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計量經濟學》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經濟學本科各專業(yè)必修的八大核心課程之一,它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既要求學生有良好的數學、經濟學和統(tǒng)計學基礎,又要求學生掌握一兩種相關軟件操作,具備用計量經濟學的思維分析現實生活中經濟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因此,計量經濟學算是經濟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一門課程。
如今,經濟發(fā)展的信息化和網絡化趨勢勢不可擋,對于以應用導向為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yè)來說,畢業(yè)生就業(yè)要求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結合授課學生的反饋,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改善。
計量經濟學包括理論、實踐和統(tǒng)計軟件的綜合學習,涵蓋數學、經濟學和統(tǒng)計學知識。大多數授課老師注重理論方法體系介紹,對于學生實踐分析經濟問題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我們常常說計量經濟學是學習如何構建計量模型,老師課堂上會重點介紹如何設計理論模型,估計參數,檢驗模型和預測,花大量時間在相關公式推導上,但對于如何從實際的經濟問題出發(fā)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所得模型分析經濟現狀卻講得很少,學生在這方面的練習也不夠。學完這門課,學生學到了不少模型估計和檢驗方法,卻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理論方法去構建相應模型來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在每年經濟學專業(yè)本科論文中,能夠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做實證分析的文章非常少。可見,學生還沒形成運用計量建模進行實證分析的實踐能力。我們要反思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在枯燥生硬的理論課上,空洞的知識講解很容易打壓學生的聽課熱情。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增加知識趣味性。授課老師引導學生在案例中發(fā)現問題,通過案例討論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師生互動不僅活躍課堂氣氛,也增強學生嚴密思維推導能力。但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直接講授教材上的案例,而教材中的代表案例一般都是宏微觀經濟問題分析,如消費收入問題、財政收支、農業(yè)收入影響等等。受眾雖然都是經濟學專業(yè)學生,但有國際貿易、金融、保險等細分專業(yè)區(qū)別,沒有和學生專業(yè)知識密切結合,就難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使他們缺乏將計量經濟學知識具體應用于本專業(yè)的實踐能力。
實驗課主要是讓學生熟練計量軟件操作,目前是以Eviews為主,軟件種類較單一。實驗要求基本是按照老師給定的數據,學生驗證經典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及各種檢驗方法。這樣的安排對于學生掌握熟悉軟件操作是很必要的。但對于學生,他們沒有自己參與選題,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僅僅掌握的是軟件操作實現數據分析的流程,缺乏完整的學習過程。應該有相應的實驗課時在學生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基本操作練習后,分小組討論選題、找數據、建模分析結果。讓他們真正學會將計量經濟學的知識應用于專業(yè)相關的實例進行數量分析。
目前,計量經濟學的考核方式仍比較單一,基本是根據期末考試成績加平時分給出,平時成績也主要是以出勤和上機作業(yè)為主。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體現計量經濟學應用性強的特點。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對于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沒太多幫助。授課老師應更注重課后實踐作業(yè)的考核,通過布置相應的實踐作業(yè)來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作為以應用導向為培養(yǎng)目標的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大多數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經管類一線工作。不少學生理科底子薄弱,因此,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定位是使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和熟練掌握一兩種代表性的計量軟件操作。如不同回歸方法、檢驗方法的學習,可把側重點放在思路和結論的介紹,了解每種回歸方法、檢驗方法的特點和彼此之間的異同,無需過多介紹相關結論的推導過程,對少數底子好愿聞其詳的同學可以在課下再做指導。教學方式上要以問題導向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引用經濟、管理、財政、金融等實際部門的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一部分內容結束后,布置一次討論題,讓學生進行分組準備。
案例教學的引入,可以促進教師在平時查閱資料時留意各種可用于教學的案例,增強教師的教學責任感。對案例的解析也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促進教學相長。應根據學生專業(yè)背景的不同,可從貨幣銀行學、財政學、宏觀經濟學、證券投資學、國際貿易等科目中借鑒案例數據,通過改編或購買已有經典案例,收集成案例素材庫。考慮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案例理解的差異,對每個案例配備不同程度要求的注釋解析,指出注意事項或建議采用的計量方法、變量等。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搭建豐富的計量經濟學案例學習模塊,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
相關的計量統(tǒng)計軟件很多,除了Eviews,還有Stata、SAS、R語言等等。教師可以介紹一到兩種軟件的操作,豐富學生的軟件類型。并且,可適當增加計量經濟學實驗課時,在學生完成基本操作練習后,以分組的方式共同完成一篇課程論文。課題由各小組討論自選,再搜集數據、建立模型、估計檢驗模型后得出小論文,這樣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完整的計量分析過程。實驗課,不再是機械的按部就班,通過學校豐富的數據資源平臺查詢資料,每位同學都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興趣。同時,課程論文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也豐富了課程考核方式。對于優(yōu)秀的課程論文,可以鼓勵同學們公開發(fā)表,為日后有志于讀研進行學術論文實證研究的同學打下科研的興趣。
傳統(tǒng)考核方式僅以卷面分數加平時成績考量,太過單一,也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是應用導向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應加強對同學們實踐能力的考核。我們可以把理論課和上機實驗課分開進行考核。理論課成績仍按卷面分數加平時成績考量,傳統(tǒng)的卷面考試可以考察同學們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占50%;平時成績可提高比例,占50%。平時成績除了到課出勤率,應加強對學生課堂參與度、案例研討積極性的考核,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實驗課單獨有學分考核,一方面是根據老師的作業(yè)要求完成固定的實驗報告,另一方面就是考核各小組課程論文。這是同學們參與計量分析全過程的學習結果,從論題的選擇到數據的搜集處理,再到模型估計應用的分析,充分體現了學生對于經濟問題分析的實踐運用能力。這樣分開考核,能引起學生對于實踐應用的重視,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不僅僅是死記硬背突擊應付理論考試,得加強日常經濟問題的思考的分析能力。