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高平,朱思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44)
新的世紀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嶄新的地球,各種危機前所未有地接踵而來,正無情地吞噬著人們關于未來的每一個夢想,因此,做到真正認識危機并采取預防與化解措施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煤是世界上一次能源中儲量最大的資源,對它生產利用的增加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社會問題。我國能源富煤少油的現狀,使煤炭一直被視為我國戰略中最可靠、最豐富的資源,在能源工業與國民經濟中到占據重要的地位??s小煤炭發展市場份額,煤碳企業轉型,以及發展清潔煤炭,減少環境污染將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轉型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問題日漸成為影響和制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突出因素。環境問題在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使我們認識到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并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類必須要面對的議題。
主客二分模式并不是自來就有的,而是需要一個歷史的過程才能形成。在人類歷史初期,我們的祖先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對于自然的改造能力十分的薄弱,并且缺乏獨立的生存意識和能力,人類對自然頂禮膜拜,對自然的態度是敬畏、順從。在古代人類的思維中,自然和心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并沒有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因此“主客二分”思想還沒有產生,也就不可能將自然界看做不同于自己的存在物而對立起來。因此,沒有人敢去宣稱要征服自然。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能夠以實踐的方式能動地適應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狀況和變化,使自然適應于人。人類的實踐能力增強,主體性得到張揚,主體意識愈益清晰。人類的思維開始發生變化,從過去的敬畏自然、順應自然逐漸轉向思考人類自身。由于實踐能力的增強,人類發現自己力量越來越強大,想要做自然主人的欲望愈來愈強烈,于是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產生。
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是工業革命??傮w上來講,在此之前,人與自然是和諧相處的;在此之后,人與自然的關系日漸緊張,特別是現代社會,氣候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危機紛至沓來,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煤炭作為自工業革命以來對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影響最大的自然資源,其“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對環境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近年來,人類對煤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高消耗方式使得煤炭資源趨于枯竭。加之多年來受“主客二分”思想的影響,人類注重更多的生產、消費和更多的利潤。為此目的,人類不惜進行粗暴的掠奪式開采,把自然看做具有無窮無盡資源的“原料庫”,源源不斷地無償獲得各種資源。同時,把煤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不加任何處理任意排放傾倒,把自然看做可以無限容納各種丟棄廢物、污物的“垃圾箱”。在煤炭資源無節制的開采利用中經濟得到發展,人類獲得了想要的物質財富,卻發現自然已經面目全非。
《韋伯斯特第三次新編國際詞典》對“人類中心主義”從三個方面進行定義: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人類根據自身的價值與經驗解釋或認知世界。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在自然界中,人之外的一切自然物都需要人去征服和掌控,那些人之外的自然物是人類敵對的對象,是需要臣服于人的異己存在物。人類在征服敵對對象的能力提高后,逐漸忘記了自然進化產物的本質,認為自身至高無上,將人類自我存在的一切目的絕對化。堅持人類的意志優于一切,把人類的發展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上,強調對自然界的征服和索取。這種功利主義加劇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引發人與自然的深層次矛盾。
改革開放確立了我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方針,我們卻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忽視了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出現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惡性循環模式。過度著重煤炭資源開發帶來財稅收入和經濟增長。政府和企業在煤炭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只追求經濟利益,關注GDP的增長,完全選擇利益最大化來滿足自身的欲望,加之大多數企業推行粗放的經營方式,將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生態自然的發展規律完全置之度外,全然不顧這種發展方式對于自然環境和煤炭資源的破壞。
