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菊
(哈爾濱金融學院,哈爾濱150030)
大興安嶺林區是中國重要林業基地之一,經歷了“因林而生,因林而興,因林而衰”的發展過程。近年來,國家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但由于資源的衰減,產業的限制,大興安嶺林區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成為大興安嶺林區的必然選擇。
大興安嶺林區的主導產業是以林木資源為對象的第一產業,2016年第一產業產值增加71.3億元,同比增長8.2%,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8.8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仍占據林區經濟總值的“半壁江山”,是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發展常態下的支柱性產業,仍是推動林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區己進入資源的后開采期和禁采期,原有的資源優勢將會逐漸消失,林下經濟、各種特色養殖、新興替代產業等隨之興起,新的產業資源不斷出現,大興安嶺林區產業結構也需要隨之進行調整,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行業處于萌芽和發展期,這種狀況嚴重阻礙林區的經濟發展。
2013年以來,受木材停伐、原材料不足、產品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第二產業發展遭遇重創,以木材加工業為主導的行業產值急劇下降,2013與2014年,第二產業占比下降明顯,分別比上一年下降10.19和12.61個百分點。十三五以來,全區加緊產業結構調整,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政策相繼實施,綠色食品加工業發力,生產實現止降回升,第二產業發展勢頭朝良好方向發展,2015年和2016年第二產業增速分別達到了6.9%和5.1%,帶動GDP分別增長0.7和0.5個百分點,對GDP貢獻率分別達到9.3%和9.1%。
2012~2016年,大興安嶺林區第三產業以年均9.6%的速度保持增長,2016年第三產業產值增加59.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1.4%,較2011年的37.0%提高了4.4個百分點,對林區經濟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傳統行業在林區生產總值中占比不斷下降,由2011年的19.2%下降到2016年的14.6%,下降4.6個百分點。新興現代服務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由2011年的2.0%上升到2016年的4.3%,提高2.3個百分點。生活性服務業以及非營利性服務業的出現為服務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總體看來,第三產業在穩步發展,但是內部結構仍需優化,以實現林區產業逐步轉型。
大興安嶺林區的主導產業仍是以開采林木資源為主的粗放型加工業,對森林資源具有高度依賴性,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占比過高,產值占據大興安嶺地區總產值的50%以上。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則占了12%左右,第二、三產業發展欠缺活力,產業橫向協調性差,縱向發展水平低。第一期“天保工程”實施后,林區木材產量由650萬立方米調減到56.5萬立方米,降幅直接拉動林業企業總產值下降了11.9個百分點,大興安嶺地區生產總值下滑6.3個百分點,給當地經濟帶來了嚴重沖擊。
大興安嶺林區發展最直接、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扶持,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無償撥款是該時期國有林區資金籌集的主渠道。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逐步放開了國有林區非國家投資,民營資本和外資的投入占比有所增加,但國有林區資金來源的國家財政仍占極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財政撥款、專項撥款仍然是我國國有林區投入資金的最主要來源,占據主導地位。國家還曾明確要求,建立支持我國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各級地方政府要建立并完善國有林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林權抵押貸款制度、森林保險制度、林木良種補貼制度,林區基礎設施建設也納入地方政府統籌規劃。由此可見,長期以來我國林業資金中,國家投入占主導地位并大幅增長,但資金總量仍然有限,且林區建設資金投入方向主要集中于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的建設上,不足以滿足大興安嶺林區產業發展的需要。
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大興安嶺林區人才大量外流,人才不足,當地人才結構主要以從事傳統技術的中老年人為主,從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達到49 132人,占全區就業人員的54.3%,高新技術行業人才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則嚴重匱乏,僅占全區就業人員的32.5%,就業空間有限,是人才外流的又一重要原因。“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全地區的森工采運業大量萎縮,新興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機會有限,機關事業單位成為吸收勞動者的主要單位,所吸收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79%。林區經濟發展低迷,就業者待遇低,也是人才紛紛流向一線城市的重要原因。雖然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人才引進的措施,但由于工作環境艱辛,經濟發展緩慢,再加上氣候惡劣,很多人難以適應,致使人才引進困難,嚴重抑制了大興安嶺地區資源的開采利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
