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
自20 世紀80 年代初期我國提出“會計電算化”的概念,到90年代末“會計信息化”普遍實施、21世紀會計信息系統軟件的廣泛應用,再到云會計、云審計新概念的提出和人工智能在審計領域的引入,信息技術已經對會計、審計進行了全方位滲透。[1]
審計環境因信息系統、人工智能對會計環境的改變而悄然發生改變。可以大膽預測,CPA審計人員即將全面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戰。屆時,注冊會計師除需具備扎實的會計、財務、審計專業基礎外,還應對IT審計、財務機器人、大數據甚至云計算等知識有所理解、掌握,以期在“審計AI(人工智能)化”的革命中做好相關專業能力的儲備,完成轉型,在人工智能崛起的審計工作領域站穩腳跟。
審計信息化并非新概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為順應會計信息化的趨勢,輔助審計工具——計算機審計軟件誕生了。計算機審計軟件在初期僅限于會計差錯檢查和財務舞弊校驗,后來,隨著審計職能超越簡單的“查賬”、會計信息系統在全國范圍的普及,計算機審計軟件逐漸為滿足審計對企業內部控制、會計信息系統管理以及風險控制的要求,審計信息化進一步發展,基于對信息系統本身進行檢查和評估的“IT審計”也被廣泛關注。
AI(Artif i 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2]現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財務機器人已經被應用在審計工作中: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將小勤人財務機器人引入審計工作,安永早就發布了財務機器人上市報告,普華永道和畢馬威的財務機器人也已經投入使用。AI在審計領域的應用在短短幾年內已成為大勢所趨。目前財務機器人能夠做到的有:
1.去手工化,替代財務流程中的手工操作,解放勞動力;
2.跨系統作業,消除不同部門間數據調取障礙;
3.管理和監控各自動化財務流程,成為注冊會計師在客戶處不會舞弊的“監察官”;
4.部分合規和審計工作將有可能實現“全查”而非“抽查”,大大提高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可靠性。
5.數據精準處理,24小時不間斷工作,工作高質量、短時耗、低成本。
6.能夠根據既定業務邏輯進行基礎判斷,自動識別財務流程中的優化點。
7.財務機器人完成任務的每個步驟可被監控和記錄,可生成日志文件以備閱。[3]
當前階段的“財務機器人”本質上還只是一種PR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工具[4],主要針對審計工作中邏輯較簡單且更系統性、重復性、流程化的工作,暫無法代替審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復雜推理、創造性工作等。
當然,人工智能也不會止步于此,人工智能在理論上是可以具備學習、發散、創造能力的,也必將隨著技術的進步更加深入地運用在注冊會計師審計中。
從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狀況來看,人工智能的自動查詢、檢索、閱讀、簡單邏輯分析功能在企業業務信息規模越發龐大、內容越發復雜的情況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有著超出人力工作的準確性和速度,還可以大大減輕注冊會計師勞動負擔,使注冊會計師有更多精力投放到需要職業判斷和專業洞察力的部分、進一步提升自身執業能力、高質量地完成審計目標。
從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和潛能來看,一旦人工智能的自主學習、發散、知識轉移和創造的能力完善起來,將能夠根據預設的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審計案例庫進行標準化工作甚至針對性的特例分析處理,將部分或全面代替倫理道德判斷領域之外的人力工作,必將受到雇主的大力歡迎和推崇。因此,在信息技術不會倒退發展和審計環境不會顛覆式變動的預期下,審計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應該是以AI為導向、以IT審計為主的信息化審計,應是一種“審計AI化”。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5]區塊鏈實際上是一個分布式記賬平臺,相較于傳統的“信息中心”式的單一數據庫記錄方法,區塊鏈是一種“全網共享記錄”的方式:每筆數據的記錄都需要創建一個區塊,各區塊之間相互鉤稽、嵌合形成區塊鏈,由此數據的記錄、存儲、修改成為各個節點“共享”的任務,從而形成全網絡信息的共享、某種意義上的透明和監督。
一旦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企業記賬中,那么企業生成的每一筆財務數據的寫入、改動和提取都將會在全網同步記錄,在區塊鏈的機制下輸出的數據會自帶“增信”屬性,對傳統審計行業造成顛覆性沖擊。同時區塊鏈這種在各節點分布式記錄數據的數據制度由于“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能規避中心點受到惡意攻擊或偶發故障帶來的打擊式影響,區塊鏈的前景無疑是充滿誘惑性的。
如前文所述,審計AI化一方面在系統性、重復性的龐雜工作上解放了注冊會計師,一方面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迎接人工智能的全面挑戰,審計人員應該提前準備,完成轉型。
隨著企業會計處理信息化、審計工作人工智能化的發展,注冊會計師將不再是核對賬本、做重復計算的簡單勞動執行者,而是利用AI和信息技術工具的審計工作設計者、宏觀掌控者。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尚停留在“PRA財務機器人”階段時,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重心將是在堅守職業道德、深刻理解把握準則、做出合適的職業判斷上。每一位審計人員都應據有審計工作設計、規劃與調整的能力,以及對復雜事項做出主觀職業判斷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將AI當做“助手”,而不是被AI“搶奪飯碗”。
目前雖因資源缺乏、審計對象多樣、多方利益沖突和缺乏統一領導等原因,云審計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普及不如在政府審計中普及順利。但是,云審計以“云計算”技術為依托,構建起一個會計大數據分析的審計新平臺,通過互聯網、云服務器為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實現資源共享和聯動,打破審計工作的空間限制、節約審計資源[6]的前景非常看好。CPA審計人員要注意關注云計算等技術,了解云計算對會計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學會利用云計算解決在信息化條件下審計人員對會計信息處理“黑箱”無法檢查的問題,確立競爭優勢。
在會計信息化全面普及并成熟時,注冊會計師必須具備一定的IT審計能力。在會計信息化,內部控制足夠完善,企業的信息系統(含財會板塊)足夠發達,那么注冊會計師只需要在控制測試環節確認企業內部控制設置科學合規、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有效,就可以合理減少甚至不用開展實質性程序,大大有利于注冊會計師針對審計風險有效開展工作。而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既應當掌握CPA知識,又應當具備程序設計、檢查的知識。
在AI審計信息化全面普及時,注冊會計師應該完成“CPA審計+IT審計+AI使用”的轉型,那時大量重復性、高強度勞動將由AI代勞,注冊會計師應當是審計工作的總工程師,針對性地設計審計流程,并將基礎邏輯與指令“教授”給AI,將特例與職業判斷及時更新到AI。
而如果區塊鏈技術將席卷企業,替代審計,那么注冊會計師也應該要在掌握會計、財管、稅務、審計、戰略、法律等專業知識之外,盡快了解Go,C++,Java等計算機語言,Bitcion等技術框架、相關算法和分布式數據庫等知識與相關技術。[7]
綜上所述,注冊會計師應當順應審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接納人工智能在審計中的應用,不斷完善提高自身職業判斷能力、關注云計算知識及應用、學習IT審計知識,在新一輪AI審計信息化革命來臨之前完成轉型、把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