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迪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洛陽471003)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于2016年2月正式發布,正式提出,“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隨著河南省工業化和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與勞動力加速流動,農業發展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新階段,把“三農”和互聯網金融結合起來可以更好的服務農村經濟,但是目前不僅在河南省,放眼全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借貸規模都非常小,尤其是對“三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網絡借貸規模占比很小。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李克強總理“互聯網+”概念提出,又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人們熱議的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是中國本土化的概念創新,最早是在2012年由謝平教授提出來的。謝平教授把互聯網金融界定為處于傳統金融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之間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簡單來說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其誕生背景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1.互聯網金融模式
2013年是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元年”,因為這一年我國互聯網金融取得迅猛發展,模式豐富多樣,創新產品疊出,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經歸納,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以及業務主要包括以財付通、支付寶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主要從事現金支付、結算、轉賬等金融業務。以余額寶、理財通等為代表的貨幣基金直銷。而在網絡借貸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形態,一是以陸金所、拍拍貸等為代表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二是以阿里巴巴集團下螞蟻微貸為代表的網絡小額貸款。三是以眾籌網為代表的互聯網眾籌平臺。
2.互聯網金融特點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具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成本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在網絡平臺上各自完成交易活動,而非通過傳統中介機構,因此便沒有了交易成本和壟斷利潤。此外,互聯網金融不用將大筆資金作為開設營業網點的運營成本,減少了費用的支出。二是效率高。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通過計算機網絡處理,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三是覆蓋廣。顯而易見,依靠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使得對客戶的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也更為廣泛。另外,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小微企業,所以也覆蓋了傳統商業銀行所不去重點關注的服務盲區,這是對傳統商業銀行金融活動的一個延伸和補充。四是管理弱。主要是監管弱,我國互聯網金融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管條例,因此整個行業面臨著諸多法律風險。五是風險大。首先,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短不具有成熟的風控系統,由于缺少優秀的線下團隊、道德風險等原因,截至2015年12月,已經有1 302家P2P網絡借貸平臺紛紛宣布破產或者出現提現困難等問題。其次,網絡安全風險大,一旦遭遇黑客攻擊,那么不只是影響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而且廣大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也會受到威脅。
目前,雖然從表面上看針對農村服務的金融機構挺多,但是當前農村金融仍然面臨資源配置不均、產品短缺、服務匱乏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農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發展,河南省農村金融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由于農戶和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很難從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等服務于農村金融的機構中獲取資金,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嚴重致使農村金融發展不足,“三農”發展資金不能得到有效地滿足。
農村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長與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足制約了“三農”金融的發展。以河南省為例,河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的存款數量僅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量的40%左右,而全省信用社系統“支農”貸款數量卻占到金融機構“支農”貸款總量的90%左右,向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的農戶中,三分之二的農戶得到信用社的貸款支持,但是如果只靠信用社的貸款,對“三農”事業支持的難度會越來越大。目前來說,農戶們普遍貸款的方式仍是通過親友解決。這種信貸結構失調的情況限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周轉較慢,但是往往資金需求較為急迫且以小額借貸為主。目前的問題是金融機構的涉農金融產品往往是將城市的金融產品照搬到農村,只是換了一個名字而已,沒有針對農業生產的特點設計出符合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涉農產品存在種類單一,創新不足的缺點。另一方面,由于涉農的金融產品往往盈利能力低下,使得金融機構不愿意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涉農產品與農戶實際需求不匹配也限制了“三農”金融的發展。
從整體來講,農村的信用觀念普遍比較淡薄,可能會因為諸如天氣、市場等原因來逃避債務,這和農村長期以來的整體環境有關,信用制度普及較差。農村的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空白,農民沒有建立標準化的信息且開放程度低,金融機構在貸款之前勢必要了解客戶的資信程度,但由于信用體系建設的缺失金融機構很難了解到農戶真正的信用情況,這不僅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貸款人的風險監控,也增加了農戶們借款的難度。
農戶和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保的缺失。金融機構為了防控貸款的風險一般都會要求貸款人進行資產抵押,但農戶和小微企業缺少有效的抵押資產,這個問題增大了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的難度。
農業經濟學中有一個“梁啟超不可能定理”,該定理是說政府雖然大力支持金融借貸仍然不能出清市場,原因是一方面政府無法解決農村貸款成本高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戶們普遍存在信用程度低的問題,一聽說是“公家借錢”紛紛貸而不還。通過實地調查也是如此,凡是政府托底的政策性貸款往往不良率高達百分之十幾。
客觀來講,我們國家對于農戶和農村企業金融的發展改革相對來說是比較滯后的,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一個阻力。如果借助互聯網金融和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則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加速“三農”金融的發展。
農村金融的線上融資模式理應不同于城市的線上融資,需要探索出一個符合農村特性的線上模式。農戶和小微企業可以依托電商平臺交易的信用和大數據,由第三方機構提供信用評價,推動央行等正規信用評級機構開展公益性信用評價。
依托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支付結算系統可以大大的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且覆蓋面廣,同時要實現這樣一個體系就需要向農戶們普及相關知識,教會農戶們使用自助金融服務,通過資助金融服務進行小額信用貸款,緩解農戶借款難的問題。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無論在拉丁美洲還是亞洲,農戶和微型企業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117%~847%”,如果合理的運用互聯網技術控制農業的風險,憑借客觀的投資回報勢必將會吸引大量社會上的閑散資金投入到“三農”領域。
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在如今全國農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新階段,農村金融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與技術實現普惠金融,助力“三農”金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 昕,李英麗.甘肅省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