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軍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西安740810)
體育經濟政策作為政府發展和管理全社會體育事業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完善體育經濟政策對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體育事業與社會各方面及與事業內部的經濟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利益集團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經濟產物。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制約與矛盾激化,必然使政府不斷推出新的反應過程,這種反應就是通過協調、妥協、討價還價而制定的一系列有關的政策。體育經濟政策的制定也是集團利益相互斗爭的結果。本文在探討利益集團對政策制定影響的基礎上,探索利益集團對我國體育經濟政策的影響與演變。
政策制定過程作為一個公共選擇過程,必然是不同利益集團相互斗爭的過程。政策制定就是不同利益集團相互協調、妥協、討價還價的結果。因此,政策選擇主要受制于社會利益集團和權力機構之間的力量對比。政策目標的選擇也因此而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因為影響政策的利益集團的相對重要性發生了變化[2,3]。同時,各大利益集團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的制定,受制于國家政治力量,并且為保障國家的政治力量而服務。
經濟力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政治力量是緊密相關的。政治功能是影響經濟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政治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對政治具有很大的推動力。經濟的發展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國家的統治者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首先考慮社會大集團的根本利益,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和社會的發展相吻合,也必須符合大多社會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但作為一種權威的社會價值分配方案的政策,還是傾向于那些能夠更為有效地參與政治生活的群體。
任何執政者都期望為他管理下的國家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出現國富民強的繁榮景象。因此,明智的政治家總是致力于產權制度的創新和構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當然,有時一些國家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特別是領導者對集團經濟的偏好和理論誤導,產權制度的實際運用可能因缺乏激勵機制和交易費等問題,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政府在追求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的同時特別關心的是國家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的最大化是任何一個領導最終奮斗的目標。
在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經濟政策的制定受制于許多因素。在經濟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由于各社會階層和集團之間并不存在權力和影響的平等分配,因此,有些利益集團處于明顯的優勢,他們的行動對政策選擇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另外的利益集團可能在政治彈劾中處不利的地位,從而表現得束手無策。這種權力之間的差異,即不同利益集團行動能力與權利相關性位置的差異,必然會導致機構上下不平等的交換和不平衡的政策取向。因此,政策選擇主要受制于一個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利機構的經濟實力和力量對比,政策目標的選擇也因此而可能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因為影響政策的利益集團的相對重要性發生重大變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與認識水平的提高,社會變化與制度變遷必然會引起經濟政策的調控與完善,我國的利益集團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逐漸產生的。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是唯一的經濟利益主體,取決于經濟政策也只能以國家的意愿為標準進行制定。體育在這種情況下就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其體育經濟政策也就為完成國家的政治目的而制定與服務。
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體育成為國家完成其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而體育的其他功能沒有被充分的認識和挖掘,體育的功能重點聚焦在發揚體育精神上。我國傳統計劃經濟下,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體育價值觀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體育利益是建立在政府的操控之下,體現政府意志的一種利益格局。管理體育的各省體育局不創造經濟價值,只產生社會效益,它本身沒有獨立的管理權,各省體育局的利益只是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的一個附屬。政府對體育追求的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各省體育局是國家謀求其政治利益的生產車間,因此通過體育取得的政治利益,實際上就是國家的政治利益。這一高度集權管理制度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強化了國家政治利益,但從長遠的觀點看,不利于國家經濟利益的增加和合理持續的發展。同時,由于政府包辦過多、管理過死,也極大地阻礙了社會辦體育的進程,削弱了的體育的經濟功能。底子薄、社會基礎條件差、經濟不發達的現實,使得政府辦體育在財政上不堪重負,一定程度上約束了體育的發展,無法有效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要。
實體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從企業的體制改革進程看,實體經濟體制下存在三大利益主體,即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利益集團,如體育部門的企事業單位和利益主體等;新體制條件下正在產生的利益主體集團;在新舊體質轉化過程中形成的利益主體集團,各個利益集團都爭取對他們自己有利的體育經濟政策。最后的體育經濟政策是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妥協協商的結果。
在舊的體制與經濟發展模式下,體育經濟政策也就只能以國家的意愿為標準進行制定。體育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體育經濟政策指定的導向也就以完成國家的政治目的而制定。隨著經濟體制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體育的功利化功能逐漸被弱化,人們對體育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育產業化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體育經濟產業開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體育開始回歸生活,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當社會無法充分滿足體育需求的條件下,以企業和個人來滿足體育需要將會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種多元化利益集團的驅使下,我國體育經濟政策逐步由原來的統包統管供給型經濟政策逐步演變為社會化的體育經濟政策,最后又演變為社會化、產業化的體育經濟政策。
職業競技體育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部門,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發展,其根本前提條件是向社會提供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的服務產品。職業競技體育集團最主要的體育經濟問題就是產權制度。產權經濟制度明晰是建立職業競技體育市場的前提條件,是現在職業競技體育產權制度創新的根本要求。職業競技體育經濟產權清晰是指職業競技體育產權的歸宿關系是清楚的、明確的。如果財產權利邊界不清,就很難行之有效地進行產權交易。職業競技體育集團的經濟產權明晰化,對于監管職業競技體育市場、維護競爭秩序、刺激人們體育消費以及體育經濟產業化政策的制定意義非凡。在職業競技體育經濟產權的建立上,要完善與國際經濟區域市場接軌統一的職業競技體育產權交易系統和經濟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經濟發展之路。
經濟體制的轉變對于我國體育經濟體制的轉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政府對體育產業、體育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必須有利于體育經濟集團的有序合理發展,必須有利于建立新型的體育產業、體育經濟財政投入的監控和管理機制,使其成為國家宏觀調控形勢發展的有力杠桿和宏觀調控手段。
參考文獻:
[1]隋路,鄒英.試論體育經濟政策的合理分類[J].體育科學,2005,(6):75-78.
[2]李成貴.國家、利益集團和政策的趨中性[J].社會科學戰線,1997,(4):22-28.
[3]張億.利益集團分析框架下的體制改革績效評價與利益協調機制研究[D].福州:福州大學,2006.
[4]李成貴,趙憲軍.三農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結構[J].國際經濟評論,2003,(4):57-61.
[5]李成貴.國家、利益集團與三農困境[M].北京: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2003.
[6]隋路.國家意愿與體育經濟政策的形成[J].體育學刊,?2005,(4):4-7.
[7]許永剛,王恒同.中國競技體育利益格局衍變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3):5-9.
[8]楊年松.職業經濟體育經濟制度分析與制度安排[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9]張保華.職業體育服務業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10]隋路.中國體育經濟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