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波
(大慶歌舞劇院,黑龍江大慶164000)
大慶地區最早的專業文化事業起步于解放后區域內各旗縣表演團體的演出活動。隨著大慶石油開發,會戰工委于1964年組建成立了大慶石油開發和大慶油田第一支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戰區文工團。后幾經解散重組,1970年春,主力成員轉入,同年7月成立了“大慶文工團”。大慶文工團先后隸屬大慶政治部和大慶市文化局。陸續組建了歌舞分團、曲藝分團、話劇分團和評劇分團。編劇楊利民、編舞王舉、創作員薛柱國等專業人才嶄露頭角,開始創作并獲得了創作重獎。這一時期,大慶展覽館和大慶市圖書館也相繼建立,為宣傳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文化事業的發展首先表現為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擴張,專業院團、大慶市圖書館等文化藝術機構繁榮發展,大慶展覽館正式更名為“大慶市博物館”。文化事業在改革中迅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煥發了生機。市屬專業文化表演藝術團體主要是由大慶文工團組建的4個分團:大慶歌舞團、大慶話劇院、大慶曲藝團和大慶評劇團,先后隸屬于文工團和市文化局。1993年4月體制改革,市屬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整合成為“大慶音樂舞蹈藝術中心”、“大慶戲劇影視藝術中心”和“文化服務部”三個事業單位。這一時期,人才輩出,作品紛呈。集體榮獲國家級獎項23項,省部級獎項40項;個人榮獲國家級獎項62項,省部級獎項107項。王舉、楊利民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演員楊樹田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話劇“金獅獎”。
這一時期,市政府理清思路,科學規劃,加強政策扶持。1998年4月,市屬院團撤銷了文化服務部,兩個中心改為“大慶歌舞劇院”和“大慶話劇院”,兩個機構一套班子。2012年2月末,市屬3個專業表演藝術團體與相關單位,并入同日成立的大慶文體旅集團。2017年9月,大慶歌舞劇院、大慶話劇院和大慶電影公司(兩院一司)122人單獨劃歸大慶市文廣新局“文化人才管理中心”實行實名制管理。2009年市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11年市博物館重新布展,2017年晉級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國內首家以東北第四紀古環境、古動物與古人類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填補了國內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系統收藏的空白。
群眾的思想相對保守和封閉,觀念落后陳舊,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認識稍顯不足,文化意識不夠強,文化需求有限,文化魅力和感染力不夠,不能適應大慶文化事業大形勢的發展,文化活動中群眾參與的不普及束縛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文化事業活動形式創新乏力,已經成為制約大慶市文化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大慶市主要的文化活動形勢有話劇、舞蹈、版畫、年畫和紙畫等藝術強項,近年來這些藝術門類成果平平,個別項目處于下滑趨勢,傳承方式相對傳統,缺乏行之有效的現代因素,局限性較大,影響力比較小,對于現代因素的融合靈活性和創新意識還是相對缺乏的。
文化事業發展的興衰,關鍵是人才。2017年9月,大慶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兩院一司”文化藝術人員重新劃歸大慶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統一管理。但劃歸的“兩院一司”在工作管理上依然隸屬于文化體育旅游集團,這給文化事業藝術人才的培養提高、藝術創作和工作管理等帶來諸多不便,不利于文化事業藝術人才的積累和發展,也不利于文化事業藝術工作創作。幾年的經營管理證明,大慶文化體育旅游集團文化產業職能的定位,削弱了文化藝術發展勢頭,直接影響了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的強盛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按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文化事業建設提出的要求,根據大慶市文化事業發展的現狀,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繼續鞏固、發展我們優勢和強項,努力彌補、改進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要加強各項文化工作管理,加速各類文藝人才培養,確保大慶文化事業的長盛不衰。
1.強化制度創新,努力建設服務型、創新型政府。強化政府服務體系,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讓政府的職能真正地轉變到公共服務、市場監督上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惠民工程,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創新文化事業單位財政投入方式。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大慶文化事業發展的問題。除改變財政撥款乏力,簡化審批程序外,可通過政府呼吁、媒體宣傳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對文化事業的資金支持,借鑒國外經營模式,實行合作經營文化事業態勢。
