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場集團有限公司
在權益法背景下,計稅基礎與長期股權投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企業在所得稅匯算清繳的過程中,對納稅所得額進行調整,以此來明確會計處理方式,以及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產生的影響。
當投資企業的投資產生更大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可以使用權益法的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和投資享有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投資企業比較小時,應該分為當期損益,以及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適當的修正。同時,在權益法中還規定,每到會計年度末,投資企業的會計賬務都應按照權責發生制度基本假設的規定,在獲取到被投企業可辨認資產公允價值的基礎上,對單位中的凈虧損與凈利潤進行調整,根據享有或者應當分得的份額對投資收益或者虧損進行計算。
企業為了能夠獲取到其他企業中股權支付的價值,屬于股權的投資支出,不能夠被劃分到投資企業當中,當作當期費用來看待。無需考慮到長期股權投資額度與被投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相比是超過還是不足,在差額方面均不能采用攤銷或者折舊等方式,將其分期劃入到投資企業費用當中。也就是說,在稅法當中,不允許任何因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與被投資企業凈資產份額不相抑制而形成的差額。同時,在稅法中還規定,在投資企業對投資收入進行審核的過程中,也就是被投資企業實際利益進行分配和處理之時,也就是確認的時間應為下年度。
在會計準則中規定,對被投資企業擁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在初始投資額度的確定方面,需要將投資成本與被投資企業凈資產份額間的關系問題進行對比和明確。如若投資成本與取得投資時的凈資產價值之間相比較大,則按照實際投資成本劃分到賬目當中。如若投資成本與取得投資時的凈資產價值之間相比較小,則差額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利益所得,可以被劃分到營業額之外的收入當中。在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企業中的各項資產,包括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等,均需要在取得時的歷史成本基礎上進行計稅。
例如,2013年,A企業以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B企業40%的股權,取得投資時B企業中凈資產為3億元,能夠對B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如若在投資時,B企業中的各項資產和輻照份額與公允價值相比一致,并且A與B兩個企業的所得稅均為25%,在獲取股權投資時,A企業的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B企業1.2億元
貸:銀行存款 1億
營業外收入 2000萬元
A企業的初始投資為1億元,與B企業中凈資產份額的1.2億元相比較小,因此需要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與收益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我國的稅法中規定,如若長期股權投資中的計稅基礎為1億元,在納稅申報的過程中,應將納稅金額減少2千元,以此來明確應納稅之間存在的差異。
1.投資方長期持有股權投資
當一個企業準備長期持有股權投資時,由于投資方需要按照被投企業凈利潤的增長來適當的增加投入成本,在計稅基礎不改變的情況下,形成了一定的納稅差異。按照我國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法中的規定,稅法承認投資收益的日期可以看作是投資者決定利潤分配的時間。然而,由于投資收益屬于免稅收入,當投資者進行利潤分配時,差額不會影響所得稅。由此可見,在準備長期持有股權投資的基礎上,需要采用權益法對這一會計事宜產生的納稅差異進行核算。
2.投資方近期對外出售
當投資企業準備在近期內將長期股權投資出售出去時,由于投資方按照被投資企業利潤增長而提升投資成本,在保障計稅基礎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存在應納稅差異。由于企業準備在近期將股權投資出售出去,因此在企業進行處置或者轉讓資產的過程中,投資資產中的計稅成本應當被扣除,這樣才能夠使納稅差異被有效調整。因此,這種差異應當在產生之時對相關所得稅負債進行確認,等到轉回的時候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例如,2014年,A企業持有B企業中30%的股權,初始的成本投資為1000萬元,對B企業的生產經營具有參與權和決策權,可以對該項投資權益進行核算。在2014年末,B企業獲得六百萬的凈利潤,而A也所獲得的稅率為25%。
在2014年末,當A企業準備試試長期持有投資的情況下,A企業的會計處理應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180萬元;
貸:投資收益為 180萬元
在2014年末,當A企業準備近期出售股權投資的情況下,A企業的會計處理應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180萬元
貸:投資收益為 180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賬面余額為 1180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計稅基礎為 1000萬元
借:所得費用為450000(1800000×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450000元
