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顯釗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233001)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的地理范圍內,把縣城市區作為一個中心點、周邊大大小小的集鎮作為相互連接的紐帶、區域內的廣大農村作為其重要腹地,重視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對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統籌安排而形成的具備地域特色的經濟體系。整個縣域經濟的良好優質發展,對于本地區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區域財政收入的持續增加以及縣域經濟資金的積累、社會的良好健康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區域經濟特點的特色品牌,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科學化、和諧化的重要手段。在這個發展的大背景下,從地域特色品牌的視角來探究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可以解決區域對外交流互動和對內調整發展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對本地區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其他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也具有十分典型的借鑒意義。
壽光市是我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現在借助這一優勢,壽光市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蔬菜基地,被譽為”中國一號菜園子”。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消費熱點的不斷變化,壽光市立足于實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利用科技,將科技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致力于推動蔬菜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讓將壽光蔬菜的品牌價值越來越強。依托蔬菜這一特色品牌,壽光市蔬菜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蔬菜品牌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發展是推動壽光縣域經濟綜合發展的關鍵。依托”菜博會”這個品牌,壽光市在提高農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縣域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連續多年進入中國百強縣行列。
1.壽光農業產業化效果明顯
壽光采用大規模的蔬菜大棚種植模式,棚內合適的溫度使得冬季蔬菜也能正常生長,同時這種大棚也可以減少蔬菜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同時無土栽培等農業科技的運用,也提高了蔬菜的生產質量。溫室技術的運用,不僅促進壽光蔬菜數量和質量的提高,也使得壽光市的蔬菜產業的成本不斷降低,產業不斷積聚,規模效應不斷加強,從而又促進了相應的蔬菜批發市場的出現和發展。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依靠其自身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城市蔬菜溫室技術推廣。蔬菜批發市場和菜農之間通過簽署一系列協議等方式又形成長效合作機制,使得菜農的收入穩步提高,蔬菜批發市場也蓬勃發展。
2.品牌知名度高,產品銷往各地
壽光蔬菜這一特色品牌,在政府的正確管理下,已銷往全國各地,尤其是冬季蔬菜在北方市場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并獲得廣泛稱贊。同時,為了更加有利的宣傳和打響這一品牌,壽光市還每年都舉行蔬菜國際博覽會,一年一度的壽光蔬菜國際博覽會也把壽光蔬菜推向全國,每年的博覽會也會吸引許多外國投資者到場,進而促進相關業務的合作,促進壽光市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壽光蔬菜的品牌更加光鮮奪目。
3.壽光產業進園的趨勢日趨明顯
壽光市現有北方的兩個工業區和八個工業園區。大多數大中型企業在集聚在工業園區內。產業結構布局使壽光產生聚集效應,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
4.壽光服務業呈現以市區為中心向各鄉鎮輻射的態勢
壽光出現大型城市中心商務區,羊口鎮也出現了綜合物流園區、區域商業中心和臨港物流區域。全福元連鎖百貨集團已經擴大很多村莊和鄉鎮。壽光也依賴于其地理優勢發展特色旅游,如河流生態觀光公園、公園沿海生態博物館等等。
1.區位優勢
壽光市位于暖溫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壽光市屬于外流區域,不僅區域內有多條河流入海,同時位于黃河和淮河的入海平原處,兩條河流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和眾多有機質,從而形成肥沃的土壤,農產品發展的自然稟賦條件好。
2.基礎設施條件
一是交通。壽光市位于山東半島的中部地區,西與與濟南、東與青島的距離相近,地理位置良好。以濟青高速和榮烏高速為代表的眾多高速公路構成了壽光市便捷的高速公路網絡。益羊鐵路貫穿南北,見證了壽光市的發展。羊口港和小清河航道等沿海港口河道成為壽光市便利的水上交通。同時,羊口港作為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港口規模和吞吐能力都很強,對外海洋運輸便利,區域內外交通條件非常優越。二是科技。壽光市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注重科技的發展。科學技術事業和壽光市的發展,城市的工作重點緊密結合。壽光市將科技廣泛的運用在農業上,建立了農村科普網絡和蔬菜科技推廣體系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科技網絡體系,并致力于研究優質高產的蔬菜新品種和先進的蔬菜栽培技術。三是政府政策。20世紀的時候,壽光蔬菜就聞名全國,尤其是在北方地區更是聞名。繼續宣傳蔬菜品牌,拓展其營銷網絡,并利用其帶動本地區的發展,從始至終就是壽光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的工作也大都圍繞這一中心點展開。為了加強宣傳,壽光市每年都會舉行蔬菜博覽會,利用這一契機,將蔬菜品牌做大做強,將壽光蔬菜推向世界,與許多國家展開技術切磋,經驗交流和信息共享等活動,也使得壽光蔬菜品牌走向國外。
一是“珠江模式”以引進外資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利用地理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結合出口加工產業集群,形成外國資本、技術、營銷渠道與廉價勞動力、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組合的局面,提高國際市場份額,同時在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服務的基礎上,積極為國內企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利用外商投資企業的溢出效應,鼓勵國內企業的發展,促進國內企業增長,致力于實現由外資向內資的轉變,由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的升級。二是“溫州模式”以商帶工”“小商品,大市場”模式。促進創業進而帶動就業,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市場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以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創新營銷網絡促進經濟發展形式。用差異化促進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和文化創新的驅動。三是“麗江模式”利用本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將旅游業做大做強,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模式。麗江人,真切的認識區情,發展旅游業,不僅符合麗江的實際情況,也有比較優勢和選擇優勢。穩步推進特色經濟的發展,將旅游業做大做強,形成了”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旅游業作為指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一是地域文化主導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即在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化和環境不斷改變的過程中,由于自然的、社會的地域差異,逐步形成的以地域不同文化為主導、沒有優劣之分的各具自身特色的一種縣域發展模式。同時他們以其自身兼容并包性不斷吸收時代的養分,改進自身的不足,不斷完善和修整,以促進整個地區更加協調的發展。壽光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像長三角那樣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從而帶動發展比較困難,但是壽光市內具有非常好的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優勢,農業發展條件好、質量高、速度快,壽光市必須借助這一優勢,確立農業的主體地位,并將這一優勢不斷擴大,并逐步將農業優勢向工業和服務業方向引導,讓壽光市在原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的基礎上,確立發展的龍頭產業,逐步形成產、售和游一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二是農業創新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即地區經濟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利用農業優勢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改造和市場擴展等方式,依靠農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可循環的產業鏈從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壽光市政府對壽光市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科學有效的調整,使其不再是注重高產多產,而且要注重優質,壽光市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將蔬菜品牌做大做強,使其不僅在山東省出名,更使其面向整個中國市場甚至是國外市場,讓其在農業結構中的位置更加鞏固。同時,充分挖掘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各產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將蔬菜和加工業以及服務業、旅游業等相結合,形成一條集一、二、三產業于一身的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從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興輝,王麗欣.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J].經濟縱橫,2009(7).
[2] 萬 軍,高宏彬,鄒 昊.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6(12).
[3] 趙康杰.中國縣域經濟研究述評[J].中北大學學報,2009(4).
[4] 陸靜波.山東壽光蔬菜發展概況[J].蘇南科技開發,2005(3).
[5] 袁 赫.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2011(11).
[6] 王 慧.特色農業與縣域經濟綜合發展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