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波 李東東 楊煥榮 編輯/任風遠
近年來,隨著外匯市場交易行為日趨多元化,外匯領域的違法違規及失信行為呈現出擴大化、復雜化和隱蔽化趨勢。面對嚴峻的挑戰,優化外匯領域市場信用體系勢在必行。對此,外匯局積極探索新的監管方式,初步構建起了以分類管理、信息共享、信息披露為主要內容的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對于整頓和規范外匯市場信用秩序、營造良好的外匯生態環境、提高外匯監管的質量和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總體狀況看,仍存在法律保障欠缺、失信成本較低、行政處罰力度不夠、聯合監管機制缺位等不足之處,需要繼續加以優化和完善。
構建基本框架的基本思路是,綜合考慮涉外主體的誠信守法狀況及可能產生的監管風險,設定不同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框架,對于不同信用級別的涉匯主體,根據“誠信守法便利、失信違法懲戒”的原則,分別適用相應的管理措施。
一是外匯信用信息采集機制。外匯管理部門除在辦理各項日常業務時自主獲得涉匯主體信用信息外,還應將來自工商、稅務、海關等部門的相關信息實時更新至外匯信息管理系統。
二是外匯信用評價機制。外匯管理部門根據采集的涉匯主體相關信息,科學客觀地對涉匯主體的信用狀況作出評價。
三是外匯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加強對守信主體的鼓勵支持以及對失信主體的懲戒處罰,引導涉匯主體樹立合規守信辦理外匯業務的理念。
四是外匯信用動態調整機制。對涉匯主體的外匯信用等級進行常態化的動態調整,對經評估達到一定標準的,調高其信用等級,并對其實施便利化管理;對出現失信行為的,則調低其信用等級,并對其實施嚴格監管。
一是涉匯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該指標應以涉匯企業的基礎信息、經營信息、信用信息為主要內容,包括:衡量是否涉嫌違法、違規行為的守法類指標,衡量是否有良好盈利能力和債務償付能力的財務類指標,衡量在人員配備、貨物安全、合作伙伴等方面是否穩健的經營安全類指標,衡量內控制度是否有效的內部控制類指標。
二是涉匯個人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涉匯個人的信用評級指標應涵蓋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基本要素,此外,直系親屬等與其有利害關系的相對人信息也應包括在內。
三是金融機構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在現有外匯管理考核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對銀行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將崗位設置情況、內控制度的執行落實情況、對業務合規的重視程度、風險防范情況都納入指標體系中進行評估。同時,將考核對象擴大至證券、保險及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進一步健全金融機構信用評價體系。
強化信用信息基礎數據采集。一是嚴把基本信息質量關。配備專人負責相關數據錄入,統一錄入格式,錄入內容應將企業自身業務信息和企業法人、董事、總經理等相關信息均包括在內,以全面真實地反映交易主體信用狀況。二是強化日常監測。對涉匯主體的信用數據實時更新、及時評估,動態調整其信用級別。三是依托國家相關重大信息化工程,開發外匯信用信息數據庫,配合人民銀行推動外匯統一征信平臺的建設,為推進外匯信用評級和分類管理提供支持。
強化監管合力,堵住監管漏洞。一是聯合工商、稅務、海關等部門,定期將外匯違法違規案例、失信企業名單及與其有相關利害關系主體的信息對外發布,堵住監管漏洞。二是健全市場主體誠信檔案、行業黑名單、市場退出機制及聯合激勵與懲戒機制等制度,營造健康有序的外匯市場秩序。
營造誠信氛圍,提高涉匯主體的守信意識。一是充分利用報紙雜志、政府網站等媒體平臺,加大對外匯政策法規和誠信興商的宣傳力度。二是定期公布守信主體名單,對先進典型和外匯部門的便利化政策予以宣傳,提高涉匯主體的守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