和李永軍[3]也認為,中小金融組織在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具有信息優勢,大型金融機構則不具備這種信息優勢,而我國的金融格局就是大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占絕對主導地位,因此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據此,他們也認為當前的可行之策是大力發展和完善中小金融組織。林毅夫和孫希芳[4]認為,中小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資金的重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缺乏易于傳遞的“硬信息”,而非正規金融組織通過人緣、地緣關系很容易獲得中小企業的“軟信息”,從而具有信息優勢。馬光榮和楊恩艷[5]的研究表明,社會網絡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不對稱,促進民間借貸蓬勃發展。由此可見,信息論普遍認為,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而中小金融組織和非正規金融具有信息優勢,因此要大力發展中小金融組織和非正規金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一部分學者把融資難問題上升到制度層面進行統籌考慮,如李勇[6]基于制度安排的視角,運用邏輯推理的分析方法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根源進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結果表明,金融抑制是造成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直接原因,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行經濟制度存在諸多缺陷是其產生的制度性根源。
上述文獻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研究基本都是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出發,僅有小部分作者將研究的視角投向了制度層面。本文在李勇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化,進一步探尋農村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制度性根源以及改革路徑。
從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所有權結構方面看,我國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全國性和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商行、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非正規金融組織主要有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小額貸款公司、小額信貸組織和合作銀行。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屬于公有金融。農村的金融資產主要被國有商業銀行所擁有,民間金融長期在地下發展,見不得陽光。
從金融組織在農村的覆蓋率來看,向農村提供貸款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村的中小企業和專業大戶服務,很難覆蓋到普通農戶。正規金融組織規模小、份額少,服務農村實體經濟的水平相對較低。以現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組建的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商業銀行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目的是獲得經營特許價值,因而僅是國有金融資本的低效擴張,由于成本太高、利潤稀薄而沒有動機為農村提供更合適的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空白或者覆蓋率低使農民無法享受到普惠制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競爭不充分,以及農村金融資源無法有效配置[7]。
1973 年 Mckinnon 和 Shaw[8,9]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Mckinnon和Shaw研究認為,多數發展中國家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場機制,人為壓低利率,造成資本配置效率和經濟效率低下。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不少領域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金融領域,金融抑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我國金融健康發展的桎梏,也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和民間借貸困境的直接原因。現階段,金融抑制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為壓低資金的價格,主要是利率管制;二是金融市場的嚴格準入制度造成了進入壁壘,從而限制了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
1.利率管制導致農村融資市場扭曲和尋租的存在
從經濟理論上來看,任何干預市場價格的行為都可能導致市場扭曲,引起資源的低效配置,甚至出現權力尋租。利率是資金使用權的價格,均衡的利率水平應該由資金的供給和需求雙方共同來決定。然而,目前我國利率(尤其是存貸款利率)的制定嚴格控制在貨幣管理當局手中,雖然近年來利率管制的范圍和力度有所放寬,但目前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仍然是被扭曲的,不能準確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
2.民間金融進入障礙
民間金融在地下與半地下之間徘徊,始終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能得到光明正大的承認。據統計,我國民間金融數額大概在3萬億元。大量的民間金融和地下金融都是在地下偷偷摸摸運行,始終見不得光,而且很容易“見光死”。這里不排除有民間人士將民間借貸的利率無止境的上浮,導致“高利貸”的出現,但是也不可否認,借貸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對資金的渴望。同時,“影子銀行”大量存在,這對監管和民間金融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我國出臺多種政策措施引導民間金融合法投資,但是合理的監管體系仍未建立[10]。
3.農村中小企業的服務機構缺失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國有銀行成為發展國有企業的助推力,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一直都處于不被重視的位置。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國正規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長期以來都處在不平衡的位置,國有企業一直高昂著頭,而中小企業則一直矮半個頭;銀行的資金貸給國有企業那是自然而然的,而中小企業則一直處于資金短缺、服務機構缺失的狀態。
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經濟強國,也是世界上中小企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兩國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立法作為一種政策手段,對保護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世界上最早制定中小企業法規的國家,美國國會成立了專門制定有關中小企業法律的小企業委員會。早在1890年美國就頒布了旨在維護中小企業利益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國先后出臺了《中小企業出口擴張法》、《中小企業經濟政策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法》、《小企業公平競爭管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11]。
與美國相比,日本的中小企業立法不僅在體系上更加系統完備,內容上也更加具體、更具操作性。二戰以來,日本借鑒美國模式,為規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出臺了30多部法律法規。早在1948年,日本就頒布了第一部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中小企業廳設置法》[12]。1963年日本頒布被譽為“日本中小企業憲法”的《中小企業基本法》,該法不僅分行業明確界定中小企業的內涵,還在政府、事業團體、金融、稅收等方面做出了細致的規定。此后相繼頒布了《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中小企業指導法》等多部法律,從而為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此外,日本還經常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對原有的《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現代促進法》等法律進行適時修改。
