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琳 編輯/任風遠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的業務需求日益突出,也對第三方支付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國際上,中國香港、美國、歐盟已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第三方支付監管體系。我國應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充分借鑒第三方支付監管的國際經驗,來完善跨境支付外匯管理機制,以進一步規范第三方支付業務,使之健康發展。
在第三方支付監管方面,我國與國際上幾種主要的監管機制相比,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很多差異。
監管模式方面:美國執行的是功能監管,將第三方支付機構定義為非銀行金融機構,沿用原有的法律體系對其進行監管而沒有專門立法,監管的重點放在交易的過程而不是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歐盟執行的是機構監管,將第三方支付機構定義為金融機構,并專門立法,在監管過程中更注重對機構資質的審核;中國內地與香港執行的是機構監管,將第三方支付機構定義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建立了專門的監管體系。相較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我國內地總體上側重于市場準入監管,準入后的交易過程監管尚待進一步健全。
市場準入與退出方面:各國(地區)支付機構均需獲得許可方能執業,且超出指定地域開展業務還需另外申請,如美國各州的許可證和中國省一級許可證均僅適用于當地;此外,各監管當局都通過立法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進入與退出機制。但對于跨境支付業務,除中國內地外,其他三地對市場準入與退出環節均無特殊規定。
客戶資金管理方面:各國(地區)均將確保第三方支付業務中客戶備付金的保值作為監管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嚴格區分備付金賬戶與自有資金賬戶。在具體的審慎監管方法上,中國內地與美國較為嚴格,禁止動用客戶備付金進行投資;歐盟較為寬松,允許支付機構適度投資于安全性高、風險性小的資產;中國香港介于兩者之間,對客戶資金的管理以流動性管理為主要目的,除事先征得金管局書面同意外,均應以現金或銀行存款等低風險金融資產的形式持有客戶資金。
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方面:第三方支付作為資金轉移尤其是跨境交易的新型渠道,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不易監管性,易成為洗錢和恐怖融資的便利通道,故各監管當局均在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領域將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重點監管對象。以中國香港為例。監管當局為加強反洗錢管理,要求支付機構開展盡職審查,識別并核實客戶身份,了解業務關系及性質,并對客戶的交易活動實施持續的監察,以及時識別可疑活動;對于開展跨境業務的支付機構,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不僅將可供跨境使用的支付工具產品列為高風險因素,還對其采取了更為復雜的風險評估制度。
一是完善監管立法,及時出臺跨境支付監管辦法。在試點階段,應適度從嚴審慎監管要求;隨著監管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市場發展的逐步規范,則可有針對性地適度放寬政策,在強化監管的同時鼓勵創新。
二是建立全流程動態監管體系。應從防范異常資金跨境流動風險的角度出發,改變目前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業務嚴于事前準入審批、疏于事后管理的做法,借鑒國際經驗,建立涵蓋“市場準入-業務管理-退出機制”的全流程監管體系。
三是探索有效的真實性監管方法。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審核是跨境支付業務風險防范的核心和基礎,外匯管理部門應從非現場監測、現場核查、懲處等幾個重點環節加強對支付機構交易背景真實性的核查力度;同時,應建立對支付機構內控管理的評估體系,從技術支持、業務流程、風險控制方面加強審核評估。
四是加強反洗錢監管。我國應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并不斷完善包括身份識別、盡職審查、風險評估、大額和可疑交易的識別和報告、客戶和交易信息記錄、人員培訓等在內的反洗錢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