1.完善文化事業單位用人機制。采用公開招聘為主,推薦為輔。并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來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專業素質,確保專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不低于75%。從待遇、保障、自我價值的實現等方面達到文化管理人才的要求預期。建立文化工作人員的管理系統,收集、整理文化工作人員的個人信息,建立公共文化人才數據庫。建立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的績效考核制度,改革用工人員薪酬制度,落實同工同酬政策,推進同工同酬進程,以此為依據確定工資等級標準,激勵文化工作者工作的積極性。
2.加強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素質培訓。加強文化事業單位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文化素養、加強創新意識、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挖掘文藝創新潛能,加快文藝創作轉化落地。爭取在各種文化活動中創出文化精品,加強各文化事業單位在民間文化活動中的地位。
1.平衡大慶公共文化資源。大慶分為東城區和西城區,利用現有公共設施建設文化場所,高標準規劃增加建設市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分支機構,并發揮輻射作用,充分體現文化發展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2.完善現有公共文化活動區域的文化設施。深入調查研究,征求民意,滿足民眾文化活動需求。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已建公共文博場館進行公共文化產品開發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行為,加大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免費開放力度。
3.繼續理順文化藝術團體管理機制。2017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大慶歌舞劇院、大慶話劇院等“兩院一司”122名專業文化藝術人員重新劃歸大慶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實行實名制管理,市委市政府應加大力度繼續理順事業單位屬性的藝術團體管理機制,把大慶歌舞劇院、大慶話劇院劃歸大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全面管理,從而理順管理職能,提高大慶文化藝術管理和發展水平。
1.發揮傳統優勢,發展文化特色產品。文化主管部門應對大慶市的工業版畫、蘆葦畫、蛋雕、根雕、中國福等民間文化進行挖掘、包裝,走地方特色的路子。同時組織民間藝人開展提升技能培訓和交流會,共同打造民間文化精品。繼續發揮“那達慕大會、好來寶、蒙古長調、濕地文化節、采摘節和民俗文化藝術節”等民間藝術和活動優勢,為大慶文化事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發揮地域特色,將文化底蘊融入文化活動。大慶市擁有種類繁多的文化模式,石油大會戰時期,全國各行各業支援大慶,組成石油隊伍發展大慶,總體來說大慶是個外來人組成的城市,融合了全國各地的地方特色,應該以這些文化資源為基礎,提升大慶市文化事業軟實力,提高文化生產力,促進大慶市文化名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如大慶地區創作的舞蹈融入了江南采茶舞和新疆舞等元素,是很多地域文化的組合,形成具有大慶特色的文化活動形式。深入挖掘遺址、文物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打造文藝精品、手工藝精品、民俗精品、演藝精品、影視精品等,把大慶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優勢轉變為文化資源優勢。
3.著力打造文化精品。支持鼓勵原創性文藝作品與文藝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培育文藝精品、創造文化品牌、組建文化團隊。依托雪地溫泉、生態濕地、草原風情等特色項目,創新發展新型文化旅游產業。加強對文化精品項目的宣傳力度、扶持力度。如話劇《黑色的石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等眾多國家文藝界領導和專家觀看了演出,盛贊該劇“是當前話劇藝術的一個飛躍”、“話劇界又出了個‘大慶油田’”。大慶的文化事業要繼承與弘揚傳統,豐富文化活動多種形式,打造大慶城市品牌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進而帶動文化事業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正在揭開新的歷史篇章,文化事業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新形勢下的大慶文化事業依托石油文化、地域文化、溫泉文化、濕地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發展壯大黑龍江國際藝術村、阿木塔蒙古風情島、大慶石油館等體現大慶地域文化特色的產業項目,增強文化內動力和凝聚力,不斷擴大文化開放交流,有效提升大慶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奮進,蓄勢揚帆!
參考文獻:
[1] 陳立旭.習近平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J].觀察與思考,2016(4).
[2] 郭珉媛.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部門發展戰略構想[J].前沿,2008(11).
[3] 李康化,許中平.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戰略[J].思想戰線,2008(1)
[4] 溫朝霞.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之辨與辯[J].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1).
[5] 李秉坤,朱 慧.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政策現狀及政策建議[J].學理論,2014(2).
[6] 趙春波.大慶文化產業發展與研究[J].改革與開發,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