煤炭的發展關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正義。“公平正義就是妥善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內外部矛盾,切實維護好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敝挥刑幚砗蒙鐣胶驼x,才能使各方利益妥善協調,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因此,我們需要在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積極重視社會公平正義,積極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最早正式提出尋租這個概念。在傳統的李嘉圖學派的經濟租金概念中,租金是關于生產要素的報酬,而這種生產要素永遠沒有供給彈性。租金作為額外收益誘使各種生產要素進入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租金是其所必需的最小額外收益。之后,租金概念一直處于不斷的擴展之中?,F代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闡述了政府的政策干預和行政管制,同時指出當競爭被抑制、供求差額擴大時,也能形成類似地租的超額收入,這樣就擴大了租金一詞的外延。尋租活動就是存在租的情況下,人們為了自身利益而競相尋找這種租。
綜上所述,尋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而尋租行為則是指一切為了謀取私利而利用行政權力的行為。所謂的尋租活動,按照布坎南的解釋,是指人們利用某種制度環境,以政府的權力為保護傘,進行財富轉移的活動,這種活動的結果不是創造社會剩余而是導致社會浪費。
整個煤炭市場是一個壟斷競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存在企業規模大小不一的情況,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各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參差不齊,其中的一些煤炭開采企業為了盡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更大的份額,會采取向當地政府官員行賄的方式進行不正當競爭,參與尋租性腐敗活動。在煤炭資源豐富的產煤區,中小型煤炭開采企業和一些可能不具有煤炭開發資格的開采企業最容易參與尋租性腐敗活動。因為在市場競爭機制條件下,單個中小型煤炭開采企業占有的只能是煤炭資源市場的極小份額,而對于不具備煤炭資源開發資格的資源開采企業來講它們根本不可能占有任何市場份額。這些企業為了取得最大化利潤,往往對參與尋租性腐敗活動具有更強的傾向性。中小型煤炭資源開采企業和一些可能不具有煤炭資源開發資格的資源開采企業通過行賄的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芭钌橹?,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國有煤炭開采企業也會“踵武前賢”,為了自身所占有的市場份額不被減小而加入到尋租性腐敗活動當中。這種情況下,尋租產生競爭力,經濟租金就會增高;經濟租金越高,尋租激勵就越大,腐敗現象就越嚴重。
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各國家、民族、地區在其所擁有的資源、財富和生活環境下,所追求的關于生存和發展平等權益和機遇的理念。社會公平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它體現的是不同時期、處于不同經濟地位的社會成員對其利益的價值判斷。
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貧富不均問題嚴重。在煤炭產區,雖然近些年來社會人均收入得到顯著提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檔次人群收入都明顯提高,更不意味著中低檔次人群的收入增加,或者生活富裕了。到目前為止,還存在著大量收入在“人均以下的”人民群眾。在倫理學中,人與人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那么與之相應人與人的發展也應該是平等的。然而,在人類的生產活動現實中人與人最本質原則并不能體現出來。
發達地區東部與欠發達西部地區煤炭資源開發的“級差收益”的差距明顯。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市場容量較小、煤炭投資環境總體較差,煤炭投資本身投資大、風險高。同時,西部地區總體經濟發展落后。而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才意味著實現資源開發利用高效率的可能性。西部地區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阻礙了更多資金和人力資本的進入,結果導致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只能是一種低水平的粗放式開發模式,從而形成“貧困—開發—越貧困—越開發—越貧窮”的惡性循環。
長期以來人類把自然看做需要征服和改造的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割裂人與自然的關系,導致人和自然矛盾的產生并且被進一步加深。人類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煤炭的開發過度追求經濟的增長,追求財稅收入,完全選擇利益最大化來滿足人類自身的欲望。國內煤炭生產長期存在“高產出、高消耗、高排放”問題,一味瘋狂追求經濟利益無疑是重要根源。另外,煤炭腐敗性問題的存在助長了煤炭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的蔓延,造成了煤炭行業的“資源詛咒”?,F階段,上述問題愈益突出。如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日益迫切。煤炭行業如果想要再堅持粗放發展模式、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顯然是不可行的,必須結合煤炭政策取向以新發展路徑來引領和推動煤炭的發展,開創煤炭行業發展的新局面。
鑒于我國煤炭高能耗、高排放的現實,我國要加快煤炭的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生態經濟,將資源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作為生態經濟建設的目標,建立適應生態文明要求的財稅政策。
稅收政策不僅會直接影響煤炭行業,還會對煤炭的投入產出及價格產生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經濟環境系統,所以對稅收的創新完善至關重要。建議在資源稅改革新政中逐漸擴大不同產品的范圍,調整采煤企業的稅費、基金、稅后利潤以及統籌設計價格政策,同時優化煤炭行業上下游企業的稅負。
政府對采礦企業的礦業權權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我國目前礦產資源補償費平均值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并不能反映真實的國家礦產資源財產收益。在礦業權權益上的優惠政策,一方面是促使企業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另一方面企業為企業減負,使其在生產方面加大資本的投入,更新生產技術,優化環境。
要制定明確的生態補償收費標準以及研究不同的利益群體的收費標準,對征地費用進行補償,保障資金的來源,以確保生態補償使用效果,保障礦區周圍及礦區居民的利益,維持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