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懷國
(吉林大學 致遠資產經營公司,長春 130062)
傳統農貿市場是在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過去語態下的產物,它在特定時期滿足了人們對于農產品消費的重要需求。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農產品超市出現并占據越來越大的農產品銷售份額,尤其在大城市當中,農產品超市是主流的銷售渠道。傳統農貿市場份額不斷萎縮,農產品的銷售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應地影響到了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發展。如何在避免產業鏈遭受沖擊以至出現混亂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推動產業鏈發展,是農產品銷售主體乃至相關政府部門需要認真研究并解決的課題。
農產品超市經營是相較于傳統農貿市場存在的新型零售業發展方式,其通過超市的實體承載農產品的銷售和購買空間,打通了農產品的經銷渠道,使得農產品消費方式和消費體驗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對比傳統農產品銷售渠道,農產品超市不僅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上有較大保證,而且在產品的多樣性和消費過程的舒適性上也有很大提升。此外,超市化經營使得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極大緩解,同時可為國家稅收增加提供了重要路徑。農產品超市經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如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農產品超市銷售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所謂農產品產業鏈指的是農產品從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再到流通消費環節的整套流程,各個流程之間有著一定的影響關系。以農產品的銷售流通環節為切入點來看,一旦該環節的方式發生變化,則在產前準備、生產中、加工乃至運輸流通等環節均需要配套變化以滿足該環節的運行需求。
農產品超市經營作為農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其對于農業產業鏈當中的各個環節均有著較大影響。農產品超市經營以銷售方式的一種而存在,影響著產前、產中和產后的諸多環節,傳統農貿市場經營方式下配套的產業鏈環節均需要作出相應變化,在產前的生產要素準備、產中的產品管理和產后的加工包裝、儲存運輸等路段均要以優化的資源配置予以保障。同時,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水平決定了超市經營農產品的實際水平。兩者相互影響,緊密的關聯性決定了一者發生變化另一者必然會受到相應影響。
農產品超市經營方式與農貿市場為主體階段的經營方式不同。在產前環節,傳統的農產品零售商要么自己是農產品生產者,要么是坐等生產者向自己提供農產品進行市場銷售。在超市經營方式下,銷售者轉被動為主動,主動去尋找符合自身需求和市場需求的農產品進行銷售。在這一理念影響下,一些農產品超市或者自己租賃耕地進行農產品生產,把握農產品的整體生產環節,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或者尋求與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合作,通過簽訂相應合同,約定農產品的生產安全準則和生產期限,在保證農產品供應量的同時,還確保了產品的安全性。這樣一來,農業產業鏈中的產前環節就更具前瞻性和主動性。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農產品超市經營還推動了產品標準化的發展。在集約化的農產品超市經營體系中,產品質量中的多個指標均需符合國家相應的標準,無論是鮮度指標還是感官指標、食用安全指標等均有明確的量化標準。尤其對于大型連鎖超市來說,相應的標準執行更加嚴格和具體。這就使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必然更加標準化,在大氣環境和水資源、土壤成分、農藥使用等方面均遵守相關部門的量化要求,生產標準化且規模化持續推進。
農產品超市經營還使得農業產業鏈的產后環節受到相應影響。產后環節除農產品的加工外,還包括儲藏、運輸等。缺乏規范的農貿市場在產品加工方面多為粗加工,缺乏級次的判別標準,超市則依據級次給予不同產品以匹配的市場定價。在儲藏和運輸方面,為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新鮮度和時令性的需求,往往增加了更多的技術支持,使得農產品在時空上的限制縮小,推動了運輸業的迅猛發展。
農業產業鏈中的流通環節在農產品超市經營方式的影響下更具規模性和規范性。現代化的銷售方式決定了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和清洗保存更具規范性,大型城市的農產品配送已經形成了體系化機制,農產品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中心和匹配的送檢體系相互之間配合默契,使得農產品的整體流通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農產品的消費不再是傳統的以量取勝,以價為美,超市經營模式下為滿足現代農產品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產品質量作為基礎,在產品的品牌、安全性和美觀度等方面全面提升的促進消費機制越來越成熟。農產品的質量不僅僅停留在產品本身,還與農產品的連鎖超市、連鎖企業相關聯,整體形象和產品質量捆綁在一起,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影響上有了巨大的提升。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愈加多元化、嚴格化,農產品超市經營也必將作出更多調整和升級,也就進一步影響著農業產業鏈中的消費行為。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元和嚴格,要想實現農業產業鏈的長足發展,就必須認識到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理念的先進和科學的價值,發揮農產品超市經營模式的優勢,推動整體產業鏈的更好發展。首先,應當對當前的農業發展目標和觀念、乃至技術管理層面進行有效升級,引入農業商品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模式,推廣大規模的生產管理機制,發揮專業人士和行業先鋒的價值,實現產業鏈發展的不斷優化。其次,還應當加快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在生產環節中將產品專用標準、生產技術安全標準、生態環境標準以及投入品使用標準等進行明確,打造與國際接軌的質量標準體系,實現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經濟的更好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在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的當下,跨國零售企業占據大量市場份額,尤其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大型零售企業在經濟實力和市場口碑、運營能力方面占據巨大優勢。對于農產品零售企業來說,單純以零售為市場突破口很難維持。為此,政府應鼓勵農產品零售企業向著農業生產領域延伸,在夯實自身的零售產業基礎的同時,不斷向著農業生產推展,不僅強化企業自身的發展模式,還對解決我國農業產業發展中資金和品牌問題有巨大幫助。在具體鼓勵方式上,除予以政策優惠外,還可提供產業信息支持,如發揮產業資源優勢,幫助小型企業開好頭,具體比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等待遇。
盡管在一定的時期內傳統的農貿市場在中小城市和農村還將存在,但超市和農產品連鎖店將是農產品銷售的兩種主要形式是無法改變的。因此,為滿足大眾對于農產品的日常消費需求,政府應當積極推動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大力推動農產品超市經營的規模化和體系化發展,打通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渠道,同時強化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保障,以健全的法律法規約束相關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在農產品超市為中心的情況下積極促進城市農產品零售的發展,滿足相應消費者的消費渠道需求,也為對應的企業提供足夠的生存發展空間。此外,加速建立和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使得無論是超市還是零售機構均能在運營效率方面擁有足夠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變得更為主動、多變和個性化,其需求越來越向安全、營養、方便等方面發展。如何把握農產品供求信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農產品超市經營是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最接近消費者的零售企業會以自身優勢擁有相應的市場空間。為推動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無論是連鎖超市還是零售機構均應把握市場變化,在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作出相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