美國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制訂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該計劃要求政府機構要每年撥出一定經費扶持小企業從事科研開發。第二,推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第三,設立制造技術擴展中心。在創業輔導與培訓方面,美國成立了許多專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信息咨詢、人才培訓及經營管理服務的公辦服務機構及民辦中介服務組織。
日本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也是典型的政府主導、事業機構和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的官民結合的組織結構體系。在政府機構方面,日本政府除在“總理府”設中小企業政策審議會外,還于1948年在通產省設立中小企業廳,并在各級地方政府設有中小企業指導科。在事業機構方面,日本成立了具有綜合指導作用的中小企業綜合事業團。在民間社團方面,成立了中小企業團體中央會、民間銀行、商工會議所等社團,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投資指導;還成全了人才培訓、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機構。
在財稅支持方面,美國政府主要依靠政府采購和稅收減免兩種措施,很少對中小企業直接進行財政補貼。美國《中小企業法》明確規定,聯邦政府必須將采購合同的23%給予小企業,并且購買由婦女開辦的小企業的產品比重不得低于5%;在稅收減免方面,美國政府不僅將中小企業的個人所得稅降低了25%,還將中小企業長期資本收益的稅率從49%降到20%。在金融支持方面,美國政府主要采取貸款資助和信用擔保兩種措施。
日本在財政方面不僅減免中小企業的所得稅、法人稅和消費稅,還對中小企業購買機械設備進行稅收減免。在所得稅方面,日本給予個體業者包括基礎扣除、配偶扣除、撫養老人扣除、撫養子女扣除等多種扣除;在法人稅方面,規定所得在800萬日元以下的稅率比正常稅率低8%;在消費稅方面,免除所有中小企業消費稅。在機械設備方面,減征中小企業共同使用的機械設備的固定資產稅;對經營創新計劃所購置的設備,第一年享受30%的固定資產特別折舊或7%的稅額扣除等。
美國擁有大量的中小金融機構,僅地區性中小銀行就有9 000多家,其中95%的中小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小于5億美元;此外,美國還擁有大量的互助儲蓄銀行、儲蓄貸款協會、金融公司和信用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民間金融機構;另外,美國還專門設立中小企業署,其資本金主要來源于國會撥款,主要職能是為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貸款。日本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做得更細致,開設有專門的信貸協會、信用組合、相互銀行和勞動銀行等私營金融機構。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和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等政策性機構則全部由政府設立。日本還專門在農村設立具有合作性質的農協金融、信用補全制度和農業共濟保險制度等,這些全部由政府支持。小額信貸模式同樣在發達國家得以發展,尤其是在美國。
1.著力促進金融組織多樣化發展
據數據統計,目前我國非銀行融資行為已經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02年銀行社會融資比例達97%;截至2017年,該比例已經下降至50%。民間金融發展迅速,讓民間金融納入監管,有利于民間金融健康發展和金融風險控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閑置資金逐漸增多,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必須尋求一種方式打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通道,建立起全方位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機構體系。2012年3月底,國務院批準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總體方案,吹響了打破壟斷的號角。
2.積極開展小額貸款、零售銀行業務
從具體業務形式來看,針對中小企業大多無固定資產抵押的實際,可以開展農戶商戶聯保貸款、住房營業房抵押貸款、個人擔保貸款、便民小額信用貸款等新業務品種,開展小額擔保貸款。在做好小額貸款的同時,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支持農村龍頭企業,引導推行“業主+農戶”、“訂單+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合理引導農村經濟向新型產業化發展。依托農業發展的產業鏈,借助核心企業實力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扶持。
3.大力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創業板市場
有研究顯示,發達國家的企業融資中直接融資占比為70%,而我國中小企業采用直接融資方式的占比不到5%,農村中小企業基本靠民間借貸來應對資金短缺。這說明我國正規的直接融資比例非常低,已明顯限制了我國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的成長。對此,證監會要適當降低創業板市場對農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要求,盡快開啟創業板上市農村中小企業的再融資,推進農村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向全國延伸,并完善股權投資退出機制。
4.著力征信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信用是金融的生命,信用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金融機構的發展。信用環境好,外部金融投入就會紛至沓來;信用環境不好,金融資源將避之不及。所以,要下大力氣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著力建設農村中小企業的征信體系。
所謂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也就是說,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的浮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提了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只是在提,并沒有進入實質階段;2013年以來,中央銀行負責人頻繁釋放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信號。如今,中央銀行已制定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整體改革方案,將堅持建立健全以市場為決定性因素的利率形成機制,建立健全自主定價機制,形成較為完善的市場利率體系,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能力。從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進一步說明,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銀行逐步放松對利率的管制,存貸利差正逐漸擴大,貸款利率逐步提高,這也證明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利率正在逐步搜尋正確的價格。如果這些都能實現,將切實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首先,設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立法機構,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立法,實現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非國有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如上文所述,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成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立法機構,制定專項法律來確定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方針,規范中小企業的產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如美國的國會小企業委員會、白宮小企業委員會等。與美國相比,我國在支持中小企業過程中則更多依賴于強制力和法律效力不強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因而,應盡快在全國人大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立法機構,通過立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目前,我國政府中小企業管理部門的設立不統一。在中央層面,中小企業管理職能分布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多個部門,尚未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在地方層面,有些省市設立了隸屬于政府組成部門的中小企業局,有些省市設立了二級局,還有的省市沒有設置單獨的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因此,我國應結合實際國情,歸并有關部門的中小企業管理職能,組建具有綜合協調能力的直接隸屬于國務院的國家中小企業管理局,使政府職能部門真正起到應有作用。此外,政府還應充分利用行業協會、民間社團等非官方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