在我國頒布的會計準則中提出,投資單位發生凈虧損時,投資者應當按照所享有的股份減少投資賬面價值,并且對一項投資損失進行明確。按照稅法中的相關要求,在計稅基礎方面依舊不變。權益法背景下,長期股權投資份額與計稅基礎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能夠在投資出售或者處理時轉回。因此,當出現這種差異時,應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并減少所得稅,而不是在過程中計入會計分錄。
在會計準則中規定,對于被投資單位來說,投資企業在不包括凈資產在內的其他所有者權益產生變動時,應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份額進行調整,并將其劃分到所有者權益當中。但是,從稅法的方面來看,長期投資的計稅基礎依然保持以往狀態。因此,將產生應納稅差異。當該差異產生時,應對其可能對未來期間所得稅方面產生的影響問題進行分析。當未來投資資產進行處置或者出售時,這種差異可能會轉回,當差異轉回時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例如,2014年,A企業持有B企業中30%的股權,初始的成本投資為1000萬元,對B企業的生產經營具有參與權和決策權,可以對該項投資權益進行核算。在2014年,B企業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被計入到資本公積中的金額為100萬元,這時A企業在2014年的會計分錄應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30萬元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30萬元
由于與計稅基礎相比,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較大,因此: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75000(300000×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75000元
根據我國頒布的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規定,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處置時,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之間存在差距,應當將這一差距歸入到當期損失當中。在我國企業所得稅法中也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并對投資資產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投資資產主要是指企業在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后所產生的資產。企業轉讓、處置資產時,應當消除投資資產的成本。由此可見,在對投資資產進行處理的情況下,會計準則與稅法在對投資收益進行確定的方面存在不同,從稅法的角度上來看,差異主要是投資收益中,稅法與計稅基礎二者之間所形成的。在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處理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會計處理主要內容為差異轉回過程中所實施的會計處理。
案例描述,2013年,A企業購買B企業股票20萬股,每股的價值為5元,共計支付給B企業125萬元,獲取到B企業30%的股權,并具有長期持有的打算。在2013年,B企業獲利200萬元。2014年,B企業宣告按照每股面值5%的比例發放2013年現金股利。在2014年,B企業虧損了100萬元,而A企業在2013、2014年的利潤總額均為100萬元。在2015年初,A企業將B企業的全部股權均轉讓出去,獲取轉讓費用155萬元,這時A、B兩個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相同,為33%。
案例分析:在會計準則中規定,2013年末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為60萬元,計算方式為200×30%=60萬元。同時,會計方面的投資賬面價值提升,對投資收益進行了確認以后,沒有對投資賬面份額的提升量進行明確,因此投資收益也無法進行計算。在2014年末,應調減納稅所得額為60萬元,應納稅額為100與60萬元的差值,即40萬元,應交所得稅的計算方式為40×33%=13.2萬元,在整個投資過程中,賬面份額為125萬元與60萬元相加之和,即185萬元,而在此項投資計稅中,計稅基礎仍然為125萬元,會計處理應在備查簿上做好記錄。
2013年,購入B企業股票時,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125萬元
貸:銀行貸款 125萬元
2013年末對長期股權投資賬面份額進行調整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B企業(虧損調整) 60萬元
貸:投資收益 60萬元
借:所得稅 13.2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3.2萬元
根據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規定,A企業利用權益法在2013年宣布出售股利,沖減投資賬面價值的計算方式為20×5×5%=5萬元,在2013年末的投資損失為100×30%=30萬元。但是按照稅法中的相關規定,2013年在發放現金股利時,會計方面屬于投資額的回收,而在稅法方面則將其看成是股利性收益,因此該項投資額仍然為180萬元,計稅基礎仍然為125萬元不變,會計應在備查簿中做好記錄。
綜上所述,在對投資資產進行處理的情況下,會計準則與稅法在對投資收益進行確認的方面存在不同,從稅法的角度上來看,在投資收益中,稅法與計稅基礎二者之間將形成差額。因此,企業應在納稅申報時考慮到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對長期股權投資產生的影響,進行納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