體制改革障礙是影響大興安嶺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大興安嶺林區管理比較混亂,林區的管理與地方的日常管理隸屬于不同的部門,地區管理的過度分割導致了政企不分,治理混亂。這種政企不分的組織機構造成了各級部門互相推諉,沒有責任意識,政府職能混亂,企業競爭力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場的職能沒能得到有效發揮,政府也形同虛設怠于管理,這些管理上的不足都嚴重制約著大興安嶺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轉型。
大興安嶺林區產業發展的模式應是在林業分類經營思想的指導下,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重點建設一定規模的速生、優質的豐產林基地,以森林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主旨,提升林產加工業的素質,加速非木質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特色顯著、具有整體資源競爭優勢的產業布局,實現大興安嶺林區在生態環境建設和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通過整合,打造一批森工企業的核心生產項目和名牌產品。在現有產業發展格局基礎上,堅持抓住一些具有較大規模、較強市場競爭力及較好發展后勁的生產項目,形成具有大興安嶺特色的森林旅游經濟、林產工業經濟特色和品牌。第二,確定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從需求收入彈性、比較勞動生產力等方面綜合分析,大興安嶺地區的戰略產業應選擇第一產業中的以森林資源為依托的綠色農業和特色林業,第二產業中的紙制品業和木材加工業,第三產業中的森林旅游業和環保產業。第三,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森林旅游業。目前,森林旅游業方興未艾,森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只需要進行統一規劃和統一協調與管理,即可形成很好的森林旅游品牌與服務。
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第一,要建立能夠促進大興安嶺林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債券市場。國家應鼓勵和扶持符合促進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發展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籌資。第二,加快林區經濟發展中股票市場的發展,促進林區企業上市融資,能有效緩解林區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匱乏的現象。第三,創建林業經濟持續發展中的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資給致力于林區經濟發展的非上市公司,通過向多數投資者發售基金份額創建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投融資制度,共同促成大興安嶺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大興安嶺林區的產業轉型和持續發展,引進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要把引進和培養森林資源專業方面人才作為第一要務,產業發展中需求的人才既要“自產”也要“外購”。在自產方面,大興安嶺地區可與東北林大等高等林業人才培養機構合作,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在外購方面,要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激勵機制,讓人才更多的走進來,給人才以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形成愛才、惜才的氛圍。
地區內部要深化機制體制改革,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明確區分政府和企業的職能。改變以往互相推諉責任的現象,充分發揮企業活力使其達到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益,提高競爭力。政府建立專門的森林管理局,專門負責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以及對林場活動的監督檢查,做好林區的“后勤”保障。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職,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構建聯合集團化管理模式,跟上經濟改革步伐,為產業經濟轉型增添新活力。
綜上所述,通過對大興安嶺林區經濟和產業情況進行分析,大興安嶺林區的產業發展應當改變單一的以林業資源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替代產業,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逐漸擺脫資源帶給林區發展的限制,充分利用外來的資金、技術、人才作為林區發展的后續動力,逐步實現資源可循環、經濟可持續,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發展的綜合型產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宋希斌.大興安嶺要在發展持續產業上下功夫[J].中國林業產業,2007(2).
[2] 郎咸仁.搶抓發展機遇精心培育接續產業——訪大興安嶺地委書記、行署專員、林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宋希斌[J].中國林業,2009(5).
[3] 趙新宇,程 龍.資源性城市接續產業選擇問題研究[J].長白學刊,2009(5).
[4] 范澤辰.資源耗竭型城市轉型與接續產業選擇集群化研究——以東營市為例[J].天津科技,2009(2).
[5] 張維達,王連中.東北資源枯竭型城市接續產業發展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