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伊
(欽州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我國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是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而開展產業國際合作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新機制,建設全球創新發展網絡,推動產業鏈全球布局,拓展發展新路徑”[1]。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了“開放合作行動”,并落實開放發展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合作發展成效顯著,拓展了對外合作空間,但在對外開放平臺對接建設、形成“走出去”開放戰略新動能、技術合作開發等方面仍有很多難題需解決,迫切需要形成合作競爭新優勢,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擴大產業國際合作的關鍵階段。2016年以來,廣西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迅猛,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幅明顯,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呈現良好勢頭,對外合作空間不斷拓展。
2017年,在廣西外貿進出口同比增幅縮減的態勢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幅呈上升趨勢。廣西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區貨物進出口總額3 866.34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其中,出口1 855.20億元,增長22.3%;進口2 011.14億元,增長22.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15.33億元,增長40.6%。2018年上半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75.65億元,同比增長36.2%,高技術企業快速成長。
2017年,廣西高技術制造業發展狀態良好,在產業增加值、投資額及利用外資方面快速增長。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8%;高技術產業投資981.7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2.5%。5 000萬元以上在建重大項目完成投資6 695.89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58 382萬美元,占廣西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71%,比上年增長43.2%。2018年上半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6.8%,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平板顯示器等產量增加,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如中電投桂林紫金山的風電項目、防城港的核電項目、桂林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
廣西目前擁有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中越跨境合作試驗區、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等開放平臺。2016年,獲批開展防城港市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設立憑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累計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14條,北部灣港與7個東盟國家的47個港口建立海上運輸往來,定期集裝箱外貿班輪航線達29條[2]。
利用中國-東盟信息港、中馬“兩國雙園”等開放平臺,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與泰國最大的獨立發電商RATCH宣布將合作建設防城港核電站二期項目;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應用技術制造和工程基地、仲禮集團陶瓷輕工產業園等一批項目成功簽約入駐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在2016年或2020年建成有利于產業國際合作的項目,如中國-東盟信息港高速公路海底光纜登陸點、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建設等重大信息基礎設施;中國-東盟信息港產業園、中國-東盟電子商務產業園、中國-東盟經貿服務平臺、中國-東盟醫療保健合作中心(廣西)、中國-東盟信息港互聯網安全產業基地(中馬產業園區)項目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科技園(創客孵化基地)的智能裝備。
“創新對外開放模式,加強區域創新協作”是“十三五”時期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開放合作行動的重要任務,但從目前來看,廣西在對外開放平臺對接建設、形成“走出去”開放戰略新動能、技術合作開發、高素質人才培養等方面,仍有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采取“兩國雙園”模式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還是在自主開放項下的中越跨境合作試驗區,在對外開放新實踐方面都缺乏有效對接,缺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訴求的深度挖掘,迫切需要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重點。
破解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的體制約束和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問題,迫切需要推動雙邊產業深化合作,施行更開放的政策措施。
我國經濟發展很長時間內采用“引進來”政策,大量地吸引外商投資,引進技術和人才,目前已提倡從“引進來”政策向“走出去”戰略轉變。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需要破解制度約束,鼓勵新興產業與東盟、歐美、日韓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擴大貿易往來。如何形成“走出去”開放戰略新動能,通過“走出去”配置全球創新資源,是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開展高端科學技術合作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的本質。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鼓勵自主創新,廣西企業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總體的研發能力還比較薄弱,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甚至國內其他省份企業相比差距還很大。與國外企業建立境內外研發機構,建立長期有效的對外技術合作開發機制,是廣西戰略性新興企業提高產業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擁有一批具備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領軍人才,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的關鍵。無論是高層次的管理人員,還是技術創新人才,或精通外語并了解國際關系、國際法規和慣例的科技專業知識人才,廣西新興產業企業都嚴重緊缺。如何培養或引進此類型人才,成了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關鍵點。
依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中越跨境合作試驗區、中國-東盟農業科技園等平臺,建設跨境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區。充分利用財稅優惠政策和信貸金融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鼓勵發展國際區域合作新興產業。以創業孵化帶動產業合作,以技術轉移驅動創新合作,不斷提高新興產業的國際化水平。
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不足或缺失問題,政府應加強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訓、技術研發和運用等服務平臺,為新興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充分利用現有的與東盟合作交流和貿易互通機制,促進區內新興產業企業與東盟各國合作發展特色新興產業。重點支持跨區域、國際性新興產業重大示范項目,加大對“走出去”的新興產業企業的扶持力度。為新興產業企業應對海外投資風險提供政策性保險工具。落實國家新技術、新產品進出口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新興產業企業所需高端技術裝備產品進出口給予退稅[3]。
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區域和次區域合作,通過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產能合作,拓寬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的道路,利用好新興產業“走出去”的戰略政策。
目前廣西在某些領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發基礎,如廣西自主研發的鋁電解焙槽控制技術、機械式硫化機和輪式裝載機、亞種間克隆水牛和冷凍胚胎克隆水牛等。但要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仍需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科學技術合作,縮小技術差距。根據“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規劃,帶動全區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支持跨國公司在區內設立研發中心,同時鼓勵廣西企業到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申請境外技術專利。依托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重點選擇在現代農業、健康產業、新能源等領域,強化中國與東盟的技術創新合作;建設桂粵港聯合創新區,支持桂粵、桂港、桂臺兩地企業聯合設立研發機構,加強知識產權創造創新合作。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有國際視野的研發和管理人才。在國際合作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首先要有適宜的政策環境。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養國際合作人才的政策,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留住人才的機制,為來廣西工作的海外專家提供良好的軟硬環境,提供更多的平臺,鼓勵和吸引海外華人回國創業就業。企業要定期安排員工學習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和人才管理經驗,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高校要培養適應國際交流合作的各層次人才,選派學生外出交流,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通過政府、企業和高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使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研發團隊為國效力[4]。
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科技基礎和產業基礎,在深化國際合作時主要采用產業集群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廣西欽州中馬產業園區的“兩國雙園”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在產業園區內引入跨國公司投資設廠,并帶來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廣西企業生產能力的改進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廣西已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業、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在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際化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追求產業的專業化和核心技術能力,而不是“大而全”。每個產業集群都應形成自己的特色,盡量避免趨同,形成相關企業分工與協作的網絡體系。第二,重點嫁接。重點引進一批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的國外項目并嫁接到當地的產業集群區域,以彌補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提高地方集群的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第三,嵌入升級。借助產業區域內跨國公司的全球商務網絡,嵌入到全球化產業鏈中,以提升本地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競爭力,實現企業的集群化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