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陽 編輯/任風遠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邊境地區支持政策的傾斜,在邊境口岸地區注冊的外貿公司日漸增多,對邊境口岸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邊貿公司異地經營的現象大量增加,并導致了貿易背景真實性甄別困難、現場核查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有必要強化對邊貿公司異地經營的監管。
一是貿易背景真實性甄別難。由于貨物異地報關、資金異地結算、本地不設機構等原因,邊貿公司異地經營具有“兩頭在外”的特點。口岸地區外匯局限于鑒別手段、知識結構、地域偏僻等因素,無法遠赴異地繼續對違規線索進行深度查證,只能依據貨物貿易系統的數據對企業貿易狀況進行了解,貿易背景的真實性難以核實。
二是現場核查困難。邊貿公司異地辦公、異地報關、異地結算等行為,易在本地形成“空殼”公司,導致外匯局的現場核查和檢查工作開展起來十分困難。例如,ST公司注冊在同江市,在綏芬河市開展經營。外匯局對該公司開展現場核查工作時,所有單證、賬薄均需從綏芬河市郵寄,整個核查過程耗時長、成效低,存在一定滯后性。
三是地區間監管協調困難。目前外匯管理部門對企業和銀行的監管仍實行屬地管理原則,跨地區的監管協作機制尚不健全,存在監管信息不對稱和溝通不暢通的情況,導致口岸地區外匯局對邊貿公司留存單證的異地銀行無權檢查,而異地外匯局對該類公司也無權監管的尷尬局面,客觀上形成了監管的真空地帶。
一是完善本地區通關環境建設。轄內口岸地區應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機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建設步伐,提升貿易通道和人員交往的通關能力,促進口岸提質增效,提升本地口岸的區位競爭優勢。
二是鼓勵本地銀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鼓勵本地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增加對邊貿公司信貸資金的投入,扶持邊貿公司做大做強;同時,本地銀行應加大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積極開發外匯衍生產品,提供種類齊全的外匯避險工具,提高服務質量,以吸引邊貿公司在本地銀行辦理業務。
三是建立地區聯動監管機制。探索建立跨地區外匯局協同監管工作機制,建立信息互通、管理互助、動態監測的風險防范機制,實現貿易便利化和監管有效性的有機統一,切實增強地區間的相互配合力度,形成監管合力,斬斷非法資金的跨境流動渠道,有效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