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莉莉 丁昌青
近年來,受全球經濟不振、國內制造業轉型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整體增長乏力。相反,跨境電商行業生機勃勃,跨境電商業務快速增長。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7.79萬億元人民幣,而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達7.6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高于傳統外貿。2018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有望增至9.0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將達到12萬億元,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跨境電商既是傳統外貿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延伸,也是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上的體現。當前,越來越多的傳統外貿企業紛紛轉型升級,急需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兼具外貿、電商、外語綜合技能,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復合型外貿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也要順應時代潮流,分析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校企合作企業的調研結果以及畢業生求職就業信息的統計顯示,適合高職院校國貿專業畢業生的跨境電商崗位主要有跨境電商銷售客服、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跨境電商產品開發、跨境電商渠道推廣、跨境電商物流操作等。這些崗位的通用招聘要求一般包括:大專及以上學歷、英語水平達到四級以上、熟練使用Office辦公軟件、熟悉國際貿易流程、了解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掌握外貿函電書寫及單證制作技能、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強等。這和傳統外貿崗位如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的要求基本一致,除此之外,企業也針對跨境電商的特點提出了新的人才能力需求。首先,跨境電商業務都是通過某些平臺展開的,從業人員需要熟悉平臺規則及各項操作,有的企業還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目前,跨境電商領域的主流B2B平臺包括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國制造網、敦煌網、環球資源網等,主流B2C平臺包括速賣通、亞馬遜、eBay、Wish等。不同的平臺在運營規則、操作技巧上各不相同,并且管理規則經常發生變化,這就對相關崗位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其次,電子商務的特點決定了跨境電商業務能否成功開展不僅與產品自身品質相關,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發布的圖片是否吸引買家、店鋪運營推廣是否有效。在有些企業,崗位之間分工比較明確,圖片處理等專業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會有專門的設計人員負責,業務人員只需提出文案策劃。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則更青睞既懂業務會運營,又掌握常用圖像處理軟件、能協助做一些輔助性工作的人才。最后,在外語應用能力方面,企業通常要求從業者具備優秀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口語交流水平良好。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同時懂得其它外語的人才,如日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目前,許多跨境電商平臺都擁有多語言站點,一些小語種國家站點賣家少,競爭不太激烈,發展潛力巨大,必將帶動跨境電商市場新一輪的高速增長。例如,亞馬遜的日本站基礎環境優越、電商消費能力強、搜索流量排名靠前,運營較好。但同時平臺的要求也日趨嚴格,除店鋪介紹、產品詳情頁等一定要用本站點語言外,賣家回復買家時也必須用日語,不能圖省事統一用英語回復,否則很可能被買家投訴。有些企業已經把日本站作為自己的主打站點,大量需求掌握日語的外貿人才。
在高職院校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基本針對傳統外貿崗位設置,普遍開設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報關實務、報檢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國際匯兌與結算、跟單實務等課程。如今,傳統外貿企業大多向跨境電商方向轉型,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也要適應跨境電商崗位的特點。其中,跨境電商B2B與傳統外貿相比差別不太大,主要是開發客戶轉到跨境電商平臺上進行。而跨境電商B2C與傳統外貿相比差異較大,業務流程中沒有大量單證的繕制,報關報檢一般由物流公司代辦,貨款支付則通過第三方平臺、網銀、信用卡等線上渠道完成。因此,原有的課程體系已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需要結合相應崗位的要求設置并完善。
國貿專業歷史悠久,在很多學校屬于老牌專業,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專任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也曾經在傳統外貿企業有過一定的工作經驗。跨境電商的發展給國際貿易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外貿知識及經驗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專業教學的需要。一方面,教師的知識儲備急需更新,課堂教學不能再局限于傳統外貿的理論和實務。另一方面,跨境電商課程實踐性強、變化速度快,教師也需要積累新的實戰經驗,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專業人才的培養。
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通常利用模擬實訓軟件在校內開展,學生在仿真的國際市場環境中,按照傳統的進出口業務流程一步步完成工作任務。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理解傳統外貿流程,親自體驗交易磋商、合同簽訂以及合同履行的各個環節十分有效。但在跨境電商的新時代,平臺眾多,規則千變萬化,單純靠軟件不能模擬貿易的全過程,必須讓學生真正去做實戰項目才能達到實踐教學的目標。有些平臺如敦煌網、Wish等,店鋪注冊門檻相對較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設店鋪,熟悉網站后臺操作,但因受到資金、貨源、經驗等方面的限制,達成交易的成功率不高。而其它一些在資金、規范上要求比較高的平臺,申請賬號很困難,教學中只能以買家身份在網站前臺瀏覽,無法進行實際操作。
為適應跨境電商背景下企業對崗位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國際貿易課程調整應著重提升學生的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能力、網絡營銷能力、外語應用能力。一方面,應在原有課程體系中增加跨境電商平臺規則、跨境電商實務、跨境電商綜合實訓等必修課程,并在傳統專業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報關報檢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國際匯兌與結算等教學中,引入跨境電商貿易的新做法,以體現當前外貿發展的新態勢。另一方面,可開設圖片技術處理、跨境電商英語、跨境電商物流等專項能力課程,并結合學校現有資源,開設商務日語、俄語等其它語種的選修課程,為學生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高職院校國貿專業師資水平的提升需要多措并舉,分步持續不斷進行。第一,組織專任教師積極參加各類跨境電商方面的培訓,更新理念,跳出傳統思維模式,汲取新知識。第二,分批安排教師到企業跟崗實踐,參與企業店鋪的實際運營,掌握跨境電商操作技能。第三,加強學術交流,選派教師參加行業企業或兄弟院校舉辦的研討交流活動,分享經驗,取長補短,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另外,還可以聘請企業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跨境電商課程,與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實訓課程,打造一支理論基礎扎實、職業技能強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針對跨境電商方面的實訓教學,現在市面上有OCALE等軟件平臺可供選擇,但僅靠校內模擬軟件實訓是不夠的,應以真實的項目對學生進行實戰訓練。以往為開展校外實踐教學,學校總在努力“走出去”,到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但由于專業特點以及工作的連續性要求,企業一般不會讓學生實際操作外貿業務,實習效果不佳。現在不妨轉變思路,改“走出去”為“引進來”,請企業到學校來辦公。學校提供免費的工作場所和網絡環境,企業帶真實的項目,讓學生真正到跨境電商平臺上完成運營店鋪、發布產品、營銷推廣、回復詢盤、處理訂單等操作實務。在實踐教學考核上,以量化的指標考核實際項目運營的業績,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訓效果。
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給我國外貿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高職院校學生增加了許多就業創業機會。從長期的人才培養實踐來看,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主動積極程度、創業意愿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為更好地培養外貿人才,宜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人才分層分類培養。具體來說,可以在每屆學生入學之初,聯合校企合作企業開展選拔,選出一批好苗子組建跨境電商精英人才學校,由企業導師專門培訓指導學生承接企業業務。對于創業意愿較強的學生,可以成立跨境電商工作室,配備專職創業導師為學生的創業項目提供信息咨詢、日常指導、跟蹤管理等服務。另外,近年來,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全國外經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機構組織了多種類型的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大賽,應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參加,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升專業素質,促進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